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明白這一點,任何育兒問題都不是問題

明白這一點,任何育兒問題都不是問題


明白這一點,任何育兒問題都不是問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文:小廣成長記(ID:SmallSmall_Orange)


最近在讀書育兒群里有位媽媽求助,孩子3歲多去上幼兒園,剛開始適應得還可以,但忽然有一天孩子開始大哭大鬧不要上幼兒園,講道理和給小獎勵都沒用,最後是強行抱走,無計可施之下在群里求助,希望得到一些建議或者安慰。

群友非常熱心,大家都把自己的經驗和總結拿出來分享,孩子上幼兒園適應的問題是每個家長多少都經歷過的。

有些群友給出了一些實用和合適的意見:


幼兒園的教學內容是不是枯燥了?可以跟老師了解和討論一下

幼兒園小朋友多了,孩子的個性化需求是不是沒有得到滿足?

課外的活動時間和安排是不是沒有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呢

學校的玩具或者教具是不是不夠分享或者太老舊了,如果是這樣可以給學校捐贈一些

還有另外一部分群友則從孩子本身出發思考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去幼兒園:


3歲正是孩子社交能力開始快速發展的時候,進入幼兒園孩子會面對很多挑戰和適應的問題,孩子需要時間習慣家庭以外的社交環境

孩子適應幼兒園其實是個波動的過程而不是一條直線,一段時間特別喜歡上幼兒園一段時間又會抵觸,我們自己的工作狀態也是這樣的

幼兒園跟家裡環境最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孩子需要學習很多規則和界限,在幼兒園當然不可能像在家裡一樣自由自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對剛去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對比是最強烈的,對自己的家特別依戀

對於雙語教學的幼兒園,孩子還需要克服語言的問題

孩子在學校是不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比如被老師批評被小朋友欺負等等,造成心理或者情緒問題沒解決

孩子抗拒上幼兒園是一種表現而不是問題本身,這就像我們生病表現出來的病症一樣,比如發燒,造成發燒的原因太多了,可能是感冒、身體某個部位發炎(肺部發炎或者中耳炎)、中暑甚至是可能是更嚴重的問題(免疫問題)等等,所以我們要把造成這種表現的可能原因找出來,然後才能解決問題。

群友特別地熱心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想法,我發現大部分人的意見可以分成兩個類型:

一個是針對「如何解決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法的「實踐派『

一個是針對「為什麼會這樣」思考背後原因的」理解派「

兩種都挺好的,如果我們把兩種模式結合起來就更好了!這樣考慮問題會更加全面,因為

」實踐派「側重」怎麼辦」,父母積極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

「理解派」著眼「為什麼」,父母努力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你說到底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重要還是理解孩子比較重要呢?其實兩種做法都重要。

我自己是深有體會的,我們面對任何育兒問題,如果都能從這兩個角度出發理解以及思考問題,任何育兒問題都不是問題。


明白這一點,任何育兒問題都不是問題


為什麼需要兩種思維模式?

因為「實踐派」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嘗試各種解決辦法,但效果不理想,因為現實中我們能夠改變的地方其實很有限,比如幼兒園的教學安排、課外活動的時間和場所、老師分配給每個小朋友的時間等等,這些事情我們最後能夠改變或者干涉的程度其實是挺有限的,畢竟幼兒園不是我們自己開的。

這些「客觀局限」需要我們鼓勵和幫助孩子適應,因為以後孩子遇到的限制只會更多,家長儘力了,剩下的是讓孩子學會適應不同的客觀環境,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除了從實際出發,我們還需要成為「理解派」,我們要理解孩子,才能明白孩子的一些行為和遇到的問題其實可能不是什麼大事,而是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正常現象。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的社交能力發展其實跟孩子的語言表達密切相關,鼓勵孩子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理解孩子的語言發展規律和啟蒙技巧對我們也有幫助。

比如孩子遇到幼兒園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如果我們知道孩子大腦發育的特點和階段,就能更加有效地幫助孩子,面對心理和情緒問題教會孩子復盤的能力很重要,通過復盤幫助孩子把隱形記憶調取出來解開心結,這樣會更有針對性地知道孩子面對的問題。


明白這一點,任何育兒問題都不是問題


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給我們的是一種「退一步」看到全局的選擇,會讓我們擁有「海闊天空」的心態,我們理解孩子才會給出我們真正的同理心:不會因為孩子不合作鬧脾氣或者不去幼兒園而打罵孩子,因為我們知道這是暫時的狀態,所以更加容易做到溫柔堅定,在排除不良因素(比如欺凌和不愉快經歷)還是會送孩子去幼兒園,而不會溺愛孩子,任由孩子說不去幼兒園就不去。

所以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這種思維,並不是什麼新鮮和高大上的理論,道理很簡單,可是實際要做好並不容易。

遇到問題,我們想出各種實際方法幫助孩子一起解決,這是從「術」層面解決問題,「實踐派」很重要,從「怎麼辦」角度出發,很多問題可能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輕鬆解決了,有時候可以讓我們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孩子鬧騰,可能是因為困了,而不是脾氣差,孩子出去玩老要人抱,可能只是有點餓了,一點零食補充能量就能滿血復活。

但有些問題運用「術」可能不容易解決,或者下面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背後的「道」,「思想派」的作用就凸顯了,我們從「為什麼」角度出發,理解孩子,我們更容易擁有健康淡定的育兒心態,這裡需要平日里的積極輸入,可以看些非乾貨的育兒書或者文章,了解兒童背後發展的規律。


明白這一點,任何育兒問題都不是問題


我自己在修鍊道的過程中看的是《發展心理學》,有兩個版本,一本剩下一章就基本看完,另外一本則把適用的年齡部分都看完,其他部分會等孩子成長再繼續看(少年、青少年部分)。

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兩本書沒有任何乾貨,沒有任何具體的問題,比如你沒法找到「孩子打人,我們該怎麼辦」,「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孩子不想上幼兒園怎麼辦」的直接答案,可是你可以了解兒童發展的一般原理,這樣會讓你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心態,這是我最大的收穫。

所以如果遇到任何問題,我們可以積極地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思考,擁有「實踐」和「理解」的思維,任何問題都不是問題。

最近我在讀《原則》,給大家分享裡面的一個部分,觀點跟今天的分享不謀而合。


"如果出現問題,要在兩個層面進行討論:(1)機器層面(為什麼);(2)案例層面(怎麼辦)。不要僅僅就如何具體應對進行案例層面的討論,因為這是微觀管理。要進行機器層面的討論,弄清楚事情應該怎麼樣才是正確時,並探究為什麼沒有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原則》


這是管理公司以及在在職場的工作原則,一樣可以給在解決育兒問題的時候給我們啟發。

讀乾貨快速借鑒實用辦法,而了解原理則讓我們擁有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大家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同時擁有著兩種思維,那大部分育兒問題都將不是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嬰兒幾個月會開始攢肚?當媽的必備知識點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