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漢橋話畫:《秋郊飲馬圖》元代趙孟頫鞍馬人物畫代表作

漢橋話畫:《秋郊飲馬圖》元代趙孟頫鞍馬人物畫代表作

畫家邱漢橋帶你走進傳世名畫背後的故事

《秋郊飲馬圖》,元代,趙孟頫,絹本設色,縱26.4 厘米,橫100 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畫鑒賞

趙孟頫的鞍馬人物,筆法細勁,有兩種面貌:一種是青綠巧整的畫法,畫意直追盛唐名家;另一種是白描墨筆的畫法,屬於李公麟的一脈。其中《秋郊飲馬圖》是他鞍馬人物的代表作。

同時也是趙孟頫人物畫的代表作。畫面上描繪的是江南初秋時節,十匹駿馬,它們體態神駿,極其生動活潑,或賓士,或嘶咬,或低頭飲水,或昂首觀望,於變化中見統一,於工整中見情趣,是一幅形神兼備、妙趣橫生的鞍馬人物的傳神之作。馬匹顏色則有青、黃、黑、白、灰、棕、點花之別,五彩斑斕,於富麗中有雅韻。有一個馬官,身穿紅色長袍騎坐在馬上,他體格健壯,神態自然,手裡拿著馬鞭,正回頭看著身後嬉戲的兩匹馬。背景為青綠著色山水,幾株秋樹,蒼勁古樸,一樹楓葉,流丹欲滴,著筆無多,秋意盎然。近處有一石塊,皴法較細,著以石青;坡岸極其簡括,石綠平塗,十分淡雅。整個畫面樹木清秀,河水平緩無波,馬的造型生動,表現了自然景緻的優美。

畫家構圖時空出絹底以表示湖水,淡墨輕掃以表示遠岸,繁簡得宜,意境遼遠。這種畫法正是董其昌所說:「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宋人之雄去其獷。」說明趙孟頫學習古人而能揚長棄短,自辟蹊徑,體現他的「復古」精神。

趙孟頫對自己畫鞍馬頗為得意,他的朋友郭祜之稱讚說:「世人但解比龍眠,那知已出曹(霸)、韓(干)上。」趙孟頫不客氣地回答說:「曹、韓固是過許,使龍眠無恙,當與之並驅耳。」可見他是很自負的。自文人畫興起後,人物鞍馬日趨衰落,趙孟頫能力挽頹勢,取得突出成績,是十分可貴的。可惜後繼少人,以至他的人物鞍馬畫遠不及山水畫對後世影響的深遠。

畫趣拾珍

元代繪畫特有的時代風貌和突出成就,是一代畫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趙孟頫起了重要的啟導作用,在中國文化史上是罕有的天才,他在書法和繪畫方面都有著極深的造詣,是元代藝術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

重視傳統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趙孟頫提倡「古意」,提倡托古改制,主張推陳出新,引晉唐為法鑒,批評南宋險怪霸悍和瑣細濃艷之風,反對北宋以來文人畫的墨戲態度,既維護了文人畫的人格趣味又擯棄了文人畫的遊戲態度。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趙孟頫才華橫溢,文採風流,元朝四大畫家都是他的弟子,可以說趙孟頫在中國書法史、中國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他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趙孟頫是宋太祖之子秦王德芳後裔,因此他的一生是備受爭議的,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趙孟頫一生歷宋元之變,仕隱兩兼,他雖為貴胄,但生不逢時,青少年時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廈將傾,他在坎坷憂患中度過。其父趙與告官至戶部侍郎兼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善詩文,富收藏,給趙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趙孟頫十一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境每況愈下,度日維艱。宋滅亡後,歸故鄉閑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趙孟頫等十餘人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趙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見,元世祖讚賞其才貌,驚呼為「神仙中人」,被任命為從五品官階的兵部郎中,兩年後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

元貞元年(1295年),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頫被召回京城。可是宮廷內部矛盾重重,有自知之明的趙孟頫借病乞歸,夏秋之交終於得准返回闊別多年的故鄉吳興。趙孟頫在江南閑居四年,無官一身輕,閒情逸緻,與鮮於樞、仇遠、戴表元、鄧文原等四方才子聚於西子湖畔,談藝論道,揮毫遣興,過著與世無爭的寧靜生活。大德三年(1299年),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此職不需離開江南,儒雅而閑適,適合趙孟頫的旨趣。延祜三年(1316年),元仁宗將趙孟頫晉陞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

元朝一統天下,認為漢人不好統治,忽必烈一度想殺光江南五大姓,後來有人勸說才作罷,於是想找江南有影響力的人來京城做官,這才請趙孟頫等人。忽必烈自己雖然對漢文化不是非常精通,但是他認識到需要用漢文化作為統治的工具,所以從他的太子開始都奉命向名儒學書。忽必烈三次請趙孟頫出山,趙孟頫在第三回決定出仕,雖然出仕第二年他就悔恨出山。

趙孟頫在元朝為官時,保護了很多漢人,用計讓忽必烈殺死蒙元大將,以保護漢人免遭塗炭劫掠。同時,善於經濟,降低稅負,為百姓生活謀求福利也作出極大貢獻。從歷史記錄來看,趙孟頫的政治才能其實是非常出色的,忽必烈是相當欣賞的,但趙並沒有藉機攀爬,反而是抓住機會申請外補,遠離大都。忽必烈去世後,他多次請辭,歸於田園生活,仰陶淵明寓情于山水之中,所書「歸去來兮詞」,洒脫飄逸,隱士風範躍動飄逸,其落款:大寒以火炙研為寫此文。其中,「寒」字多寫了一橫,確屬孟俯刻意為之,以表達天之寒意,當年辭官之時也是找北方天氣太冷的借口回到老家,頤養天年。

趙孟頫始終生活在鬱悶之中,正是這樣的生活經歷,激發了他在藝術方面的創造。趙孟頫於書法最神異的地方不是天資,而是努力,臨遍六朝法書,六朝之前有李斯,六朝之後褚河南李北海乃至宋四家,可以說他都得了精髓,最著力者還是二王。後世有人批評趙孟頫的字媚俗,而和他同一時期的書法家鮮於樞則說:筆力柔媚,備極楷則。後之覽者,豈知下筆神速如風雨耶。無論小楷大楷篆隸行草,他無一不精,且都是頂尖水平。趙孟頫大概是唯一有記載能日書萬字的書法家,所以當時作品流傳極廣,朝鮮和日本這個時期也被他的書法深深地影響。明代有朝鮮人曾說:先生平生手記遍滿四海,其流傳東國,我所得見者不下數百本,墨跡如新。他為宋漢代文化的保留、傳承、復興起了極大重要作用。蒙古人統治下的中國,書法反而是一派純正典雅的魏晉古風,整個元代的書法都是以魏晉為宗,這正是趙孟頫扭轉宋以來書法時弊努力的成果,有元一代,中國書法重新回歸了高峰,這幾乎就是趙孟頫一個人的功勞。

明朝一代對趙孟頫的推崇是很高的,世人評價他是直追魏晉風度。到了清朝人們開始貶低趙孟頫,明末清初思想家、書法家傅山在前期很是看不起趙孟頫投靠元朝,認為他賣祖求榮,但就算是傅山在貶損趙孟頫一輩子後到底還是自嘆不如。同樣是國破家亡,同樣是統治者意欲借用漢文化統治天下,傅山所作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其實遠小於趙孟頫。

試看趙孟頫的《罪出》詩:「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已云然,見事苦不早。平生獨往願,丘壑寄懷抱。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誰令墜塵網,宛轉受纏繞。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 哀鳴誰復顧,毛羽日催槁。向非親友贈,蔬食常不飽。病妻抱弱子,遠去萬里道。骨肉生別離,丘壟缺拜掃。愁深無一語,目斷南雲杳。慟哭悲風來,如何訴穹昊!」此詩為趙孟頫發出的感慨,江山可以更替,人可能潔身避世一輩子,就算此輩可躲,難道世世輩輩都能不相往來嗎?他自己也在感嘆誤入塵網為籠中鳥,鳥兒被絲網纏繞,動彈不得又飛不了,活得痛苦又糾結,這是無奈的選擇。

趙孟頫是一代書畫大家,經歷了矛盾複雜而榮華尷尬的一生,史書上留下諸多爭議。處在宋蒙變革亂世,擔負社稷之責,文化流傳之大任,委屈抗爭於蒙元,庇護宋之百姓,知死盡節易,忍辱行道難。鑒於趙孟頫在美術與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

名家小傳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湖州(今浙江吳興)人。他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在我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自五歲起開始學書,直至臨死前猶觀書作字,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元鮮於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趙孟頫傳世書跡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膽巴碑》、《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仇鍔墓碑銘》等。著有《尚書注》、《松雪齋文集》12卷等。存世繪畫名作有《鵲華秋色圖卷》、《人馬圖》、《水村圖》、《秋郊飲馬圖》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藝術 的精彩文章:

漢橋話畫: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游春圖》
漢橋話畫:龔賢《自藏山水冊》解密「三絕」才子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