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人很厲害,千年間很多人崇拜他,但到了清朝卻備受辱罵

這個人很厲害,千年間很多人崇拜他,但到了清朝卻備受辱罵

王充,東漢哲學家,著名無神論者。自幼失去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王充小時候十分孝順,常受鄉鄰誇讚。少年時,王充來到京城,入太學求知,師從班彪。可以說,歷史上的王充似乎談不上生不逢時的問題,但是,並不排除他所遇非人的可能。

王充曾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為立論宗旨,自創了一套宇宙生成模式,由「氣」為核心,「天」為最高範疇,與天人感應理論相對應。他所推出的理論,主張生死自然、提倡薄葬,以行動派取代理論派,彌補了道家空說無著的缺陷。

王充雖為道家,但是,他提出的思想與老莊思想有著明顯不同。《論衡》是他創作的一部唯物主義哲學作品,在我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王充本人亦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可見,歷史對於王充是持褒揚態度的,儘管如此,依舊少不了諸多質疑之聲。

對王充意見最大的,莫過於清代學者,我國知名學者黃暉曾在《論衡校釋自序》稱:「清代的儒士,向來以校勘古書為榮,尤其是在乾隆、嘉慶時期,從事這種工作的人,等同於一代功績。」奇怪的是,清代的許多著名校勘學者,如:盧文弨、王念孫等人,從不接觸《論衡》。

那麼,這又是為何?莫非是因王充作品過於哲學,難度太大嗎?

須知,盧文弨、王念孫,校勘群書達到幾十種,極富經驗,不至於被《論衡》擋在門外,黃暉給出的理由為:清代學者只是把《論衡》當做治漢儒今的材料,因而沒有重視。但是,黃暉的解釋卻無法令人信服。

事實上,清代學者不願意整理《論衡》,無外乎兩個原因:

一、王充為不孝子,這是清代學者的普遍印象;

二、王充為詰難孔、孟二聖的違背正道者,且清代乾隆帝也是同樣看法。

可見,第二個原因才是無人校勘《論衡》的根源。

清人堅定認為,王充曾公開悖逆孔、孟二聖,是為不敬,他們自然不願意支持王充的理論。據悉,《論衡》中就有王充向孔、孟發難的記載。在《問孔》、《刺孟》中,王充認為,聖賢傳播的思想,哪怕經過深思熟慮,還不能保證完全準確。

更何況孔、孟二人的主張,皆來自於倉促所言,那麼,這又如何保證都是對的呢?王充指的是《論語》,眾所周知,這部作品主要以孔子與學生的對話為主。王充覺得,孔子臨時所言,未必都是對的。且所謂聖賢,傳世的許多言論前後矛盾,那又何必信奉儒聖呢。

王充一番話有理有據,公開懷疑儒家思想,這在尊崇儒術的漢代是極為少見。其實王充的行為,還是值得提倡的,他敢於懷疑權威的精神,同樣值得肯定。換個角度,如果聖賢所言正確,就不怕質疑。如果聖賢所言有誤,被後世推翻也算是理所應當。

不過,王充若想推翻儒家思想,還是有著不小的難度,畢竟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它對中華文明的積極推動有目共睹,或許有時存在一些矛盾點,但並不影響它的整體價值。

另外,古時聖賢並非完美無瑕,像孔子在世時,就已經被弟子尊為聖人,但這並不意味著孔子完美無缺,相反,孔子的小毛病還不少,如輕視女性、農民,認為勞作是下賤的工作,正所謂人無完人,哪怕是聖賢,終究要經歷一個蛻變過程,從有缺變為無暇,這是升華自身的過程。

在歷史中,歷代學者對於王充本人褒貶不一,但在他責難孔、孟二聖之事上,竟然出奇的發聲一致,聲討王充的不敬行為。南宋學者黃震、明代學者胡應麟皆表達不滿,到清代時,學者們更是公開批評王充悖言。

清代學者臧琳道:「王充兩篇責難之語,得罪了無數儒者。」黃氏三道:「讀完《問孔》、《刺孟》,感覺所言極其荒謬。」梁玉繩亦道:「從《問孔》這篇文章可以看出,王充此人剛愎自用,狂妄跋扈,不可與之交往。」顯然,清代學者聲音一邊倒,對王充極盡抨擊之語。

我們站在中立角度,可發現兩個問題:

一、清代學者對於孔、孟思想過於迷信。面對不同觀點時,清代學者不以理據服人,而是直接給予駁斥,未免有些自以為是。在清人心中,聖賢的話就是真理,絕不會出現錯誤,一旦有駁斥聖論者,就進行群起攻擊,反映出清代學者迂腐的一面。

二、王充敢於質疑聖賢,這種精神確實值得肯定。但他在質疑的同時,卻又拿不出關鍵的質疑點,僅憑一些無關緊要的矛盾言論,是難以影響孔孟整個思想體系。且《刺孟》中,王充並未「刺」准,或者說,他並不知道孟子思想的要害在哪裡,無法對其進行推翻。

綜合來說,王充的兩篇責難文章,過於片面,避重就輕,無法令人信服。清代學者孫得謙曾批評道:「王充讀書過於鑽牛角尖,摳文嚼字,曲解聖賢原意。」今人徐復觀甚至覺得王充理解力出現了問題,所謂的《問孔》、《刺孟》只是一場鬧劇而已。

由於,眾多學者對其大加抨擊,再加上,乾隆公開表明態度,所以,更不會有人敢讚許王充的主張,因此,清代學者不刊刻、不校注《論衡》就更容易理解了。

史料中的王充「仕郡為功曹,以數諫爭不合去。」可見,古人常說「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賢才常有,但仕宦的機會不常有。生逢其時,仕遇其主,雖才淺德薄也因緣得進;反之,如果生不逢時,所遇非人,即使才高八斗,德比夷齊,也會落拓在野,沉淪下僚。

參考資料:

『《後漢書·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王允「論衡」》、《不孝之子——清代學者心目中的王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最大的暴君,史料只用了一個字來形容他,此後再沒被人用過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本打算處死7個人,結果李鴻章站出來求情了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