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世仇的村子和解了,膠己人的相親選擇又多了

世仇的村子和解了,膠己人的相親選擇又多了

1855年,廣東潮汕地區,北山村。一個叫許亞梅的村民,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拉攏鄉親們造反。清軍短兵缺卒,於是強迫隔壁的果隴村,出人出錢,協助圍剿。

當起義被平定後,清軍屠殺了北山村200多人,其中就包括許亞梅的母親,協助圍剿的果隴村人還參與了哄搶財物。

兩個村的恩怨,或許早在之前就結下了。長久亂世,民不聊生,分別在江河上下游的北山村和果隴村,時常因搶水搶地,大打出手,兩村有威望的老人們從此發下誓言:

就好像兩個打架了的小孩子,互相罵著,再也不跟你玩了!具體起因是什麼,已經沒人說得清了,倒是這梁子就這麼結下了,而且,一結就是200年。

世仇——這個聽起來特別「不現代」的事情,卻真真實實延續到了現在。200多年來,兩個村子再也沒有正式的交往,村民在對方村也沒有特別好的朋友,而這個互不嫁娶的祖訓,幾乎沒人違背過。

果隴村的老人說,真有幾對私下偷偷結婚的,但只要婚後不合或老人身體不好,周圍的人都會指指點點:

但兩個僅僅相距6公里的村子,怎麼可能老死不相往來?牽線搭橋的人出現了,他就是許木鎮,來自北山村,曾經是普寧市房管局局長。在任時,就有來自果隴村的同事提起「和好」,退休後,他回到北山村,開始四處奔走。

但要「違背祖訓」,哪有那麼容易。在宗族觀念極強的潮汕地區,

這種宗族觀念,已有超過500年的歷史。潮汕,三面環山,一面朝海,從中原遷來的潮汕人,大多選擇抱團取暖,聚族而居。

這裡是河流的入海口,土壤肥沃,河流自然十分寶貴。明清時期,潮汕地區人口激增,為了爭奪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許多鄉村大打出手,甚至在汕頭出現過「十三鄉械鬥」。

加上外有海盜,內有戰亂,宗族成了每個人最強大的後盾。個人對宗族負責,宗族對個人擁有「所有權」,族人一榮俱榮,一辱俱辱。現在,兩個不認識的潮汕人見面,最愛問的一句話還是:

而且,果隴村和北山村還是出了名的「橫」。在普寧,長期流傳一句話:「一翹洪陽方、二翹果隴庄、三翹北山許」「翹」,潮汕話里是「厲害、強勢」之意,

可想而知,要打破這兩個宗族裡的祖訓,許木鎮得面臨多大的困難。他先找了兩邊的村委幹部,又一個個走訪有些執念的老人,終於讓兩邊的村委書記,坐到了一起。當年的誓言早已沒有了痕迹,如今要和好,總得來點儀式吧?有老人提出,不如互相送點糖果禮物?

每逢喜事,潮汕人就會做各種糖餅,南糖、花生糖、鴨脖糖……

後來,在許木鎮的堅持下,兩方以村委會的名義,起草了《締結友好村協議書》,蓋章簽字。但在潮汕人心中,這不是擅做主張的事:

今年5月6日,兩村和解的大日子。北山村的代表,帶著和解牌匾去了果隴村。按規矩,東邊龍門進,西邊虎門出。果隴村還寫了一份《告先祖書》:「今為與北山村締結友好鄉村之事,跪稟先祖。……天長日久,偶有縫隙……」然後祭拜天地,當場宣讀,再焚燒祭天。文風遺韻,當屬潮汕。

一周之後,果隴村的人來了。北山村特地擺出了「和頭酒」,這種本指武林幫派之間為和解的酒席,也用在了兩村之間,200年的恩怨,一酒解千愁。

為了平等,雙方互贈的牌匾,都寫著「睦鄰友善」,連價格都是統一的3100元。就連儀式後的聚餐,都是每邊32人,費用自籌。潮汕的宗族觀念,一直影響至今。就連和解,儀式感也極強,有一種歷史的錯位感。

普寧北山村許氏老祠堂外,果隴村北山村代表跪拜天地

果隴村和北山村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就在前兩天,又有兩個「世仇」的村宣布和好。我們的編輯@城喪喪,正好來自其中一個村,聽到這個消息,父母很開心:能介紹的相親對象又多了。的確,潮汕人結婚,

李耀和 《禪光祥韻》

在以前小農經濟時代,一方水土,關係著一個村落的存亡,一個家族的興旺。但時代發展至此,一些都說不清的「世仇」,早就該消失在歷史之中。

冤家宜解不宜結,同在這片背山朝海、春暖花開的土地上,不管你姓許,我姓馬,他姓方,說到底,大家都是膠己人。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那城體驗 | 我準備了4個好地方,讓你的中秋過得絕對不一樣。
哥們,來衚衕喝花酒不?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