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叱吒風雲的淮軍最後去哪兒了?

近代叱吒風雲的淮軍最後去哪兒了?

原標題:近代叱吒風雲的淮軍最後去哪兒了?



NO.630 - 淮軍結局


作者:呂井旺


編輯:冷小軍 / 出品:冷熱軍事史

淮軍以團練起家,之後作為清軍的主力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剿滅捻軍,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作為晚清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淮軍是清政府主要的國防力量。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讓淮軍在管理和組織訓練上的各種弊端暴露無疑。隨後在清政府編練新軍的大潮中邊緣化,直至從歷史舞台消失。


清朝軍制:從八旗到淮軍



滿清的主力部隊最早是努爾哈赤時代的八旗軍。當時的八旗是以牛錄為基礎的貴族私軍,到皇太極時代才逐步成為國家軍隊。



八旗是以女真部落為主的老滿洲和達斡爾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新滿洲共同組成的。隨著佔據遼東後招降納叛以及征服籠絡蒙古,入關前又編成漢軍八旗和蒙軍八旗。


入關後大量明軍和漢人武裝投降,清朝按明朝軍制把他們編為綠營。綠營在清朝平定漢地時起了很大作用,清朝依靠綠營鎮壓地方,製造和「揚州十日」齊名的嘉定三屠」就是降將李成棟的部隊。從三藩之亂開始,綠營作為主力部隊參與了清朝前中期的各項戰事。


自乾隆後期開始,綠營和八旗一樣逐步失去了戰鬥力。咸豐年間的綠營更加不堪,綠營軍餉低不兼職副業無法養活一家人,又承擔大量雜務如捕盜、押運乃至作官員僕役等。而且綠營分散布防、互不相統,火器水平還趕不上明末。這樣的軍隊完全是花架子,打不過太平軍只是順道搶掠百姓


▲ 綠營兵


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清廷已經不得不依靠官員和地主組織地方團練協助鎮壓。白蓮教沒有根據地,力量分散又沒有領導核心。綠營在後面追,團練在地方堵往往成功。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咸豐大量印發嘉慶時剿賊文書,並且任命了十省四十三位團練大臣。而太平軍有統一領導,定都南京後有根據地,建國設官,團練加綠營這一套就沒有用了,這時湘軍從各地團練中脫穎而出,最後取代綠營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力。


曾國藩編練湘軍亦可視為淮軍的開端,不僅因為淮軍初創的13營里5個營里有湘軍,而且淮軍的營制也是傳承湘軍。湘軍能取代綠營的主力地位,首先湘軍軍餉和撫恤比綠營多了一倍,而且不承擔雜務,這樣士卒士氣高且能集中於作戰和訓練



▲ 曾國藩


其次湘軍將領多是曾國藩的門生故吏,各營部隊由將領自己招募的親朋同鄉組成,兵歸將有、層層效忠有很強的凝聚力。最後湘軍有較好的火力和補給,作戰必大修工事,這種化攻為守被曾國藩總結為結硬寨,打呆仗」。後來蔣介石對此戰術推崇備至,在圍剿紅軍時大力向軍官灌輸。


淮軍制度上同湘軍大體相同,但是又有改進。淮軍的將領和兵勇多來自兩淮,但是它真正起家的根據地卻是上海。在上海見識了西方國家軍隊以後,淮軍迅速改用新式的槍械和開花大炮。在曾國荃在南京城下挖地道炸城牆時,淮軍在蘇南用開花大炮很輕易的摧毀太平軍的堡壘



▲ 曾國荃

湘軍在組織上的問題,淮軍也一併繼承下來。由於士兵是將領親朋同鄉招募來的,如果將領不合作,上級指揮不動。淮軍將領劉銘傳舉薦曹克忠統領自己的淮軍舊部,結果發生士兵嘩變,牽連劉銘傳引退十幾年。


淮軍本質上是將領的私兵,導致營以上指揮困難,將領在生死存亡的大戰中往往存私心保存實力


淮軍武器和訓練雖然是西式的,可是作戰還是湘軍那一套舊戰法,戰鬥力其實並不高。淮軍這些弊端在甲午戰爭暴露無疑,面對按西方軍制編練的日軍一敗塗地,以致喪權割地。


淮軍的崛起



講淮軍就必須要講李鴻章,李鴻章一手創建淮軍,淮軍也是他的晉身之階,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後來淮軍的主要將領也大多來自合肥周邊。李鴻章的父親和曾國藩是同年進士,李鴻章又是曾國藩的門生,兩家算是世交。


正值亂世的李鴻章寫過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自然想闖番事業。但是他在家鄉辦團練失敗,於是投奔曾國藩當幕僚。李鴻章當曾國藩幕僚四年,期間還因為另一個幕僚李元度的懲處問題而離開曾國藩大營。



▲ 李鴻章


後來李秀成進攻上海,江蘇士紳稱願意每月助餉請湘軍出兵。一開始是找曾國荃去,但是曾國荃想打南京立頭功,差事最後落在李鴻章頭上。在曾國藩的幫助下,淮軍組成了14個營,並且保舉李鴻章為江蘇巡撫

但是當時長江下游到處都有太平軍,上海士紳花18萬兩雇英國輪船把13個營淮軍運到上海。從此淮軍開始獨立於湘軍發展。


窮苦地區來的淮軍一度被上海人譏笑為叫花子軍,但是很快就憑著勇敢善戰讓人刮目相看。淮軍換上了新式武器並請西方軍官訓練,而且與擁有開花大炮的戈登常勝軍合作



▲ 淮軍


淮軍以上海為基地,很快就攻下了蘇州,而這時的曾國荃仍然在南京城下挖地道。為了不和曾國荃爭功,淮軍轉向浙江,結果被圍攻湖州的左宗棠指責越界立功」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曾國藩將湘軍大部裁撤。然而這時北方捻軍仍然四處攻城掠地,滿蒙貴族中最後一個能領軍的僧格林沁戰死。清廷令曾國藩剿捻,並調淮軍北上。


此時還鬧了個笑話,僧格林沁老部下陳國瑞眼紅淮軍的新式武器,帶500人去劫營搶奪。拿著大刀長矛去打劫裝備槍炮的劉銘傳軍隊,自然是全軍覆沒,陳國瑞也被生擒。但是曾國藩四處圍堵的戰略並不成功,非嫡系部隊也不好指揮。



▲ 曾格林沁


不久,曾國藩被撤欽差大臣,清廷調李鴻章剿捻。捻軍後期雖然全部轉成騎兵加強了機動力,但是沒有根據地只能四處流竄。一旦被追軍逼入不利逃走的地段,與裝備新式武器的湘淮軍硬拼,只能一敗再敗。在左宗棠和湘軍各部支援下,東、西捻軍相繼被殲滅。

捻軍被平定後,從天津一直到上海都是淮軍駐防。淮軍成為晚清最大的武裝力量,李鴻章也藉此執掌了中央大權。


中法戰爭中,淮軍潘鼎新部駐防廣西對抗越南的法軍。由於之前表現不佳,鎮南關大捷只有馮子材留名。實際上潘是總指揮也一直在前線,馮部只是作戰部隊之一。


在台灣的劉銘傳則取得了多次勝利,保住了台灣。戰後劉銘傳建議清朝在台灣設省,並且擔任了第一任台灣巡撫



▲ 劉銘傳


李鴻章於1875年開始籌備,1888年正式成軍的北洋水師是當時亞洲最強的海軍。1891年北洋水師訪問日本,曾給日本帶來極大震懾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淮軍吳長慶部赴朝逮捕大院君(朝鮮國王父親)平息動亂。身為吳長慶部下的袁世凱也在此登上歷史舞台,並在兩年後平息了日本策動的甲申政變。



▲ 袁世凱


淮軍的沒落與結尾


甲午戰爭中淮軍海陸都一敗塗地。甲午戰爭時期清朝有近百萬大軍,但是八旗綠營這種刀槍弓箭的古代部隊就佔了一半,其餘的地方部隊還不如淮軍。淮軍能作戰的部隊也就5萬人,而日本前線陸軍至少12萬人


對北洋水師而言,慈禧挪用軍費遠趕不上翁同龢的戶部禁止添購設備、對外採購彈藥傷害大



▲ 翁同龢


甲午戰爭後,一部分淮軍駐防大運河一線。清朝滅亡後,這支淮軍巡防隊曾在張勳的指揮下攻下南京,鎮壓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最後隨著張勳的失敗消散。


聶士成所部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受到各方讚揚,戰後收編其他淮軍並擴編為武毅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前,武毅軍被改為武衛前軍。在保衛天津的戰鬥中,聶士成與八國聯軍作戰,義和團又擄去他的家人,與義和團串通的部下又稱他造反向他開槍,他最後中炮身死。



▲ 聶士成


戰後武毅軍大部消散,其餘被袁世凱編入直隸淮軍等地方部隊中。顯赫一時的淮軍也逐漸從歷史舞台消失。

入群、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這個城市,近代以來一直是東北亞火藥桶
這支軍隊有五十萬人,國歌也為他而寫,為何打不過鬼子?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