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細品一代英主李世民的智一代英主李世民慧

細品一代英主李世民的智一代英主李世民慧

原標題:細品一代英主李世民的智一代英主李世民慧


李世民,即唐太宗,男,漢族,599年1月23日生,屬相馬,甘肅靜寧人。


有關李世民的容貌,史書沒有白描式的記載,據《舊唐書·太宗紀二》記載,有個書生自詡會相面,他看了李世民後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這也是李世民名字的由來。又據唐朝《虯髯客傳》記載,說是天下豪傑,看見了李世民的容貌氣質,沒有不甘拜下風、驚為天人的,而且李世民還笑容可掬,給人「如坐春風」的感覺。尤其是李密心高氣傲,見了李淵都不服,但見了秦王李世民,驚為「真英主也」。李世民是「馬背上的皇帝」,青年時自然身手矯健,英俊而不失勇武。

再有就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李世民畫像。畫中的李世民濃眉大眼,眼窩深陷,鬍鬚微卷,臉部的線條圓潤,臉形顯得微胖有福相。



一、「量謀變通」,破格起用智囊人才。由於智囊人才並不都是有較高官職的人,尤其在封建社會,只有少數宰相才能參決國家大政。因此,為君者使用智囊人才的範圍往往受到極大的限制。李世民採取"量謀變通"的方式,使那些官品很低但才識謀略水平較高的官員,能夠隨時取得和高層官員平等的議政資格。如經常任命一些品級較低的官員同三省長官一起參與朝政決策,謂之曰:「與宰相參與朝政,平章國計」。這是一種不屬常設的宰相,人數無限額,由皇帝直接調遣。「破格提拔」,即處處留心,四方搜求,一旦發現智囊人才立即破格啟用。李世民早在隨父起兵之時,即留意搜求智囊人才。每次戰爭結束,「眾人競求珍玩」,而他卻「獨收人物」。貞觀三年,他命百官上書議論朝政得失,見從「不涉經文」的武將常何陳事二十多件,件件「合旨」,感到很奇怪,問後才知是常何家的貧窮食客馬周代寫的。於是立即將馬周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二、「不以為忤」,鼓勵「逆鱗」直諫。李世民深知帝王的權威是妨礙智囊人才進諫的一個障礙,他認為「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懷忠直而不能言;疏遠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懷祿之人,慮不便而不敢言。」因此對智囊人才「必假以顏色」,表現出親切和藹的神情。每有進諫者,即使不合「胃口」,他也「不以為忤」,深恐下屬以後不敢再諫。有一次身居下位的陝縣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說:「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李世民看後心中大怒,說:「德參欲國家不役一人,不收租,宮人皆無發,乃可其意耶?」曾想治其以誹謗罪。後來為了不阻塞言路,不但沒有治皇甫德參的罪,反而給以賞賜。李世民對那些敢言敢諫的智囊們說:「為君不易,為臣極難,朕又聞龍可擾而馴,然喉下有逆鱗。卿等不避犯觸,各封進事。」鼓勵大家「逆鱗」直諫。在他這種「恐人不言,導之使諫」態度的鼓勵下,智囊們「讜言直諫,蔚然成風」,僅魏徵一人就陳諫兩百餘次。


三、「五花判事」,勿使意見上下雷同。李世民要求智囊人才之間要敢於互相「駁正」,「滅私循公,堅守直道」,發表意見「勿上下雷同」。還說如果「知非不正,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國之政也。」他為了使智囊人才能夠更好地獨立思考和發表自己的意見,還特意創立並推行了「五花判事」制度:規定中書省設中書舍人六名,分別聯繫尚書省的六個部,凡起草軍國政令,中書舍人必須逐個發表意見,署上自己的名字,繼由中書侍郎、中書令仔細審查,然後轉門下省,由黃門侍郎和給事中負責駁正。這種「五花判事」的制度,能夠充分吸取各方面意見,從而減少決策失誤。據《資治通鑒》記載,李世民自明令推行「五花判事」制度以來,「由是鮮有敗事」。



四、政治愛護,常「思龍逢、晁錯之誅」。李世民十分重視從政治上愛護智囊人才,把他們的政治地位擺得很高。貞觀元年封功臣時,他以智囊人才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為第一等,引起一些武將不服,尤其淮南王神通以唐室宗親自居,反對說:「臣率兵先至長安,今反以房、杜等刀筆之吏,功居第一,臣甚不服。」對此李世民反駁說:「房玄齡等雖無汗馬功勞,然有運籌帷幄,鼎定社稷之功,尤如西漢蕭何,故得功居第一。」為了保護智囊人才的政治利益,徹底消除其政治上的後顧之憂,李世民還常以夏時賢大夫龍逢諫桀而被殺、漢時晁錯請景帝削藩也被殺、漢高祖時良相蕭何妄遭繫囚、名將韓信亦遭濫黜等歷史教訓警戒自己,注意處處保護智囊人才的政治地位,並嚴厲打擊那些嫉妒和陷害智囊人才的無恥小人。他對左右大臣說:「公等為朕思隋氏滅亡之事,朕為公等思龍逢、晁錯之誅,君臣保全,豈不美哉!」


五、勤奮學習,與智囊人才保持相應水平。李世民二十九歲登基成為萬民之尊的天子,深感自己經驗不足。他認為君王如果沒有足夠的才智,不僅無法和智囊人才溝通,更無法鑒別和綜合他們的意見,終將成為一個「好謀無斷」、任人擺布的傀儡。因此,他努力彌補這一缺陷,每天罷朝歸來都安排一些時間讀書。常常吃罷晚飯就上書房,通宵達旦,手不釋卷。「輟膳玩三墳,暉燈搜五典」就是他刻苦攻讀的自我寫照。他主要讀史書,認為「以古為鏡,可知興替」。除此之外,他還虛心向智囊人才請教,積極提拔「學業優長,兼識政體」的官員,引置左右,以便「機務之隙,與之談論,共觀經史」,「鑒前代成敗事」。由於李世民勤奮學習,他的才智得到進一步提高和發揮。在議政時,他不但能夠充分理解智囊人才的各種意見,然後作出自己的決斷,而且還善於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智囊人才們展開辯論,「飾詞援古」,「詰難往複」,令公卿百官難以應答。

?

此外,在軍事、外交、民族關係,特別是文化建設方面都有很多建樹,唐朝為當時世界上眾目所矚、人心所向的強大帝國。當然,李世民是封建帝王,不可避免的有他的局限和缺陷,本文不是全面評價李世民,只是記述「貞觀之治」可資後世借鑒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小糊塗 的精彩文章:

慈禧太后的龍鳳專列:內部裝修豪華,被稱為「移動的皇宮」
老照片:戰爭鐵蹄下的歐洲猶太民族

TAG:歷史小糊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