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陶瓷的秘語和體溫——「詩意的下午茶」之六:鄭云云作品書友會

陶瓷的秘語和體溫——「詩意的下午茶」之六:鄭云云作品書友會

秋去冬來,一念入懷。初冬午後的陽光,明亮而柔和。11月27日下午,百花洲文藝出版社「詩意的下午茶」第六期活動——鄭云云作品書友會如期舉行。江西日報原總編輯、江西省散文學會會長彭春蘭,江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褚兢,江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傅太平,江西電視台知名主持人廖傑,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姚雪雪,南昌晚報原總編輯肖江華,江西省武警消防總隊原副總隊長宋錦龍,林恩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利人以及作家學者彭文斌、詹斌、毛靜、王芸、林新、倪愛珍等省內文化名家和數十家媒體代表齊聚林恩茶研園,以書會友,暢談陶瓷的秘語和體溫。本次書友會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文學編輯部主任、《手指上的中國》責任編輯胡青松主持。

景德鎮就是一個值得講給世界聽的江西故事。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策劃組稿推出的這部《手指上的中國》將景德鎮置於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維度中的紙上紀錄片,必將呈現給世界一個十分獨特的中國意象。

此次書友會的主題是「陶瓷的秘語和體溫」,活動開始,該書作者鄭云云結合自己的經歷,分享了《手指上的中國》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

鄭云云談道,從2007年來到景德鎮,便和「景漂」這一詞交織在一起。「景漂」一族與「北漂」一族和「廣漂」一族有所不同,後者在事業上力求卓越成就,而「景漂」一族更多的代表著那些熱愛藝術和追求自由的藝術家。她被這座城市的氛圍所吸引,於是不顧親人的反對,拋掉當時擁有的一切去追求心中的藝術。陶瓷雖是冰冷的,但其背後的故事是鮮活的、有溫度的。這也恰恰和這次書友會的主題「陶瓷的秘語和體溫」相呼應。書中故事裡提到的每一個藝術家都非常有特色,她認為自己僅僅是從個人視角去描繪一批活躍在瓷都的藝術家,呼籲更多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挖掘。

彭春蘭說,「鄭云云的父親是新聞界的前輩,她是在新聞環境中成長並具有文學情懷的女子。看似不善於表達,但她內心富有激情,如同暗流涌動的河流一般,堅持對美的追尋。我看到她全身心投入,對陶瓷藝術的熱愛,那份執著打動了我,並且支持她去景德鎮開工作室,這是她的夢想。也正因為她對瓷藝的獨特理解與探索,使得她成為「景漂」大軍中的一員,才創作出這麼一部有內涵的作品——《手指上的中國》。這本書里豐富而細膩的語言告訴我們,你的內心、你的表達才是秘語,是實實在在的心靈感悟,是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熱愛,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我相信她還會有更好的作品面世,希望帶給我們的是驚艷、驚訝和震撼。」

褚兢說,「我和鄭云云是三十多年的老朋友了,在我印象中,無論在散文還是瓷藝創作方面,得用三個詞來形容:深度開掘、跨界以及創新。她在作品上的創新不是墨守成規、點到為止。最早接觸到云云是因為她的散文,她的文章體裁風格多變,有時像小橋流水般溫柔細膩,有時現代氣息又很濃厚形成強烈的衝擊力。我時常想的是,一個人從事任何一份事業,努力是一方面,而天賦更是一方面。云云之所以能跨界成功,從第一流的散文家成為了江西工藝美術大師,在於她的創新意識。」

傅太平說,「江西的文化界都知道,鄭云云是我們江西的知名才女。早在上世紀90年代,她的散文創作就取得了很大成就,獲得過冰心散文獎等諸多榮譽,是當時我們江西著名的散文三秀之一。《手指上的中國》寫了一批到景德鎮追逐陶瓷藝術的『景漂』人物。這是一部從新聞的視角,用文學的創作手法寫出的作品,因為寫的是實實在在的人物,甚至有比小說還可讀的一面。作品從細處著手,寫活了一個個普通的、具體的人,卻是從大處著眼的,立意高遠。從書名《手指上的中國》,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宏大意圖。時間跨度數十年,將人物的命運放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展開,將個人的命運和瓷都的命運聯繫在一起。通過冰涼的陶瓷,觀照社會人心,洞察世事物象,領悟人生哲理。所以這是一部嚴肅的、有現實意義的、有一定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的作品。誠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言,「當陶瓷藝術真正成為個人情感的媒介時,狀況就改變了」。反之,當陶瓷藝術不能成為個人情感的媒介時,那陶瓷藝術就前景黯淡了,那時代就會變得不那麼可愛了。不知道這是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秘語之一。相信景德鎮作為世界陶瓷藝術的聖地,未來的發展肯定是魅力無限的。祝鄭云云的陶瓷藝術和文學創作再獲豐收。」

廖傑說,「鄭云云的男粉絲很多,我就是其中之一。錢鍾書老先生曾經說過,『假如你吃了一隻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下蛋的母雞呢。』當我看到鄭云云的文章,接觸到她的水墨畫,果然美文出自美人,美輪美奐。認識鄭云云,我離美近了。景德鎮對於大部分來說,就是中國文化藝術的麥加聖地,很多人都抱著朝聖的心態去那兒。當我拿到《手指上的中國》這本書,心中為之一顫,她怎麼會寫『手』呢,手所接觸到的是金木水火土,而這本書里,描述的都是最平凡的人。歷史上的移民緣由無非就是政治、生存、苦難和宗教,而因為藝術文化信仰移民,在這一方面,鄭云云做了很大貢獻。從《史記》到《二十四史》,都是以人代史,云云從另一個維度寫出了一部歷史。我覺得,我離心目中的景德鎮又近了。結合這次書友會的主題,陶瓷是冰冷的,但是所有冰冷都是經過淬火和拉胚,在這種過程中我們能體會到無窮的快樂。世界不太平,云云心中有太平。我離太平和安靜近了。最後,用一首詩送給云云,『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描鳳巧安排。玲瓏剔透萬般好,青山太平百花來』。」

肖江華說,「我二十歲參加工作的時候,就和云云成為了同事。云云更像一個知心大姐,給我鼓勵,她更是一個有文化情懷的人。在現代工業社會裡,人們已經習慣往前走,忽略了往後退。而云云把進退把握得恰如其分。往前走太快,顯浮躁;退太多,什麼都做不好。云云能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正因為如此,才成就了她現在的藝術事業。藝術最好的狀態就是業餘狀態,云云除了創作,還懂得如何張弛有度,這種工作和生活方式,對於我們以及當代浮躁的年輕人來說,都是一個榜樣和一種提醒。『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只有這種創作心態,才能出『大家』。畫家決定藝術高度,在文化底蘊這方面,我相信云云做得很好。」

彭文斌說,「從云云本人和她這本書來看,我得到了如下啟示:人解決了物質上的飢餓後,需要給精神安家,找到靈魂的故鄉;傳統文明必須在承受疼痛中揚棄,而失去,往往成就了人文意義上的唯美掙扎;文學藝術需要深扎泥土的個人體驗,才能盛開成讀者的花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江湖,江湖的意義與價值在於溫度,口徑再小,也要蘊藏家國天下之義。」

毛靜說,鄭老師是一位集作家、編輯、藝術家多種角色於一身的名家,與「北漂」現象有所不同,前者指向明確,層次高雅,後者更偏多元,也更平民化。「景漂」一族,不管年齡、性別與國籍,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以藝術的名義來到景德鎮,包括鄭老師本人。複合型人才所反映的世界是多維度的,更耐讀。

袁利人說,「詩意的林恩下午茶一改常態,第六期我們很榮幸邀請到了一位知性的女士帶著她對『景漂』一族關注的話題——陶瓷的秘語和體溫。鄭云云老師那一份對生活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是我的心之所向。我們邀請一位名家,品嘗一杯好茶,讀一本好書,共度一個陽光午後,這就是茶與書結合的簡單所在。

據了解,鄭云云,浙江慈溪人,1953年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曾任江西日報社首席記者,高級編輯,出版有《雲水之境》《作瓷手記》《手指上的中國》《千年窯火》《瓷上文化一一東西方造物觀的神秘鏈接》等。2007年在景德鎮創辦陶瓷工作室,曾在澳門、義大利、美國等地舉辦過藝術個展,藝術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和文化機構收藏。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 王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日報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李克強:以更大力度推進減稅降費
美國得州一名幼兒「周歲宴爆發槍戰 4名男子死亡1人受傷

TAG:中國日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