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全球秩序的危機:權力、制度與規範」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學召開

「全球秩序的危機:權力、制度與規範」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學召開

11月23日-25日,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外交學院《外交評論》編輯部聯合主辦的「全球秩序的危機:權力、制度與規範」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召開。來自外交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華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防科技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鄭州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大學和山東大學等全國高校、研究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就「全球秩序危機與大國外交」、「特朗普政府與美國對外政策嬗變」、「全球秩序危機與全球治理」以及「『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等四大議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討。山東大學(青島)黨工委副書記杜言敏,外交學院科研處處長、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秘書長夏莉萍,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蓋玉強,外交學院《外交評論》執行主編陳志瑞出席會議開幕式並致辭,會議開幕式由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昌明主持。

「全球秩序的危機:權力、制度與規範」學術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山東大學(青島)黨工委副書記杜言敏致辭(主辦方供圖)

杜言敏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與會學者詳細介紹了山東大學悠久的辦學歷史及豐厚的學術成就,並表示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擔負著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先行區和綜合改革示範區的歷史使命,是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引擎。當今世界正值多事之秋,全球秩序深陷危機。在這一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時代背景下以「全球秩序的危機」為主題展開研討恰逢其時,對國際問題精準「把脈」,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蓋玉強向與會學者介紹了政管學院發展歷史及雄厚的師資力量,並指出了學院國際政治專業的培養特色。

外交學院科研處處長、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秘書長夏莉萍致辭(主辦方供圖)

夏莉萍提出,當前全球秩序面臨著重要轉型。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化,即信息、金錢、貨物和人的跨國流動,將經濟體、人民與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與此同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國際地位迅速上升。在當前形勢下,對於發揮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合理化發展,議題的討論很有意義。陳志瑞向與會學者說明了此次研討會的議題設置和討論形式,並表示作為國際關係研究者應具備強烈的國際責任意識,藉助不同高校、研究機構和平台的教學科研力量,實現優勢互補,加強學術交流網路建設,推動研究和思考不斷深化。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蓋玉強致辭(主辦方供圖)

研討會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了熱烈深入的討論。在「全球秩序危機與大國外交」單元,學者們就大國戰略競爭、戰略三角關係與國際秩序、歐美新競合關係及其前景、印度外交安全戰略以及東亞秩序變動與日本外交抉擇等問題先後發言。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周桂銀梳理八十年代以來中美俄「大三角」關係的博弈關係史,對比分析現今三國關係的變化,認為現今「大三角」的關係仍然深度影響著國際政治的走向。關於大國戰略競爭對國際安全秩序產生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左希迎認為,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權力政治回歸,各國在使用國家權力上有突破限度的趨向;其二,大國競爭打破了舊有的戰略平衡,但是尚未形成新的戰略平衡;其三,隨著大國戰略競爭凸顯,冷戰及其以前構建的部分國際安全秩序正在逐漸走向瓦解,但是秩序尚未完成重組,未來國際社會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外交學院《外交評論》執行主編陳志瑞致辭(主辦方供圖)

在「特朗普政府與美國對外政策嬗變」單元,幾位學者分別從美國國際權力結構的演變周期與中美關係、中期選舉後特朗普政府的對外政策議程、美國「退群」與國際制度的「霸權之後」危機、美國近期外交實踐與逆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法危機等議題各抒己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從政治環境、對外政策議程及其影響三個維度分析了特朗普政府中期選舉後的對外政策。對於「美國退群」這一近期熱議話題,《外交評論》編輯部主任吳文成從國際制度視角進行分析,認為國際制度在此輪危機中將面臨三種可能性,即國際組織發展成為獨立的行為體、拓展運行的規範以及經濟大國主動填補美國的空白。

在「全球秩序的危機與全球治理」單元,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鍾飛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魯傳穎、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劉楊鉞、山東大學環境政治研究所副教授李昕蕾、青島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韓慶娜等分別從權力的知識維度、網路安全、全球氣候治理以及上合組織區域治理等角度,就全球和地區治理的機制與規範展開了深入探究。

在「『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單元,來自「一帶一路」調研一線的中青年學者通過數據分析和實地考察等方法,描述和展示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問題和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賀文萍回顧中非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成就時表示,2018年9月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非雙方見證簽署的各類合作協議近150份,特別是28個國家和非盟委員會同中方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表明中非更深刻地認識到彼此實為『命運共同體』,有必要加強合作共享發展成果。中國與非合作的三個主要領域在於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園區建設及貿易往來。

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5周年。雙方發布了2030願景,對雙方中長期合作進行了規劃。東盟被視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必經之路,在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所長郭延軍看來,「一帶一路」的提出是對中國—東盟合作的升級,同時,中國—東盟合作也直接關係到「一帶一路」的推進。為了加強「陸海聯動」,是構建中國—東盟合作新格局的客觀選擇。將新加坡與瀾湄機製作為「兩翼」,推動「一體兩翼」陸海聯動的合作,從而促進中國與東盟關係平衡協調發展,最終有助於「一帶一路」的順利推進。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昌明主持開幕式(主辦方供圖)

在總結本次會議的學術交流成果時,劉昌明表示,當今世界進入多事之秋,全球秩序滑向危機之中,唯有深刻認識到全球秩序進入深度調整期的現實,並為危機診脈,全面認識和理解,才是化解之道。

據悉,本次學術研討會系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建院四十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之一。

精彩推薦

原標題:「全球秩序的危機:權力、制度與規範」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學(青島)召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潘家華:從諾德豪斯獲諾獎看經濟學人的氣候變化研究之道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2018年新刊評價工作說明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