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武裝奪權頻繁需要軍費,皇帝們就貶值貨幣,羅馬帝國陷入經濟危機

武裝奪權頻繁需要軍費,皇帝們就貶值貨幣,羅馬帝國陷入經濟危機

貨幣貶值政策,讓帝國爆發全面經濟危機。

今天世人見到的羅馬時代的貨幣,都是從土裡挖出來的,它們有的是考古發掘,有的是修建一座建築時無意發現的。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很多三世紀危機期間的錢幣,並不是像一般考古發現那樣,是陪葬品,而是在人生前的時候,就被有意埋進土裡。

武裝奪權頻繁需要軍費,皇帝們就貶值貨幣,羅馬帝國陷入經濟危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6世紀英國的經濟學家格雷欣,曾經對這種現象做出解釋,那就是:羅馬帝國這段時間的貨幣,不管是金幣還是銀幣,它們的貴金屬含量都是直線下降,並且下降速度非常快,有時候同一個年份的銀幣含銀量,就相差很多。人們為了應對貨幣貶值,在日常交易當中,只使用那些新發行的低純度貨幣,而把之前純度高的都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個說明本來是格雷欣想要講給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目的是敦促當時的英國制定政策,提高英鎊的成色。再後來,這成了經濟學上一個著名的法則,叫做「劣幣驅逐良幣」,它正是來自羅馬三世紀危機的時代背景。

武裝奪權頻繁需要軍費,皇帝們就貶值貨幣,羅馬帝國陷入經濟危機

那麼羅馬為什麼會採取貨幣貶值政策呢?之前講過塞維魯在軍事改革期間,曾經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叫做「塞滿士兵的腰包,不要管其他人」。為了收買和討好士兵,他把軍隊的軍餉提高到了之前的6到8倍。士兵是高興了,可這筆錢從哪來呢?當然是從國庫里抽,從各個行省搜刮。但問題是行省每年能夠上繳的稅收,是維持在某一個水平的,可不會像軍餉一樣,一下子就增加6到8倍?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發軍餉就只剩下不斷發動戰爭,拿戰利品充當軍餉。但是發動戰爭需要錢,士兵傷亡撫恤,補充兵源統統需要錢。這種「以外部矛盾解決內部缺口」的手段,到頭來只能是個死循環。

武裝奪權頻繁需要軍費,皇帝們就貶值貨幣,羅馬帝國陷入經濟危機

那既然這樣不行,有沒有別的辦法呢?比如卡拉卡拉,又採取了普發公民權,因為在羅馬時代的稅種很多,比如遺產稅、契約稅、所得稅等等,除了一些共同稅種,還有一些是只有羅馬人交的,一些是只有行省人交的。卡拉卡拉想的是,我通過普發公民權把所有行省人都變成羅馬人。那羅馬人交的那部分稅,不就提高了嗎?但他忘了一點:按照公民權的規定,羅馬公民是不需要交納所得稅的,而所得稅恰恰在整個稅收體系里佔有很大比例。結果普發公民權之後,卡拉卡拉一算,這收上來的總稅金,不僅沒增加,反而大幅度減少了。

武裝奪權頻繁需要軍費,皇帝們就貶值貨幣,羅馬帝國陷入經濟危機

從這兩點來看,塞維魯和卡拉卡拉這爺倆,數學一定沒學好,他們都是僅僅看到了事情的一面,沒算清另一面。那既然「向人要錢」這條路走不通,就「向錢要錢」吧。塞維魯王朝打起了貨幣的主意。羅馬帝國時代,金、銀、銅三種貨幣都有,但最常用的還是銀幣,叫做第納爾。在帝國早期,貨幣貶值的情況偶爾也出現,但幅度通常很小,但到了三世紀危機前夕,主動的貨幣貶值就成了常態。

這個時候的皇帝們,每當遇到財政困難,都會不約而同地求助於貨幣貶值,因為不管怎麼樣,至少給士兵發軍餉的時候,面子好看一些,並且在帝國時代還有大量的公共娛樂,也要興建大量公共設施,這些都需要錢。所以從五賢帝時代末期,第納爾的含銀量就一路走低,到了塞維魯軍事改革以後,更是呈現了斷崖式下跌。

武裝奪權頻繁需要軍費,皇帝們就貶值貨幣,羅馬帝國陷入經濟危機

特別是在三世紀危機期間,各個行省靠武力奪權的皇帝一個個上位,他們既沒有治國經驗,也不考慮國家利益,僅僅是把皇位當作「提款機」。需要用錢的時候,就把貨幣再次貶值,只做表面的數字遊戲,並且他們武裝奪權的過程本身,又進一步擴充了軍備。在增加了所在地區士兵比例的同時,也減少了實際生產的人。在產出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只是不停地提高貨幣的面額,只會讓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

截止到三世紀危機結束前,第納爾的含銀量已經不足2%。這個期間的銀幣,很多都是用銅做的,只是鍍了一層薄薄的銀,經常是剛發行不久,表面的銀就被磨掉了,所以,這種含銀量的數字遊戲只能緩解一時,當羅馬公眾反應過來,貨幣貶值的效果就失靈了。這也就出現了剛才說的「劣幣驅逐良幣」,人們把純度高的銀幣都埋在了土裡。最後,到了帝國晚期,政府甚至於用糧食徵稅和給士兵發工資,民間的大部分地方也開始了「用實物交換實物」的原始狀態。這就意味著帝國的經濟體系崩壞,開始倒退。

武裝奪權頻繁需要軍費,皇帝們就貶值貨幣,羅馬帝國陷入經濟危機

這種倒退影響最大的就是農業。早期羅馬的農業,主要靠奴隸制經營,奴隸的來源很廣泛,包括戰俘、債權、海盜略奪等等。羅馬共和國末期時,開始爆發大規模奴隸起義,羅馬便也調整了策略,也就是給奴隸一定人身自由,讓他們用租種土地的方式,繼續從事生產。但隨著貨幣短期內的快速貶值,土地的租金也飛速上漲。土地的所有者,往往是羅馬的貴族。他們獲得土地的方式一般都是通過贈與、轉授,或者在經濟危機發生以前的和平時期,通過兼并得到的。但這些奴隸就不一樣了,他們除了自身的勞動力,手頭根本沒有閑置資金,即便是有,這些錢也在貨幣的貶值下變得一文不值。

為了維持生活,奴隸只能選擇逃跑,或者起義。在三世紀危機期間,各種奴隸起義此起彼伏。而羅馬帝國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奴隸制支撐起來的農業經濟,也全面崩潰。一片片土地被拋荒,沒有人去耕種,糧食大規模減產。由此帶動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購買力下降,商品滯銷,商業和貿易也遭受了嚴重的衝擊。最終,整個羅馬帝國陷入了全面的經濟危機。

武裝奪權頻繁需要軍費,皇帝們就貶值貨幣,羅馬帝國陷入經濟危機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當時有錢、有糧、有兵、還有民心支持的鄭成功,北伐為何會失敗
南明時期,鄭成功一度讓清軍頭疼不已,那是既談不攏還打不著啊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