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你的人生質量 取決於對自己的態度

你的人生質量 取決於對自己的態度

每個人的一生,都在與各式各樣的人發生聯繫,都必須不斷地解決各種糾紛與麻煩。有時候,我們呼朋引伴;有時候,我們又孑然一身。

但無論何時,總有一個永遠陪在我們身邊,不離不棄的人,那個人——是你自己

儘管在現實的認知中,很多人缺乏對自己的信任,在面對一些挑戰的時候,也表現出退卻與恐懼。

因此,這些人開始懷疑自己,也似乎感覺不到對自己的愛。他們的思想開始變得消極,也不再愛惜自己的身體,他們熬夜、酗酒、吸毒····將自己美好的生命揮霍在了毫無價值的活動之上,陷入了更嚴重的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

因為,你的生活質量,已經由你對待自己的方式上所確定。對每個人而言,真正決定你的人生的,並且是唯一你可以掌控和確定的,就是你對自己的態度

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仗。為鼓勵身為先鋒的兒子英勇作戰,號角吹響之時,父親莊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隻箭。

父親鄭重地對兒子說:「這是世襲寶箭,佩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有了寶箭的庇護,兒子變的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按耐不住得勝的驕傲,強烈的慾望促使他猛地拔出寶箭,看個究竟。他驚呆了,箭囊里只有一隻折斷的箭。

結果可想而知,他的意志頃刻間轟然坍塌,最終慘死於亂軍之中。老父親最終只能哀嘆:「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把成敗的希望寄托在一支箭上,無疑是愚蠢的。

而當一個人把生命里在意的事都依賴給別人,無疑也面臨巨大的危險,卻不自知。真正可以百步穿楊的利箭,是經過磨礪後的你自己。

在希臘神廟的的箴言柱上,第一條寫的就是「認識你自己」。如何認識自我,是一個修行的過程

但重視自己不代表凡事以自己為先,而是在認清自己之後,發現自己並沒那麼重要,不過是茫茫沙漠中的一顆沙粒。因此每個人都要學習—如何在天地之間安放自己。

無獨有偶,在中國影響巨大的儒、釋、道三家,都十分注重對「自我」的認知與管控,只是三者各有側重。

儒家的「自我」強調通過道德的修養、以六藝為內容的能力提升,對自我進行發展,養成所謂的君子人格。而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正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過程,這正是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價值。

你的行為,最初的起點都是自己,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最後的落腳點也是自己,所謂超凡入聖

顏回身處陋巷而不改其樂,韓信受胯下之辱而不改其志,魏徵屢觸龍怒而不變其貞,蘇軾多受貶謫而不舍其心···因為他們所堅持的,都是「自己」。而做自己,是最簡單卻也最困難的事。

在佛家而言,則更重視「自我」的清凈之態。所謂掃象破執,看破世事而不為慾望所困,使心靈達到澄靜透明。

其所宣揚的成佛之途也無外乎是「成己」才能「成人」,一個人如果意識不到犧牲是一種獲得,不願意捨棄自己去成就他人,就無法升華。而一旦他們意思到這點,他們就已經成佛了。

所謂「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一切煩惱的起源其實都是人的「心魔」作祟,因此保持一個純凈的自我對生命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道家,則始終在說明:人的「自我」,既要與自然保持和諧,與外界建立穩定的聯繫,同時更要超然於物外,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實現「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促進心身的和諧與提升。

這正是莊子所描繪的「逍遙遊」的無所依託的自然狀態,是自我最完善也最幸福的狀態。

說到底,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因為一個不會與自己相處的人,也一定不會與他人相處。我們經常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其實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和諧

我們都會有不足,有失望,有難題,它們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學會接納,保持平和。使每一寸時光,都成為生命中美好的回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因物喪志 還是玩物養志:玩心要正 玩物也要正
張幼儀:勇於自我成長的人 最值得尊重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