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忠義與岳飛齊名,詩作稱「嶺南前三家」,順德人要活化他講學之所

忠義與岳飛齊名,詩作稱「嶺南前三家」,順德人要活化他講學之所

原標題:忠義與岳飛齊名,詩作稱「嶺南前三家」,順德人要活化他講學之所


  陳岩野原名陳邦彥,系順德龍山人,為「明末嶺南三忠」之一(三忠指的是陳子壯、陳邦彥、張家玉三人)。他出身書香門第,博學多才。成年後遷至大良錦岩山麓,創辦錦岩書院,開館20年,成為當時南粵一代碩儒名師。


順德家鄉人對其多有紀念,以傳頌其愛國情懷。一年多前,在北區一處舊居中,偶然發現門楣上封塵著「陳岩野先生祠」的石刻字樣,此後鄉人多方爭取,以「修舊如舊」的決心計劃將其活化改造,作為「北區居村史館」和紀念館之用,並將與錦岩公園、陳岩野墓整合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陳岩野先生祠現狀外貌

昨日,經過近一年籌備,修繕活化工程正式啟動。據悉,修繕活化工程初步估計需投入約500萬元。當天,修繕籌委會向各界發出捐款倡議,一同保護古建,讓「崇尚英雄」蔚然成風。


故人:


明末抗清,「嶺南三忠」之首


陳岩野世居順德龍山,其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做到兵部尚書,其父陳韶音生性正直,不走仕途,舉家遷居大良,以教館為業。


陳邦彥曾在北區錦岩廟東庵設館授徒講學近二十年,故號「岩野」。當時遠近慕名求學者眾多,著名文學家屈大均便是其高徒。



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滅亡,陳岩野投筆從戎,奮起抗清,三年間轉戰南北,部隊戰鬥力在諸義軍中最強。


公元1647年起兵攻打廣州,連戰清軍。後大戰清軍於清源,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被執, 陳岩野絕食拒降,於1647年9月28日被清軍殺害於廣州四牌樓(故址在今解放南路),年僅45歲。


其一生雖然短暫,但壯烈激昂,代表了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其義舉被後人與陳子壯、張家玉敬仰為「嶺南三忠」,與岳飛、文天祥齊名,永存青史。


在著書立作上,陳岩野有《雪聲堂集》 十卷、《南上草》、 《易韻數法》等遺世,與當時著名詩人黎遂球、鄺露並稱為「嶺南前三家」,清代著名文獻學者溫汝能贊其為「粵中杜甫」。


順德檔案館保存著1948年《順德復興報》之「陳岩野先生誕辰紀念特輯」,其中一篇寫的是孫中山先生評價陳岩野:「他當得起"忠義仁勇"四字」,為後人樹立了一個鐵骨錚錚的榜樣。


陳岩野的事迹在家鄉廣為傳唱,其愛國精神也被頌揚傳承。在其祖輩世居的龍江鎮華西村有故居,已被改造成陳岩野紀念公園,並留有後世族人。其第23代傳人陳耀光稱為有這樣的祖宗而感到驕傲,成為後人愛國典範。


故地:


講學之地,弘揚愛國主義


在順德,尋覓陳岩野的足跡不得不去兩個地方:一個是陳岩野出生地龍江鎮新華西村,另一個則是他棄筆從戎前在大良講學有20年的錦岩廟。


而現今發現的「陳岩野先生祠」 正是反映當時歷史背景下,順德人民敬慕陳岩野先生大義凜然的民族志氣而設堂供祭的歷史見證物。



陳岩野先生祠位於錦岩路39號,背靠錦岩公園,公園之內尤其講學的復原場景,公園外牆還有其授課的素描畫,不曾想其設賬講學之地就在一側。


據北區居委會書記吳國雄介紹,這處居所由於門首榜題字常年被石灰覆蓋,過去長期被用作集體辦公的幼教和醫療場所,並不被外人發現。

2017年底,北區社區在創建美麗文明村居規劃時,根據居民反映資料,清除了覆蓋在門首榜題字的石灰,才露出「陳岩野先生祠」的字樣,該題字為順德人、晚清名臣羅惇衍在鄉守孝期間(1857年-1861年)所題,現字體保留完整無缺。



項目現狀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前門向錦岩路,屋後為錦岩南街,整個房屋為三進祠堂,正間入口大門石門套上的石牌匾刻有「陳岩野先生祠」六字,二進後天井左側牆面保留原有石碑,預估是清末建築。


因此前長期使用,建築已幾經改動,多處受到嚴重破壞。



其中首進、二進磚牆後加白灰水,地面改變了原建築用料,保留的麻石地面已凹凸不平,甚至開裂。僅存三進保存較為完好,但因日久失修,屋面倒塌,建築構件掉落在地上,有的木用料已受潮變色,瓦件酥化,牆身青磚和地面階磚局部粉化,因屋頂倒塌致地面堆積大量建築廢料,有的地方已是雜草叢生,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作為北區轄區僅存的古祠堂建築,大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蘇德榮認為,陳岩野先生祠極具其歷史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效保護將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舉措。


修繕:


修舊如舊,倡議鄉賢捐款

為了修繕和活化陳岩野先生祠,北區社區於今年年初成立由社會賢達、專家學者、熱心人士和社區幹部共15人組成的項目修繕籌委會和顧問組,並得到區、街兩級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特別得到大良街道的專項撥款。


過去幾個月,籌委會在研究搜集歷史資料、落實修繕設計方案、修繕工作宣傳、場地清理等諸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目前,已經邀請廣州大學建築設計院作為修繕活化工程的設計單位,該單位具有「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


據悉,設計方案將堅持「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文物修繕原則,結合大量的歷史資料,在儘可能恢復先生祠原貌的基礎上,活化其使用功能。


吳國雄介紹,「陳岩野先生祠」的修復,將成為大良和北區歷史記憶的載體和符號,讓陳岩野先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志氣得以永存。


同時,北區還將在修復活化後的陳岩野先生祠設立村史館和陳岩野先生紀念館,把它與錦岩公園、陳岩野墓連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工作和工程勘察設計、報批流程手續,現已基本具備啟動條件。修繕活化工程初步估計需投入約500萬元以上。在昨日的啟動儀式上,北區居委會和修繕工工程籌委會也向外界發出倡議,呼籲社會各界熱心單位和個人以及海外鄉賢踴躍捐款,群策群力,為修復陳岩野先生祠添磚加瓦。


「陳岩野先生祠」價值


歷史價值:


陳岩野為南明抗清英雄,「嶺南三忠」之首,身具民族氣節之外,詩文也飲譽當時,與黎遂球、鄺露並稱為「嶺南前三家」。據考證,該祠系明清兩朝皇帝下旨追封陳岩野並敕造,不僅是陳氏後人奉祀先人之所,更是先生門人、邑人及有識之士追慕先生的地方,象徵了其忠貞剛烈的形象。

藝術價值:


該祠因年久失修,又被後改,僅餘三進尚存。但遺留的卷棚梁架、窗框、石柱,以及部分構件均由精美的雕刻工藝。祠內原有「雪聲堂」匾額一方,為其子陳恭尹手筆。據悉,陳恭尹與屈大均、梁佩蘭並稱清初「嶺南三大家」,其詩作不單在嶺南膾炙人口,在全國也有很大影響。


社會價值:


陳岩野先生祠在陳岩野設賬講學時,作育一方人才。陳岩野死節後,成為後人緬懷先生的處所。先生不但培育了明末一個時期的後人,其精神也影響著三百多年至今的仁人志士。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盧凱陽


作者:盧凱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董明珠闖紅燈了?知道真相後網友笑瘋
三步打造千禧一代專屬的完美妝容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