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桓公:想滅亡此國,又不想損傷兵卒,管仲:買其兵器和糧食

桓公:想滅亡此國,又不想損傷兵卒,管仲:買其兵器和糧食

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宋軍大敗遼軍後,真宗停戰與遼議和。雙方最終議定:遼宋約為兄弟之國,雙方維持舊疆,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各守邊界,宋每年向遼提供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史稱為「澶淵之盟」。自此宋遼百年間從未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兩國間禮尚往來,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到其邊境賑濟,宋真宗駕崩的消息傳到遼朝後,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雖然兩國在當時確為真正的兄弟之國,但這也因此讓宋朝留下了「弱宋」的罵名。宋朝真的弱嗎?陳寅恪先生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促進文化發展的基本前提是什麼,那必然是繁榮的經濟。北宋財政年總收入峰值曾達到了1.6億兩白銀。因此每年付給遼國的那點歲幣,對於宋朝來說只不過是一點零花錢。但倘若雙方一直處於戰爭狀態,購置糧草兵馬,武器輜重,兵員餉銀,宋廷所花的錢可就不止這點了。

由此我們也可以窺到宋朝統治者的如意算盤,不是我打不起,我能花小錢擺平的事兒,為何要花大錢呢?說白了就是花錢買平安嘛!正所謂是無獨有偶。宋朝統治者花錢買平安,齊相管仲卻靠花錢為齊國買下了一個國家。這也是他即「鹿之謀」又一次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征戰策略。《管子·輕重戊第》第八十四篇中這樣記載道:「齊桓公問管仲,如何能夠在不損傷齊國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滅亡衡山國。管仲答道,公讓人向衡山國高價收購兵器,再賣出去。

到時燕國見此情狀後,必會跟著買。秦國和趙國聞訊後,也必會跟著買。由此天下列國爭著購買衡山國的兵器,其兵器的價格必會十倍上漲。齊桓公照此法實施後,果然如同管仲事先料想的一樣。彼時衡山國王看到這樣的形勢後,就跟其相國說,馬上將國內兵器的價格提高十倍。於是全國子民都因其中暴利傾盡家財生產兵器。齊桓公此時又聽從管仲的建議,派隰朋去趙國購買糧食。當時趙國的糧價每石十五錢,齊國卻按每石五十錢的價格收購。

如此包括衡山國在內的各諸侯國都運糧賣給齊國。就這樣齊國高價收購了一段時間兵器和糧食後,突然和衡山國斷交,諸侯各國聞訊後也都紛紛與其斷交。不久後,齊國就發兵攻打衡山國,衡山國因糧兵不足,只好獻城投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永動機 的精彩文章:

岳飛後裔竟是古朝鮮功臣,現其後人來華祭祖,含淚誦讀滿江紅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被丈夫當賺錢工具,死後還被製成標本巡迴演出

TAG:歷史永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