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洞察號」的下一步計劃:部署儀器 準備開工

「洞察號」的下一步計劃:部署儀器 準備開工

北京時間11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NASA「洞察號」已經成功在火星著陸,但還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開始執行科考任務。洞察號於美東時間11月26日下午抵達火星,在Elysium平原順利著陸。再過幾個月,該著陸器將對火星內部展開詳細考察。

圖為藝術概念圖。洞察號將使用機械臂,在地震儀上放置一枚防護罩,隔絕風與溫度的影響。洞察號於美國時間11月26日下午在火星表面著陸。

在此之前,洞察號將對兩台主要儀器進行部署和調試,即一台鑽入式熱流儀和一套超敏感地震儀。這套儀器必須由洞察號的機械臂放置在火星表面,此前的火星著陸器從未有過這種操作,因此洞察號團隊想確保這一步順利無誤。

因此在接下來幾周里,研究人員將仔細分析洞察號的降落地點,確定最佳部署區域。然後他們會在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中,用一台測試版著陸器練習部署過程。據該項目儀器操作帶頭人伊麗莎白·巴雷特(Elizabeth Barrett)介紹,研究人員會在試驗床上開展「造地工程」,模擬洞察號在火星上所處的真實環境。

巴雷特把此次部署任務比喻成「高難度版的抓娃娃機遊戲。」

「與抓娃娃相比,部署儀器花的時間更長——你要多暫停幾次,確保抓牢了,才能把機械臂抬起來,然後還要確保儀器已經穩穩放到了地面上,才能鬆開機械臂。」

實際上,洞察號的機械臂要重複三次這樣的動作,因為它還要在地震儀上放置一個保護罩,防止風和溫度干擾數據收集與分析。

巴雷特表示,這些部署任務需要花費兩到三個月。然後還要再過幾個月,洞察號才能積極開展科考活動。這段時間是為了讓熱流儀鑽入地面下方5米處,以及對熱流儀和地震儀進行校準。

等到啟用之後,地震儀便會開始探測火星內部震動和隕石撞擊導致的「火星地震」信號。與此同時,熱流儀將在不同深度測量熱流情況。洞察號團隊還想通過測量火星自轉軸傾角的輕微晃動、進一步了解火星內核情況,這一數據將通過精確追蹤洞察號的位置變化來獲取。

這些觀測結果將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火星的內部結構與組成,而這些信息又將幫助我們了解岩質行星的形成與演變過程。

洞察號已經傳回了少量信息,包括一張被塵土遮蓋的、周圍環境的照片。這是洞察號從火星傳回的首張照片,為未來的數據採集做了很好的保證。巴雷特和團隊成員們表示:「該地區似乎相對平坦,沙子很多,沒有大塊岩石、或其它影響部署的障礙物。」

「我們相信,這張照片可以幫我們確定部署儀器的難度,」巴雷特指出,「我很高興地看到,在這裡部署儀器似乎不是很難,但願事實如此。」

洞察號的英文「InSight」是「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縮寫,意思是「利用地震、大地測量及熱流手段進行內部探測」。該著陸器在火星表面的任務計劃持續一個火星年(約為兩個地球年)。團隊成員稱,洞察號必須花費這麼長時間,才能收集到足夠的數據、達成主要的任務目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ience科學探索 的精彩文章:

荷蘭藝術家用激光秀來喚起人們對於太空垃圾碎片的關注
科學家證明引力波編碼及傳輸數據理論可行

TAG:Science科學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