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時代不宜提倡文人畫?

這個時代不宜提倡文人畫?

編者按:近年來,畫壇和學術界關於文人畫的爭論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或許,我們需要討論的重點不應該在「什麼人才能畫文人畫」「怎樣的畫才算當代文人畫」等問題,而是如何繼承和發展「文人畫中的文人精神」上。我們整理了近年來有關文人畫的觀點、爭論和相關背景文章,期望能為文人畫的研究、創作和發展提供有益思路。《藝術鏡報》第116期

文人畫之源起

文人畫,也稱「士大夫甲意畫」、「士夫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畫中流露著濃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畫的某些創作思想和藝術實踐就出現了,但是文人畫作為正式的名稱,是由明末畫家董其昌提出的。

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文徵明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別於畫院待詔、祗候等所作的院體畫。 明朝唐寅 《六如畫譜·士夫畫》:「 趙子昂問錢舜舉曰:『如何是士夫畫?』 舜舉答曰:『畫家畫也。』」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畫」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藝術風格

文人畫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並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湧現出許多不同風格的流派。

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之類,文人借描繪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寫心靈感受。他們眼中的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沖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蘭,清雅幽香,芳草自憐,潔身自好;竹,虛心勁節,直竿凌雲,高風亮節;菊凌霜而榮,孤標傲骨;山水、漁隱則不問世事,淡漠名利。藉此,文人抒發他們內心當中或豪邁或抑鬱的情緒。表達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國因家。有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蘇軾作直竹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有吳鎮自號梅花道人,言梅妻鶴子而終老;有鄭思肖因亡國失土作露根蘭等,雖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釋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質彬彬的浪漫。

文人畫重意。杜甫講"意匠慘淡經營中"匠心獨運,可回味無窮。倪贊道「畫者不過意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文人畫重簡,無乾的皆可簡,甚至簡到 「零」, "零"既是白既是空。「計白當黑」,空、白是為了「多」,為了「夠」,為了滿足,空白能給人以無盡深遠悠長的的感受,似 "此時無聲勝有聲"。 文人畫重書,張延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能書者皆能畫"。趙孟頫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柯九思論畫竹"寫竹桿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文人畫重墨趣,運用墨乾濕濃淡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它不與中國畫三門:山水、花鳥、人物並列,也不在技法上與工、寫有所區分。他是中國繪畫大範圍中山水也好,花鳥也好,人物也好的一個交集。陳衡恪解釋文人畫時講「不在畫里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這就叫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說明了文人畫所具有的文學性、哲學性、抒情性。在傳統繪畫里它特有的「雅」與工匠畫和院體畫所區別,獨樹一幟。

古代畫家

文人畫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維,宋代蘇東坡元,元朝倪雲林,明代董其昌,清代八大山人,吳昌碩等,文人畫講究詩情畫意,」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是文人畫一致的追求,畫中往往有題詩,詩畫合璧。

歷代文人畫大家

一、金農

繼「四僧畫家」之後,又崛起一個革新畫派――「揚州八怪」。實際上,當時活躍在揚州畫壇上的重要的畫家並不止八人,約有十六、七人,「八」並非確數。按最早的記載有:金農、黃慎、鄭燮、李鱔、李方膺、汪士慎 、高翔和羅聘。所以稱他們為怪,是因為他們在作畫時不守墨矩,離經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個性很強,孤傲清高,行為狂放,所以稱之為「八怪」。

金農(1487―1764),字壽門,號冬心,杭州人,人稱八怪之首。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後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於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

二、朱耷

朱耷(1626一約1705年),真名朱統筌,由於祖上封藩在南昌,因遂籍南昌。明亡、一度為僧,又當道士,在南昌建青雲譜道院,有雪個、個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別號。「八大」二字,據人解釋有「哭之」、「笑之」,哭笑不得的意思。他曾經裝作啞人,在門上貼上一個大大的「啞」字,不與人語,以手示意。他好酒,愛哭,戴布帽,穿長袍,爛鞋,以瘋瘋顛顛的樣子,躲避政治上的迫害。他的山水畫很有特色,儘是殘山剩水一片荒涼,他的《溪山雨過圖》、《雨山圖》、《長松老屋圖》,都是為了塑造典型的破碎河山意境,寄託他的亡國之痛。他的最高成就是花鳥畫。

他畫的鴛鴦,雖艷如桃李,但其特質卻冷若冰霜。他畫魚、八哥、鴨子、貓等,都很倔強,都是昂著頭,特別是眼睛更是誇張奇特,右方形的,眼珠點得又大又黑,往往頂在眼眶的近上角,顯出白眼看天下的神情。他未給清朝統治者畫過一張畫,人的品格很堅貞,富於反抗性。他的造型十分簡單,如《魚壓圖》中只有幾條小魚,卻使人感到其活潑而富生氣。他的《孔雀圖》,作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南巡時,意境很凄涼,具有強烈諷刺性。

三、吳鎮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終其一生閉門隱居,未入仕途。精研儒學,旁通佛道,喜與僧道為友,以詩文書畫自娛。題材多描寫漁夫和隱逸生活,寄託他隱遁避世的思想情趣。善用濕筆表現山川林木郁茂景色,筆力雄勁,墨氣沉厚。吳鎮的畫風,與黃公望、王蒙、倪瓚三家有明顯不同,黃、王、倪二家重筆,干筆皴擦較多。而吳鎮重墨,多用濕筆。在構圖方面,三家都趨平穩,吳則追求奇險,有時危峰突起,有時長松倒掛,有時平遠,有時高遠。畫面題款,三家皆用楷書,吳鎮獨用草書,從書寫內容到奔放不羈的書風中,使人感到蓄積征畫家胸中的不平之氣。董其昌評說: 「吳仲圭大有神氣」。其畫氣勢磅礴,元氣淋漓而不入野。明代沈周、文徵明等多師法吳鎮。

《雙檜平遠圖》在巨大的畫幅上畫兩株老檜並立於平坡上,頂天立地,佔據整個畫幅。造型盤曲遒勁,氣勢雄秀挺拔,使遠處山巒、林木、村居蹊徑,盡在其俯視之下。畫中描繪秀麗的低巒平岡,豐茂的雜木叢林,滿布湖泊溪澗略起丘陵的平原,一派旖旎的江南風光。圖中檜樹用勾勒染墨法,描繪精工,表現出檜樹枝幹的挺秀剛硬。樹冠高高聳立,姿態虯曲若蒼龍在天。遠樹簡略雙鉤樹榦,枝葉用淡墨草草點成,曠遠幽深。遠山用淡墨輕染,若隱若現。下坡上多礬石,水墨密點小石的陰凹處,再用淡墨暈染,使山坡濕潤融合。其帶濕點苔,五墨齊備,天機一片。統觀全圖,筆墨圓潤,多渲染,少皴擦,凹凸分明,層次細膩,可見吳鎮濕筆重墨,大氣磅礴的畫風。

四、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畫史上將他與沈周、唐寅、仇英並列,合稱「吳門四傑」。在當世他的名氣極大,號稱「文筆遍天下」。文徵明初名壁,一字征仲,號衡山,江蘇長洲(蘇州)人。為吳派中的第二位大家。他雖學繼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風格。他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從正德(武宗朱厚照)到嘉靖(世宗朱厚焊)年間,據《吳門畫史》一書統計,吳派畫家共有876人。他們有的根本不想做官,有的想做官而碰了壁,(如文徵明一度入京做官,結果很不愉快),多過著高潔的生活,安於清貧。

五、蘇軾

南北宋時期出現了許多大文人,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父子等,他們在王維的文人畫派基礎上,以書法入畫,實踐並發展了其水墨技巧。鄧春的「畫者,文之極也」等理論已將「文」與「畫」緊緊的結合在一起,是系統的文人畫理論,對文人畫在以後的發展上啟到了深遠的影響。此時,蘇軾提出的「士人畫」概念又使文人畫向更成熟邁進了一步。

蘇軾強調繪畫抒寫主觀情感的功能,主張詩畫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詩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戲的創導者與實踐者。他的傳世作品《枯木竹石圖》,繪干扭枝曲的枯樹,若掙扎伸展,堅硬頑強;雖筆墨不多,卻有孤傲險怪之氣,與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寫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龍開勝作品零起拍
當代重彩學日本還是學古人?日本女畫家這樣畫!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