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作者 / 坦克

大規模點映、超前點映、全國路演、20城超前看片會、全國首映、內部神秘觀影……

身在北京的情報君,每周都能看到不少即將公映的電影以諸如此類的方式提前放映。

眾所周知,一部電影正式全面開啟秘鑰,在全國各大院線公開放映,被稱為公映。公映日/首日,也就是一部電影正式上映的日子。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但是,由於中國內地複雜的放映制度,在一部較大體量的商業電影正式公映之前,往往會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和小部分觀眾提前見面。

但是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些名詞並沒有太多的區分度。甚至有很多業內人都沒有搞清楚這些概念,導致發通稿、發大字報海報時也犯了錯誤,從而引發爭議。

那麼,何為試映,何為看片,他們又和點映與首映有什麼關係呢?這可能是90%的從業者都沒搞清楚的問題,情報君將在本文中為你一一解答。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試映——保密性極強,草民的殊榮

如果你是一位知名的電影大V或者KOL,可能會在一部電影上映前的5-20天內,被片方受邀,通過看片、首映的方式觀看一部電影。但是相比試映而言,這種「提前程度」弱爆了。

試映的主要受眾,並不是知名電影博主或者業內從業人員,而是貨真價實的普通觀眾。試映公司會從大量的普通觀眾中科學抽樣,這些普通觀眾,可能既有月觀影量4次以上的資深影迷,也可能有你隔壁家半年只看一次電影的普通路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樣本的準確性與普適性。

試映一般為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時間節點一般是在電影上映前的3-6個月左右。一般是觀看的特效、配音、配樂都未完成的粗剪版本,是由片方主辦的內部放映。這種試映類似內測,通過映後對觀眾的問卷、問答模式,來對現有的影片進行修改,一般性的劇情問題可以通過剪輯或特效修改,如果影片具有較大的硬傷問題,甚至會有補拍的可能。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另外一種試映,是在電影上映前的20-40天左右,此時電影一般已經剪輯完畢,也通過了審查,拿到了公映許可證和發行通知,這種試映是為了收集觀眾反應和數據,供宣發方做參考。

然而,在看一部電影的試映之前,你根本沒辦法知道這部電影叫什麼。而觀看完電影后,觀眾也已經簽署了保密協議,不便對外透露所看電影的信息。因此,試映在很多沒有參加過試映的人心中存在感並不強。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目前在中國內地,貓眼、淘票票、凡影、偉德福斯、Filmath都在做影片的試映工作。事實上,近一年與內地觀眾見面的大部分大體量電影,都有做過大大小小的各種試映。未來,試映也有望成為每一部有票房預期電影的必需品。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看片——種類多樣,人群迥異

「看片」,可謂各種提前觀影中最複雜最多樣的一種形勢了。

從影片拿到龍標前與後,我們也可以把看片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的看片,一般都是在電影公司的內部放映廳進行看片。同樣,在上映前的幾個月,會有其他影視公司的老總或者高層來看片,然後考慮是否參與聯合出品,也就是是否參投這部電影。對於熱門電影,大多數情況,都只能看到粗剪版,甚至是素材片段。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進入映前宣傳期時,影視公司也會請媒體人士前往公司看片,這種情況雖然還沒有拿到龍標,但是基本都是已經定剪的最終版本了,進一步探討媒體約訪、以及商務異業合作。

第二種情況的看片,則是電影取得了公映許可證之後的看片了。

因為拿到了公映許可證,這種看片都是在電影院進行觀看了。一般情況下,進口片會在上映前的2-3天進行全國20城的業務看片會,看片會的參與人員,大多都是各地的院線經理,以及中影、華夏工作人員,也有部分的媒體名額。部分影片的媒體名額通常會邀約普通觀眾參與,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看起來影響力、號召力不強的影片,他們的看片會也可以做到人滿為患,趨之若鶩。

而對於國產片來說,也會有風格各異的看片。例如在全國院線推介會上的看片。除此之外,在一部電影進行全國路演時,也經常會有看片活動。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點映——擴散口碑的好途徑

點映應該是除公映外,大家最熟悉的放映方式了。但是近年來,點映一詞卻愈發被濫用了。

和公映類似,雖然只是點映,但是放映影院仍然得需要臨時密鑰,不同於試映和看片,點映已經進入電影的商業放映體系了。一般情況下,普通觀眾需要通過買票看到新片。

對於小體量高口碑的影片來說,點映一直是電影宣發中最重量級的武器,沒有之一。如果運用得當,則會起到極大的口碑和排片助推效果。

同樣,如果口碑不是足夠優秀,甚至口碑較爛,不顧影片缺陷盲目點映,結果必定恰恰相反,不僅會過早向業內、觀眾、影院暴露自己的軟肋,而且會加速影片的崩盤表現。部分影片點映也需要發行方自己來購票送影城和普通觀眾,否則有可能造成上座率偏低、甚至難以和影城溝通開啟預售情形。

也正因為如此,國產片時常在點映階段經常變換策略:片方想點就點,想點幾輪就幾輪,想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隨便玩,甚至有點映點到一半提檔一天的操作。而給影院的反應時間,卻只有一兩天甚至半天。雖然對於片方來說,隨時調整點映策略,或許可將影片的票房收益最大化。但是對於院線來說,過度頻繁的隨意調整點映政策,帶來只能是隨時待命更改排片,甚至取消已經確定的場次,對影院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然而,在點映的政策方面,進口片和國產片仍然屬於區別對待。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如果一部國產片想要進行點映,那麼他想怎麼點多少場,都是影片片方自己決定的,《萬萬沒想到》《西遊記女兒國》《我不是葯神》都進行了全國超大規模的點映場次,獲得了點映就破億的成績。

而對於進口片來說,提前點映是需要進行報批的,只有報批通過,才允許進行小範圍的點映,一般也不會超過200場。2017年初的《愛樂之城》在元宵節全國1萬場次的點映,仍然是截至目前為止,唯一一部點映超過千場的進口片。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由於進口片點映場次的被限制,也導致目前不少進口片,尤其是好萊塢分賬大片的提前點映,變成了90%以上包場的看片會。真正想提前看到影片的影迷無法獲得機會,而對影片可能並沒有興趣的業內人士,反而被派發了票,甚至有可能導致點映場次的真實上座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首映——公映前的最後一站?

經過了試映、看片、點映,終於到了影片公映前的最後一關——首映。

然而,首映的字面意思正應該是影片的首次公開放映,目前全球其他影市的首映禮大多也是這個意思。然而中國特色的首映並不是如此。

首映禮一般明星雲集,是吸引媒體和觀眾度的最好手段之一。一般情況下,國產片的首映會在公映日前的2-5天內舉行,保持一個較短的時間,可以將首映禮帶來的高熱度持續曝光維持到公映日,換取效益最大化。


90%業內人沒有搞清楚試映、看片、點映、首映的概念,你了解嗎?



一般情況下,普通觀眾基本無法參加首映,因為首映基本邀請的都是業內人士以及影片主創朋友。但近年來,首映觀眾也變得不純粹。不少片方會選擇通過第三方,譬如新浪、搜狐、優酷、鳳凰等平台方,或者毒舌、桃桃等新媒體觀影團,進行首映場次觀眾的招募,看慣了明星的業內人士基本已經厭倦了對中等口碑以下影片進行自主的社交宣傳,但是對於普通影迷群體,仍然具有極大的新鮮感,對影片的口碑宣傳、熱度造勢,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為目前華語電影的集中地,可以說,99%的國產電影的首映禮,都在北京舉辦。其中大多集中在朝陽區的CBD萬達、藍色港灣珠影耳東、金泉港等高端影城,也有部分電影選擇五棵松耀萊、清華北大等地舉辦。

因為特殊國情,中國特色的「首映」,不僅僅失去了「首」的意思,最近連「映」的意思都被逐漸模糊掉。

不少春節檔的影片,以及嚴防口碑泄露的影片,甚至出現了首映不看片的情況。一場電影的首映禮,變成了發布會+紅毯的一場明星大秀,對於影片本身的信息卻嚴防死守。可謂徹底將首映這個詞浪費掉了。

規則不斷被確立,也不斷被打破。未來,把看片叫成點映,想看點映卻買不了票,去了首映禮卻看不到片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多。只是這種情況,對於中國電影來說,真的好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