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可夫的同學,身為蘇軍上將,為何投降德國?

朱可夫的同學,身為蘇軍上將,為何投降德國?

蘇德戰場是二戰中的焦點,雙方都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這場拉鋸戰中,蘇德皆有俘虜,但蘇聯因為投入人數更多,被俘虜人數也更多,竟達五百七十萬之多,而俘虜中最赫赫有名是弗拉索夫,第二集團軍司令紅軍中將。

弗拉索夫為何如此引人注目呢?一來他軍銜較高,二來則是因為他剛剛受過斯大林嘉獎,前途一片光明之時,卻忽然有此反轉,不僅讓人詫異。

說起弗拉索夫,十八歲參軍,參加過國內戰爭,作戰英勇,其後在騎兵學校深造,與朱可夫等名將成為同學,還曾作為軍事顧問來為中國訓練軍隊。回國後,蘇德戰爭爆發,他參與基輔會戰,在此戰中德軍打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合圍戰役,蘇軍浴血奮戰,但防禦崩潰,弗拉索夫僥倖逃脫。斯大林深知此戰蘇軍不易,弗拉索夫能活下來便是本事,授予其紅旗勳章和列寧勳章。

在此之後,弗拉索夫又在莫斯科保衛戰以及大反攻中立下汗馬功勞,被晉陞為突擊第二集團軍司令。可過快的晉陞未必是件好事,弗拉索夫一心計劃反攻再立戰功,他率領部隊深入德軍後方,試圖殲滅德軍第十八集團軍側翼,卻不料其他蘇軍部隊未能突破蘇軍防線,第二集團軍只能孤軍奮戰,此時德軍又調來大批部隊增援,這對蘇軍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被合圍的第二集團軍不得已化整為零分散突圍,集團軍領導分三組撤退,但德軍炮火太猛,蘇軍難以抗衡,弗拉索夫最終被俘,並且自曝身份,表示投降。

對此自然有人質疑,一個備受嘉獎的英雄為何不戰死沙場,反而選擇以這種屈辱的方式抹殺自己的榮耀?

首先,若能一槍斃命反而是件幸事,因為一旦活著進入納粹戰俘營,就意味著被折磨致死。德國推行種族主義,在他們心中,英美與德國共屬高等民族,英國更是被稱作「榮譽日耳曼人」,被俘的二十七萬英美盟軍中死亡的不足一萬人,相較之下,被視劣等民族的蘇聯,待遇就截然不同,除了少部分人得以僥倖逃跑,剩下的註定難以生存。

環境最能摧殘人的身心,即使是統率千軍萬馬的將軍,面對此情此景,也不免膽寒。死了一了百了,活著卻需要如履薄冰。

另外,斯大林簽署的270號命令也催化了弗拉索夫的投降。命令表示禁止撤退,要戰鬥到最後一刻,如果投降,將由蘇軍槍決。此命令愈演愈烈,到最後,即使有俘虜從戰俘營逃脫,也會被槍決。這種惡果不僅由士兵本人承擔,其家人也會被牽連。

既然無論如何都面臨死亡,投降德軍或許能苟且偷生,即使死了,也能讓家人無恙。因此權衡之下,投降的蘇軍仍不在少數,在此命令下達後的兩個月,增加的蘇軍戰俘就達一百多萬。可見同弗拉索夫選擇一致的不在少數。

榮譽雖然讓人傾心,可也要有命在才能享受其帶來的光榮。在生與祖國面前,弗拉索夫心中的道德標杆一朝傾斜,最終選擇了生,雖然讓人不齒,但是又無可指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朱可夫這一戰探囊取物,兵種配合,把德國逼上絕路
蘇德生死大戰時,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為何不趁機進攻德國?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