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開藥」,中醫「開方」。一字之差,醫理全不同!
小編導讀
凡病有名有症、有機有理,找著病根,合理用藥,自然藥到病除。中醫治病,開方必不可少,而西醫治病是開藥。至於何為「開方」,何為「開藥」,且看本文作何說!
中醫組方的基本理論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調兵遣將、排兵布陣。簡單地說,就是針對病證的主次選擇相應的方葯,根據藥物在方中的作用將其分別稱為君、臣、佐、使。
中醫組方的基本理論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調兵遣將、排兵布陣。簡單地說,就是針對病證的主次選擇相應的方葯,根據藥物在方中的作用將其分別稱為君、臣、佐、使。君葯是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在一個方中,君葯是首要的、不可缺少的;臣葯和佐葯的作用是輔助君葯;使葯的作用是調和方中諸葯,四者各司其職。如治療脾胃氣虛的「四君子湯」由人蔘、白朮、茯苓和甘草等4味葯組成,主要功效是補益脾氣,其中人蔘具有良好的補氣、健脾作用,所以是君葯;白朮健脾燥濕但補氣力較弱,效果不如人蔘,所以是臣葯;茯苓滲濕同時能健脾安神,故方中佐以茯苓則健脾作用更強,甘草能協同上藥的補氣作用,又能調和其他幾味葯的作用,就是使葯,可見同一方中不同藥物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而同一藥物在不同方中的作用也可能不同,例如:甘草在大多數方中是使葯,主要作用是調和諸葯,但在「炙甘草湯」中它就是君葯,主要作用是甘溫益氣、緩急養心。所以,中醫方劑發揮的是整體的功能,而非個體的作用,一個方的功效絕不是單味藥物功效的簡單疊加。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是「調整陰陽,以平為期」,主要針對疾病發生的病因病機,也就是「證」,再根據「證」來制訂治療的法則即「治則治法」,然後根據治法選擇相應的方葯,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簡而言之,有是證用是方,有是方用是葯,講究的是法要對證,因法選方,這就叫理法方葯一致。有了方就形成了「陣」,布好「陣」還應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而調整陣容。因此,中醫看病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處方中的藥物也要根據病情的變化不斷加減,有時還需要投石問路以觀之,這與兵家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是一樣的道理。記得李可老中醫在治療陰寒內盛的假陽證病人時,就囑其將熬好的四逆湯放在冰箱涼了後再喝,他說實際上冰鎮的四逆湯過了中焦後就發揮熱的作用,這招不就是兵法所說的「瞞天過海」嗎?
但是,現在有些中醫師治病不講理法方葯、君臣佐使,講的是「藥理作用」「有效成分」,什麼「抗病毒」啊、「改善微循環」啊,挺嚇唬人的,但那些葯已不是中藥,至少不是一個真正中醫眼中的中藥!有一個很常用的「中成藥」,說明書上寫著的功效是「清熱解毒」,主治是「風熱感冒」,理由就是,清熱解毒藥能夠抗病毒,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牛頭不對馬嘴,竟然能行銷全國!類似的說明書已經越來越多了,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好書介紹
《身在中醫——走進中醫的世界》
本書圍繞什麼是中醫,從十個方面,即醫即仁術、醫者易也、用藥如兵、司外揣內、殊途同歸、曲盡其妙、水到渠成、返璞歸真、柳暗花明、繼往開來,用通俗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地介紹中醫的知識。
掃描免費閱讀電子好書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身在中醫----走進中醫的世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燦東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及插圖源於pixabay,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聚會、交際、應酬……小心被「酒精肝」盯上——「酒精性肝病」的小問答
※誰說中藥只能治病?其實用它取名也很有意境!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