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上研院鄭軍奇:制定機器人行業標準,我們是專業的!

上研院鄭軍奇:制定機器人行業標準,我們是專業的!

導讀

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帶來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鄭軍奇的演講回顧《聚焦產業技術痛點 搭建公共服務平台》。

來源|機器人創新生態

2018機器人創新生態年度峰會已於11月16日順利結束。

頭部企業、政府領導、知名學者以及優秀投資人分別從技術創新、產品應用、服務連接、資本對話等角度切入了機器人生態的細分領域,不僅為生態未來的發展貢獻了諸多思考,更為整個機器人行業制定了相對明確的價值取向。

接下來的1個月時間裡,我們會不定期更新此次峰會中各位大咖的給力演講,以此讓各位有充足的時間消化演講內容,同時也給予無法到現場親身感受大咖風采的朋友們一個重新學習的機會。

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帶來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鄭軍奇的演講回顧《聚焦產業技術痛點 搭建公共服務平台》。

部分嘉賓及內容預告

主講人介紹

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鄭軍奇

演講亮點

1. 現階段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痛點究竟在哪?

2. 從技術平台到產業平台,上研院的目的是引領行業!

演講內容回顧

鄭軍奇院長所帶來的演講主題是《聚焦產業技術痛點,搭建公共服務平台》,聚焦於機器人產業痛點,並講述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是如何發揮力量去解決目前產業所面臨的問題的。

機器人產業痛點在何處?

鄭院長首先從產業化入手,介紹了很多機器人,例如典型的工業機器人手臂、掃地機器人已經實現了產業化,但是很多機器人目前還達不到標準。

隨後,鄭院長提及美國矽谷高科技企業的聖經《跨越鴻溝》,其中講到一個概念:一個高科技產品,要從早期市場進入到主流市場當中是有一個鴻溝要去跨越的,如果這個鴻溝跨越不了,這個產業就結束了。如果能跨過去的話,就會成為主流的市場。但是目前為止在機器人產業裡面,能跨過去的機器人產品還不多,大部分機器人還處在早期的範圍之內。這就意味著機器人再往前進的時候,很有可能掉在坑裡面,跨不過去。如果一旦跨不過去,這個產業就無法完成。

作為政府機構,上海產研院一直在考慮產業痛點,那麼現階段的機器人產業痛點在什麼地方?首先是安全性,很多機器人在被使用,人工智慧越來越發達之後,涉及到人力的問題,實際上是跟安全相關的。其次是實現基本的功能,在往AI方向走,越來越智能化的時候,所謂的智能化將是一個瓶頸。還有可靠性,越來越智能化之後,產品到底是否可靠,可靠性同樣也是瓶頸。因此,幾個簡單的詞語可以概括機器人在面向市場、面向產業化的時候所需要碰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必須面對的,分別是安全、基本功能、可靠性、智能化。

鄭軍奇院長隨後從機器人的概念引入,並從人類自身反思產業痛點,他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他表示,中國人將「Robot」翻譯為「機器人」是很有指向性的。反過來思考,如果先有「機器人」的中文辭彙,之後在翻譯成英文單詞,會變成什麼樣子?也許就變成了「Machine Person」。中國人很早把「Robot」翻譯成「機器人」的時候,我們就想到這個產品一定跟人有關。

曾經有一個機器人行業的專家說得很好:「什麼叫機器人,機器人就是機器加上人。」當一個人進入社會的時候,我們要做這些事情:第一,這個人不能對社會、對環境、對其他的人產生危害,這是我們考慮安全性的問題;第二,當人進入社會的時候,我們希望這個人是身體健康的,這就是可靠性的問題;第三,我們還希望這個人大腦、智力是正常的,或者越聰明越好,總希望自己越聰明一點,這就是智能化。因此,社會對機器人的要求和對人的要求幾乎是一樣的,而目前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嗎?很可惜,都還沒有。

目前,上研院在國家層面正在用兩種手段去推進產業問題的解決:

第一,檢測認證助推。2015年的時候,上研院成立了國家機器人檢測評定中心,其主要職責是通過檢測認證手段來助推或者解決行業裡面的相關技術痛點。非常典型的成果就是標記,也就是「CR」,今後這個標記將會成為我國機器人產品進入市場之前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證標記。認證標記的內涵是機器人產品的安全沒有問題,電磁兼容沒有問題,可靠性和性能也是上研院目前逐步要納入考量範圍的。

「CR」認證推進的模式,是從標準、檢測、認證培養,三方面相輔相成共同來推進產業進步的。檢測認證更多是從不同的維度對一個產品提出要求,目前上研院的檢測工作大部分聚焦在安全和電磁兼容兩個方面。那麼可靠性、智能化怎麼辦?

如果聚焦在國內產業,當前的瓶頸主要是在可靠性方面。同樣一個品牌,國際品牌和國內品牌的兩個產品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為什麼一眼就能看出這是進口的、那是國產的?為什麼我們願意出高價買進口的,為什麼不願意出高價買國產的?

倒不是說國產的差,只能說總體上二者中還有比較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就是在可靠性方面。有時候我們的企業或者產業界不大願意接受這個現實,或者不重視這個現實。在生活當中我們去買一個產品的時候,也許我們會追求這個產品能達到何種指標跟性能,它的功能越多越好,但是買回來用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對這個產品會做一個評價,這個產品體驗上的好壞,在功能的表現上市相對弱的,用戶說產品好一定是用不壞,說它好一定是產品非常的可靠。

第二,智能化技術。智能化,就是把機器人領域將來在代替人的時候,將所有能實現的技術融合在一起。智能化的話題非常廣,在機器人平台,或者機器人研究課題,其中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談感知、決策、執行、人機交互等,在培育當中它們是需要花大量金錢和投入去實現的。如果一個初創企業花大功夫在這個方面,那麼企業在產業化當中很容易失敗,或者是會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為解決可靠性和智能化技術帶來的問題,上研院搭建了四個平台,分別是失效分析、虛擬模擬、試驗測試、設計分析。同時他們也在這兩方面制定了國家級的標準。

從產業平台到標準化工作 ,上海產研院的目標是孵化行業

另外,鄭院長還說道,除了技術平台的搭建,上研院還搭建了產業平台。政府提供了上研院一些機制,就是鼓勵一些初創團隊,或者高效的技術專家跟教授到平台裡面進行前期產品研究工作。這些工作可能對團隊來說成本會比較低,機制比較靈活,最終的結果政府是希望能得到產品化的方案,然後上研院能得到樣機。產業平台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用比較好的機制跟流程吸引高校教授或者初創團隊在這當中進行創建和搭建。

到目前為止,在上海市層面聚集了幾十位專家在產業平台當中,解決機器人領域相關的痛點。同時,上研院搭建的產業孵化平台,可以對接五樣東西:政府政策、辦公場地、技術裝備、資本對接、技術標準。上研院利用創新機制和行業紐帶,最終渴望達到助推企業不停的發展。

不管是產業平台也好、技術平台也好,標準化工作同樣重要。2015年開始,國家非常重視標準制定,對此,上研院制定了標準組織建設及標準制修訂體系,將來所有技術工作都會圍繞標準化來展開。中國政府比較擅於做頂層設計,中國往往在標準化領域中能夠實現自上而下的前期相關研究。

對此,鄭院長舉個一個例子,某高校有初創的樣機,想實現到產品化,這其中需要解決環境適應性、安全性、可靠性、可製造性等各方面的問題,如果自己去研究的話,投入是相當大的。當產品出來的時候,不是市場沒了,就是競爭力就沒了。那麼平台可以把這些東西整合,讓初創團隊相對以比較低的成本解決產品化問題。

以上所提及的內容是鄭院長介紹的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上海市政府科創中心所建設的「四梁八柱」之一,是一個機器人功能型的技術服務平台。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人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盤點80年前歐美最為匪夷所思的發明,很多居然領先這個時代
Google發布全新醫療AI,精確診斷轉移性乳腺癌,未來我們能夠藉助AI延長多少壽命?

TAG:機器人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