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那些敢於直諫的官員,文人氣節值得遵守

歷史上那些敢於直諫的官員,文人氣節值得遵守

原標題:歷史上那些敢於直諫的官員,文人氣節值得遵守


1、曹輔


曹輔是北宋福建人,字載德。元符進士。宋徽宗宣和元年,曹輔任秘書省正字。當時,徽宗厭惡上朝理政,經常微服出行遊樂,國家出現衰敗跡象。徽宗身邊大臣如蔡京、蔡攸、王黼、童貫之流,不但不予勸止,而且有的大加鼓動,使徽宗愈加疏於國政,耽於遊樂。


曹輔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毅然上疏進諫:「陛下厭倦在正式宮殿居住,時常乘小轎去街市遠郊,盡情遊樂而後返。臣沒想到陛下身負祖宗和國家的重託,玩安忽危,一至於此。」徽宗接到奏疏後,出示給宰相大臣,令將曹輔召到政事堂審問。余深說:「曹輔,你是個卑微小官,怎麼能議論國家大事?」曹輔反駁說:「大官不言,故小官言之。」王黼等人裝聾作啞,俱言不知徽宗私出遊樂之事。曹輔義憤填膺,指責他們身為宰相,執掌國政,居然不知道天子私出這種連街頭百姓都知道的事情。王黼勃然大怒,即令屬官向曹輔錄口供,曹輔提筆寫到:「區區之心,一無所求,愛君而已。」王黼主張嚴厲處罰曹輔,徽宗下詔遣送曹輔至郴州接受編管。


曹輔上疏進諫之前,深知自己會因此獲罪,遂將家事託付給兒子曹紳。及受貶黜,心情坦然地離京上路(《續資治通鑒》第九十三卷)。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儘管曹輔的苦心進諫,最終沒能使昏庸荒唐的宋徽宗止佚游、勤國政,但他那種位卑未敢忘憂國、寧遭貶黜亦苦諫的精神,堪稱高風亮節,為後人所景仰。

2、魏徵


唐代的魏徵,是唐太宗時的諫議大夫,其貌不揚,但很有膽氣,敢冒犯皇帝的威嚴來進諫。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葬於昭陵,謚號文德皇后。[28]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後,李世民對她思念無法停止,為了緩解思憶之苦,便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讓魏徵陪同,並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裝作沒看見,李世民頓時著急,問「怎麼會沒看見,那是昭陵啊!」魏徵聞言回答說「以為陛下望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啊!」 李世民聽後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顧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親。於是便哭著下令拆掉了層觀。儘管李世民這樣追思妻子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的,卻是一個天子的真情流露。



貞觀十一年(637年),李世民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因州縣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譴責。魏徵告訴李世民當初隋煬帝楊廣曾在此讓附近的百姓上貢,貢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費。


貞觀十二年(638),禮部尚書王珪上奏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下車,違反法度來表示恭敬,這違背了禮儀的標準。」李世民說「:你們自己的地位都尊貴,就輕視我的兒子嗎?」魏徵進言說「:從古至今,親王列在三公之下。現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長,為親王下車,不是親王所應當受的禮。求之於舊例,又沒有可以作為憑證的依據;施行於現在,又違背了國法。」李世民說:「國家所以立太子,是準備他做國君。然而人的長短,不在老少,假如沒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這樣說來,怎麼能輕視我的兒子呢?」魏徵說:「殷代崇尚質樸,有兄長去世其弟即位的禮義;自周以來,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長子,以這杜絕各個兄弟的私念,堵塞禍亂的根源,這是國君應當十分慎重的事。」於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貞觀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李世民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31]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李世民對侍臣說:「貞觀以前,跟隨我平定天下,輾轉奔波於亂世,這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之後,盡心對我,進獻忠直的勸告,安國利民,敢於冒犯國君尊嚴直言規勸,糾正朕的過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過他們。」於是親自解下佩刀,賜給他們兩人。


3、陳諤


陳諤在明永樂時,以鄉舉進入太學,授刑科給事中。遇事剛果,彈劾無所避諱。有抗直的名聲,檢舉彈劾連權貴也不避。明成祖稱他為「大聲秀才」。曾經觸犯成祖的旨意,成祖命令把他埋在奉天門外只露出頭,埋了七天還沒有死,便把他放回來,但他對於那些權貴打擊得更厲害了。他歷任朝官和外官,所到之處都非常稱職,終於被忌憚他的人所貶。成祖有一次問:「那個大聲官兒在哪裡?應該讓他掌管輔導之職,讓人可以聽到自己的過錯。」於是被召回朝中。成祖親自寫了「忠良鯁直」四個字賜給他,來表示對他特殊的寵幸。



陳諤後來官至順天府尹,又歷任湖廣按察使、山西按察使(均為正三品)。期間又「坐事落職」。仁宗即位,遇大赦,本該官復原職,但仁宗忌其過去在湖廣任上經常揭發楚王(楚昭王朱楨,朱元璋第六子,仁宗的叔父)的問題,將其降職為海鹽知縣(正七品)。之後他又到一個王府任過長史(正五品),宣德三年在鎮江同知(從四品)的職位上致仕。陳諤德才兼備,最終卻沒有從廟堂之上離休,而是退於江湖之遠。是喜是悲?明末人談遷曾引用別人的話評之曰:「陳公之鯁直,九死不移,宜其簡在帝心,徒以執政不悅而竟不果召。惜哉!」

4、劉安世


宋代的劉安世在朝為官神色莊重、態度嚴肅,經常當面指責皇帝或在朝廷上據理力爭。每次觸怒了皇帝,他就拿著書簡站著,等皇帝的怒氣稍微平息一些了,便再到前邊去爭論,一定要讓皇帝同意他的請求才停止。當時人稱他為「殿上虎」。



當時的朝堂執政大臣多給與身邊親戚推官職,劉安世見了說道:「祖宗以來,大臣的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內外顯貴重要的職務。自從王安石執掌朝政,致力於稱心私意,累世的制度,掃地出門不復存在。現在朝廷上,還是習於故態。」因而歷歷疏陳文彥博以下七人,都是年高而有道德學問的魁首舊臣,其子弟親戚賴其權位而得官者為數不少。

又有章惇因強行買崑山民田被罰金,劉安世又直柬說:「章惇與蔡確、黃履、邢恕向來互相交結,自認為是社稷大臣,貪天之功,僥倖將來得到皇帝的寵幸,天下人指陳他們為『四凶』。現在章惇父親還健在,卻另外立籍謀取異財,絕滅義理,只是從於薄罰,何以表示懲戒?」恰逢吳處厚解釋蔡確《安州詩》進獻,劉安世認為蔡確指斥哲宗,觸犯大不敬條令,同梁燾等人極論之,把蔡確貶竄新州。宰相范純仁以下至御史十人,都因此去位。


5、張靄


宋代的張靄,是福建崇安人(今武夷山市)。初仕周為靳州刺史。入宋後,任建隆中除侍御史。某日宋太祖正在後苑拿彈弓打麻雀,張靄著急地請求進去有事上奏。等到上奏的時候卻都是一些平常的事。宋太祖非常生氣,張靄說:「我私下以為還是要比打麻雀緊急一些。」宋太祖拿儀仗隊所用的斧柄打他的牙齒,把牙齒打掉了,張靄慢慢地把牙拾了起來。宋太祖說:「你是想告我嗎?」張靄說:「我怎麼敢告陛下,但史官自有說法。」趙匡胤聽到這句話後,史書的記載是「既懼又悅」,急速向張靄賠禮道歉,「賜金帛犒勞之」。


6、章綸


章綸為明代名臣、藏書家。正統四年登進士第,官授南京禮部主事。景泰年間升任禮部儀制郎中。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為當事者所喜」。上疏陳述有關修養德行、消弭災禍的十四件事。主要為:「宦官不可干預外朝政事,佞臣不可偷竊事權,後宮不可盛行聲色。凡陰盛之類的事,請都禁止。」又奏請讓汪皇后重回中宮,以端正後宮的儀範;恢復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沂王東宮太子的身份,以端正國家的根本。


奏疏呈入後,明代宗大怒。當時太陽落山、宮門已經關閉,明代宗於是命將聖旨從門縫中傳出,立即將章綸和鍾同逮入詔獄。他們受到慘酷的拷打,逼迫他們交待主使人以及交通南宮(上皇住地)的情況。二人瀕臨死亡,但終無一語。正好颳起大風,飛揚的塵沙使白晝變暗,案情稍得緩解。代宗令禁錮他們。次年,杖打廖庄於宮門之下,並封杖到獄中杖打章綸、鍾同各一百下。鍾同竟被打死,章綸仍長期關押。明英宗重新即帝位後,讚歎說:「章綸真是好臣子,為我的家事而受到這樣的毒打。」於是任命他為禮部侍郎。


7、陳剛中


陳剛中是宋建炎二年進士。為人正直,敢於評論時事。紹興初,宮授迪功郎,曾向皇上進言云:鑒於民力凋瘵,請求去掉冗員,並廢除那些沒有意義的繁瑣禮節,以節省開支。後升任太府寺丞,常應詔建議,其所提的建議不合秦檜的心意。不久,胡銓因彈劾秦檜而貶謫昭州,剛中作啟為他送行,啟中有「屈膝請和,知廟堂禦侮之無策;張膽論事,喜樞庭經遠之有人」,「知無不言,願借上方之劍;不遇故去,聊乘下澤之車」的句子。秦檜聽說後,更加憤怒,於是將剛中和同剛中觀點一致的張九成等七人一起貶謫,剛中謫為安遠縣知縣。


士大夫甚為剛中等七人惋惜,有詩云:「同日七人俱去國,何時萬里許還家?」剛中到了安遠縣,適逢嶺寇作亂,剛中盡瘁撫定,感瘴而死。家貧,棺木不能運回,後葬於杭州風篁嶺。


除了上面七位,還有以下敢於上諫的官員:


沈煉上疏彈劾嚴嵩父子為奸臣,被誣陷為白蓮教中之人,斬首於邊地。


楊繼盛上書論嚴嵩專權誤國的五奸十大罪,被殺死在東市。


海瑞官主持戶部的政事,因為上疏進諫而被逮捕入獄,正直的名聲震動天下。


劉棲楚出班苦諫唐敬宗,以額叩龍墀,血流被面。


陳禾彈劾童貫弄權,拉著徽宗的衣服,請求讓他把話說完。衣襟都被他扯掉了。


宋徽宗常常微服出行,曹輔上疏極力諫阻,於是被貶至郴州。


彈劾弄權的宦官而受酷刑致死的人有:萬璟被廷杖打死;高攀龍投水而死;楊璉、左光斗、周順昌、繆昌期、周宗建、黃尊素、魏大中被逮捕,詔令下獄審問被拷打而死;鄒維連被遣送至邊遠地方而死。


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隨心所欲的下達各種合理或者不合理的政令,而有些人卻敢於挑戰皇權,從禮法,從政治,從民心等角度,時刻勸導帝王利國利民,糾正他們的錯誤,輔佐他們成為明君。古人常說伴君如伴虎,若是遇到明君並罷了,若是遇到昏君,諫官隨時可能因為彈劾丟掉性命,算來他們都是勇氣可嘉的漢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馨馨歷史天地 的精彩文章:

美女眾多的地區,雖非中國國土,卻以漢語為國語
毛主席對古代18位帝王的精闢點評,實在是太有見地了

TAG:馨馨歷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