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講述 | 李建臣:水上漂來的北京城

講述 | 李建臣:水上漂來的北京城

原標題:講述 | 李建臣:水上漂來的北京城



(演講視頻節錄)


2018年11月18日,由新華書店總店和北京市石景山區政府聯合創辦的新華尚領閱讀空間在石景山八角街正式啟用。這是一個4000平米空間、24小時無人社區的現代化文化綜合服務體,是京西的一個重量級文化服務空間。


啟用當天,「名家開講」首場開放式講座,邀請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建臣老師演講「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中國作協書記、副主席白庚勝等領導和學者蒞臨現場,並對講座予以高度評價。


△現場圖片 來自「好人老李」公眾號



水上漂來的北京城


很榮幸在這樣一個喜慶的日子裡應邀做首場講座。主辦方希望我的講座內容跟我們石景山地區相關。我琢磨了一下,便選擇了這樣一個話題。


「水上漂來的北京城」,是對北京城歷史發展歷程的一個通俗描述。


那麼,北京城是從哪個水上漂來的呢?主要是兩大水系:元代之前的二千年,是永定河水滋養了北京城。而永定河從北向南貫穿著我們石景山。元代之後的一千年,大運河則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麼說,並不意味著北京城的其他水系不重要,只是想表明,這兩條水系更重要,發揮了特殊作用。



△現場圖片 來自「好人老李」公眾號


北京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的一個重鎮。這主要取決於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形態。

從宏觀上看,它位於華北平原北端,處在中原地區與北方、東北地區的分界線上,咽喉要地。用王勃《滕王閣序》的話說,叫做「控蠻荊而引甌越」。在這裡建設一個橋頭堡,就彷彿安插一枚棋子,可以防禦、牽制或者制約北方。因為歷史上中原政權的主要威脅多半來自北方。所以長城也是從甘肅嘉峪關一路向東修到北京,然後繼續向東,一直修到遼寧丹東的虎山,都是防範北方。


從局部上看,北京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西山很重要。中國近代地質調查和地質學的建立,都是100年前從考察西山開始的。而我們石景山,又是西山的一個侵蝕殘丘,也可以說成是西山余脈,不僅風光秀麗文化豐厚,有「燕都第一仙山」之美稱,而且處於永定河從山區進入城區的拐點、咽喉,像個水龍頭。所以歷史上一直是北京水利工程的樞紐。


北京城的北部是軍都山,向東與燕山相連,屬燕山山脈。所以北京的形貌是西北高,東南低,一個半圓形的大山彎,三面環山,進可攻退可守。這種天然屏障和險要地勢,使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遠古時代,北京山林茂密,雨水豐沛,造就了這片沖積小平原。地面上有永定河、拒馬河、白河、黑河、湯河、潮河、潮白河、溫榆河等諸多河流,從西面、從北面流過來,進入北京小平原,然後向東南方向流去。同時北京還有不少潛水,地下水資源相當豐富,有很多自流泉和溫泉。


一方面雨水充沛,一方面北部的山脈又可以阻擋北方的寒流,為北京小平原營造出一個溫暖的局部環境,所以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宜居之地。



△圖片來自「好人老李」公眾號


在流經北京的各河流水系中,最大的、最古老的是永定河。千百年來一直被看作是北京的母親河。


永定河源頭主要有兩個:一個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的管涔山。管涔山是中國北方一座古老的名山,屬呂梁山脈,古稱晉山之祖。主峰海拔2787米,典型的第四紀冰川期地貌,有萬年冰洞。管涔山天池的水流下來,一支向南流去,形成了山西的母親河汾河;另一支向北,進入朔州之後稱為桑乾河,並於河北省懷來縣與洋河交匯。


永定河的另一個源頭,是內蒙古興和縣的西洋河。西洋河一路向東進入河北省,在懷安縣與東洋河、南洋河匯合,成為洋河,流向東南100公里,至懷來縣注入桑乾河。兩河匯合後形成的河流始稱永定河。

從懷來南下100公里,永定河進入北京門頭溝,再向南,從我們石景山的西側流過,然後經丰台、房山、大興匯入天津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若以山西寧武管涔山作為起點,那麼永定河全長約800公里。因上游流經黃土高原,途經多個產沙區,所以河水泥沙含量較大,不但渾濁,而且經常決口、泛濫、改道,所以素有小黃河之稱,古人稱之為無定河。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曾對河道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疏浚、整修、加固,治理效果不錯,所以人們把無定河改名為永定河。


幾千年來永定河多次改道。其中北京段故道至少有3條,都跟我們石景山關係密切:


第一條可以稱為北道。具體流向是:在我們石景山的西側,從北向南流過來,到衙門口轉而向東,經八寶山轉向東北奔清河,然後向東與溫榆河相匯。


第二條可以稱為中道。具體流向:也是在我們石景山的西側,從北向南流過來,到衙門口轉而向東,經田村奔紫竹院,在德勝門附近流入城內的湖池水道,最後通過龍潭湖流出城外。這兩條故道都像金色的玉帶,將石景山擁攬懷間。


第三條可以稱為南道。具體流向:也是在我們石景山的西側,從北向南流過來,然後奔盧溝橋,經看丹橋、南苑到馬駒橋,流向天津海河。



△圖片來自「好人老李」公眾號


在元代之前的兩千多年間,北京城的中心始終在永定河流域附近。


殷商時期,在北京地區存在著一些小國,其中薊國相對大一些,都城中心在蓮花池一帶。我們石景山地區當時即屬薊國。有一種說法,叫做先有蓮花池,後有北京城。是古人把永定河水引到蓮花池這裡,還是永定河本來就曾流經這裡,還是永定河的一個支流曾流向這裡,有不同說法。總之是薊國選擇了這裡。進入周朝,薊仍被封為諸侯國,位置沒變。但於公元前7世紀被燕國吞併,前後共存在了千餘年。


周武王坐天下後,封召公奭於燕(匽),建立燕國,位置在今房山區琉璃河附近。300年後燕吞併了薊,並遷都於薊。於是我們石景山又隸屬於燕國。需要說明的是,北京有大、小兩個燕山。小燕山位於房山一帶;大燕山在北京的北部,屬於燕山山脈。從時間順序上講,小燕山早已存在,並且在周之前,這裡就有以燕為號的小國。周朝分封的燕國出現之後,逐漸強大並向北發展,才使得大燕山出現。縱觀燕國800年歷史,曾有兩次被迫遷到臨易,即今天的雄安新區。其他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這裡。

1000多年之後,五代十國時期,軍閥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包括今北京)割讓給了契丹,也就是遼國。遼政權是游牧民族的體制,建有5個首都。公元938年,遼太宗把「南京」設在了這裡。具體位置也是在北京城的西南部。天寧寺橋邊上至今還矗立一座遼塔。至1125年遼滅亡,共187年。


1115年,完顏阿骨打在哈爾濱郊外的阿城建立了金國。金滅遼後,於1153年也遷都到這裡。具體位置也是在北京城的西南部。至1214年被迫遷都開封,共61年。


所以,在這兩千多年裡,北京的重心始終在西南部,靠永定河水的哺育和滋養而存在和發展。許多文化遺迹也留在了這裡,如有1700年歷史的潭柘寺、1400年的戒台寺、1000多年的龍泉寺。還有我們石景山的靈光寺,1200餘年,內藏釋迦牟尼佛舍利。



△圖片來自「好人老李」公眾號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決定了我國幾大水系多是東西走向,一江春水向東流。因此,大的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是為了解決不同水系之間的連通,都是南北走向。


我國歷史上共修過大大小小的運河近萬條。其分布地區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我們這裡只選其中幾段做個簡單介紹。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下令在揚州開挖運河。一路向北開鑿約200公里,直抵淮安,連通了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周朝時期,在揚州附近曾有一個小諸侯國叫邗,後來被吳國吞併。但是這一帶都以邗來命名,這一段運河便叫邗溝。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開鑿了另一段溝通黃河與淮河的運河。它西起滎陽,向東到開封,折而南下,入潁河通淮河。這段運河叫鴻溝。黃河自古以來就桀驁不馴。史料記載的大決口、大泛濫有1600餘次,大改道有26次。所以鴻溝維護起來很困難。


隋煬帝繼位後,在5年時間裡3次開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向南修到杭州,向北修到北京通州。運河全長2700多公里,跨越地球10個緯度線,作為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歷史上發揮過巨大作用。

元代建都北京之後,為了解決從杭州到北京繞道洛陽的問題,利用11年時間,完成了京杭大運河。運河改成直線後,全長約1800公里。



△圖片來自「好人老李」公眾號


元代,北京才真正成為全國政權的首都。忽必烈1260年在開平即大汗位,1264年建立元朝,成為皇帝,1267年進京。


元朝滅金時,金殿毀於戰火,成為廢墟。如何建設新都?忽必烈把這個重要任務交給了兩個重要人物:劉秉忠和郭守敬,一個搞城市規劃,一個搞城市水網布局。經過認真研究,決定放棄原北京城的中心,放棄對永定河的依賴,另起爐灶。確定了以什剎海的東岸為大都的中軸線,在二環路以內的範圍打造新城。所以,現在北京的基本格局,是元朝確立的。


關於城市水網,是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統一規劃的。主要目標有二:1、要解決京城用水問題;二、要與運河連通起來。


具體做法是,從京北昌平白浮泉引水進京。在泉水進京途中,彙集了沿途的泉水和支流,注入頤和園昆明湖。從昆明湖經高梁河流至西直門水關,再到積水潭→沙灘,經皇城東牆外北河沿、南河沿、正義路至兩廣路,轉向東南,經東便門入通惠河,繼續向東40里到通州,進入北運河。全長82公里。


這樣,漕船哪怕從杭州起航,也可直達北京城內積水潭,忽必烈的家門口。



△圖片來自「好人老李」公眾號

元代之前的北京城,留下的痕迹不多。剛才提到的寺廟,實際上翻修或重蓋了無數次。這大概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的建築以木結構居多。很難歷千年而不朽;二是土石結構的設計問題,不如歐洲有些建築質量高;三是北京過去大多是縣郡州所在地,頂多是地方割據政權,不可能有太高檔次的建設;四是中國歷史的特點,新政權對舊政權不僅要在精神上摧毀,還要在物質上摧毀,這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的定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古時候建材運輸很困難,使得難有大工程。


隋煬帝雖把運河修到了通州,對發展北京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一是北京屬於邊陲,不宜大搞基本建設;二是運河修到這裡,已經到了盡頭,是個死胡同,流通性有限;三是這邊經常發生戰爭,破壞性很大。


而到了元代,情況就不一樣了。這裡是全國政權的首都,可以充分發揮舉國體制來建設首都。所以全國的建材、以及吃喝拉撒、柴米油鹽、綾羅綢緞、飲食起居等各方面物品,都可以源源不斷地運到首都。


明代時,朱棣對北京城又進行了一番修建,都城的氣派進一步彰顯。


滿清入關40年後,天下已徹底平定,康熙便開始大興土木,於北京城西北修建三山五園。天下奇石異木,皆通過水運到達京城。此後清朝的基本建設始終在搞,一直到末年,行將就木,慈禧還在修頤和園。



△圖片來自「好人老李」公眾號


應該說,各個歷史階段都曾在這裡留下了特有的文化痕迹。只是時間越久遠越模糊,越靠近越清晰。


先秦的幽燕文化,造就了北京人粗獷豪爽,任俠尚武,慷慨悲壯的特點。如荊軻刺秦,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種壯舉也就北方人做得出來。它構成了北京文化的源頭。


在漢晉之後的千餘年中,北京文化呈現了多元混雜、民族融合的特點。匈奴、五胡乃至後來的遼金,都對北京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這與中原文化、特別是與江南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從隋煬帝到忽必烈的600年間,中原以南正處於唐宋的文化高峰,而北京地區,要麼是邊疆戰火,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要麼由少數民族政權管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文化交流受到很大阻礙。

北京文化的真正興盛是從元朝開始。因為它從此刻起,走向了中華民族歷史舞台的中心。


蒙元是一種開放的文化,兼收並蓄。所以除了農耕與游牧的雜交,北京還匯入了藏傳佛教、伊斯蘭、基督教等許多「舶來品」。


蒙古人當年西征的時候,通過和平手段解決了西藏問題:西藏歸順蒙古人,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蒙古人不僅因此解決了西藏問題,而且借道西藏打下了大西南,統一了中國。所以蒙元對藏傳佛教很尊重。北京白塔寺就是忽必烈下令修建的藏傳佛教建築,1279年竣工。


蒙元西征時還打到了中亞、西亞、埃及,甚至波蘭和俄羅斯,打通了東西方之間的通道。戰爭結束後,隨著經貿規模的日益擴大,伊斯蘭文化和基督文化都紛紛進入北京城。如馬可波羅17歲就隨父輩來到中國,後來還被忽必烈派到揚州當了三年公務員。忽必烈也在京城為基督教修了教堂。


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首都,對全國的文化精英和優秀文化成果都必然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彙集力。


比如道教。原來北方的道教,是全真派駐掌白雲觀。忽必烈進京後,又把南方的正一派引入京城,使京城成為全國真正的道教中心。


再比如忽必烈下令,從全國各地、特別是從南方徵調大批文化人進京任職。書法家趙孟頫就是其中一個。趙孟頫不僅書畫一流,詩文一流,行政能力也很強。儘管是趙匡胤的後裔,但政治上沒有受影響。32歲進京,在朝廷工作37年,歷仕五朝。


除了吸納全國的優秀人才和文化成果,京城自身的文化創造也有巨大的開創。元代戲曲的興盛,便是中華文化一座新的藝術高峰。它是一種集文學創作、作曲、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與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共同稱為國寶。而且戲曲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井市文化的發展。傳播方式繪聲繪色惟妙惟肖,婦孺文盲皆可接受,使文化傳播範圍大大拓展。一批大藝術家如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等不但崛起於京城,而且還經常與全國各地的藝術家有所交流,切磋技藝。


蒙元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商業發達,不像農耕文明那麼保守,重農抑商。所以,蒙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或流通,都得益於運河所提供的便利。


明清時期,雖然政治上越來越保守,文化上越來越禁錮,但在發揮運河的流通作用方面,還是比較充分。比如乾隆從40歲到80歲曾六下江南,大多駐蹕揚州。地方上除了亭台樓閣錦衣玉食,還多用具有南方特色的戲曲來侍奉他老人家,生生把乾隆培養成了戲迷票友。1790年乾隆八旬壽辰時,走不動了。有關方面便精心組織了「三慶班」徽戲歌舞團,由藝人高朗亭率領,一路沿著運河北上,進京參加祝壽演出。獲得成功後,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陸續進京,並逐漸稱雄於京華劇壇。徽班進京途中,也把該劇種傳播到了整個運河領域。


△圖片來自「好人老李」公眾號


今天,海陸空交通運輸已經十分發達,從航運角度看,運河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運河的精神價值依然存在。它啟示我們,要建設好一個城市,就必須注重它的流動性、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以及開拓進取精神。要用我們的智慧和汗水,塑造出今天的北京所獨有的內涵、品格、信念和思想。


謝謝大家!


END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賬號「好人老李」


僅用於分享,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 輯:惟 一

監 制:春 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創中國周報 的精彩文章:

TAG:文創中國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