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說好了是「穀米」螺,這種為什麼這麼大!

說好了是「穀米」螺,這種為什麼這麼大!

21年前,已故著名日本貝殼收藏家伊藤宏先生購買了一顆海螺標本。這顆標本不算太大,最長處「僅」93.5毫米,還不及一聽可樂高;但是從伊藤先生親筆書寫的標籤來看,它可不便宜

這顆藏品的照片及標籤正反面。

這枚標本形態飽滿,只在殼口的水管附近帶有一些成長傷,以及一些其它極為細微的瑕疵,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品相。但只從品相和尺寸來說,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伊藤先生會斥資25萬日元巨資去購買它。(當然,不得不說這還是一個相當合理的價格,因為就在不久前的巴黎貝展上,它的標價還是6,500美元。)

神秘的東沙穀米螺

這枚賣出高價的海螺標本叫東沙穀米螺。東沙穀米螺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穀米螺,也是這一類群中最神秘的種類之一。

導致東沙穀米螺在貝殼愛好者圈子裡帶有傳奇色彩色原因很多。其一,它們一般生活在深海里,生境處水深多超過600米,這個深度的海螺,不用大型拖網是打撈不到的。其二,拖網會對貝殼造成很大傷害,打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很大的撞擊力,致使貝殼破損。第三,貝殼裡的動物活體受到刺激,會劇烈緊縮軟體,導致殼口破裂。這些因素都讓一顆完整的標本來之不易。再加上東沙穀米螺的產地限定在一個非常有限的區域里,這讓它們的真顏更加難得一見。

深海拖網作業示意圖。圖片:UNEP-WCMC

除了難得一見,東沙穀米螺的身世也很曲折。作為穀米螺科新種Marginellona gigas(Martens, 1904),它早在1904年就被登錄在冊了;然而在1967年,它又被重新發表命名為渦螺科的新成員Sigaluta pratasensisRehder, 1967。直到1991年,美國史密森尼的無脊椎動物專家哈拉塞維奇(M. G. Haresewych)和坎特(Y. I. Kantor)聯合發表論文,從解剖學的觀點指出S. pratasensisM. gigas的異名同物之後,東沙穀米螺的分類爭議才算塵埃落定。

被描述為S. pratasensis時的正模標本。

「格格不入」的穀米螺

穀米螺,故名思義,就是像稻穀米粒一樣微小的貝類的一個群體。穀米螺科的大多數種類都是只有數毫米,最多到數厘米大的小型種類。

就算拋開尺寸,從貝殼學的觀點來看東沙穀米螺,也可以發現它有很多特徵都和穀米螺科的其他成員格格不入。比如貝殼螺軸內側不具有三條皺褶(螺軸皺)、貝殼的口唇不像其他穀米螺那樣肥厚等等。總之,怎麼看它都不像通常意義上的穀米螺。

典型的穀米螺(左)和渦螺(右)

如果我們比對上面兩張圖,可以看出東沙穀米螺的確不那麼像穀米螺,而是有幾分像渦螺。本種的貝殼特徵介於渦螺和穀米螺之間,然後,貝殼又比這兩科的任何種類都要薄得多。最終它到底是什麼科的種類,還有待分子生物學DNA解析才知究竟,也極有可能是全新一科中的一種。

矮子中的大高個

穀米螺中並非沒有大個兒的。出產於南非近海的南非穀米螺Afrivoluta pringlei(Tomlin, 1947)中,最大的標本殼長可以超過110毫米。

即便面對這樣的對手,東沙穀米螺依然可以實力碾壓。雖然最小會有不到50毫米小個子,但是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180毫米以上,它們的平均大小在 70毫米~100毫米之間——別說穀米螺,就算在整個貝殼大家族中,它們都可以算是大型了。

一枚殼長183毫米的巨型東沙穀米螺標本。

這樣的尺寸壓制也體現在了它的學名里:種本名gigas就是純粹的「巨大」的意思。

即便是同樣的種類,不同的海域所產的貝殼的大小也會有所不同,即便對於東沙穀米螺這種特徵明顯、變異很少的種類,也是一樣的。

東沙穀米螺的分布的範圍不是很廣,中國的東沙群島到西沙群島海域是它們的故鄉。生活在東沙群島近海的貝殼,比較小而重;而生活在西沙群島近海的貝殼,則比較大而輕。然後,東沙穀米螺中最大個體的世界紀錄居然可以達到217.02毫米,再說一遍它是世界最大的穀米螺,也還是當之無愧的。(重要的事情需要說三遍!)

還有……更稀有的?

怎樣的貝殼標本更稀有?如果物種已經確定了,愛好者們一般都懂:去找白化左旋個體的標本嘛。(當然,前提是如果你能找得到的話)

巧的是,還真都找到了。

左旋(sinistral)是一個相對複雜的貝殼學概念。我們知道絕大部分貝殼是螺旋形的,但是具體的螺旋方向,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注意過。在貝殼中,想要判斷螺旋的方向並不難,將螺塔頂朝上螺開口朝向自己,開口位於哪個方向,就是朝向哪個方向的螺旋。

自然界中大部分螺都是右旋的,東沙穀米螺也不例外(不信去翻上面的照片呀)。但是大自然就是有這麼神奇,螺旋方向畸形的個體總是能被發現。

東沙穀米螺的左旋個體。

這樣的個體除了是左旋以外,貝殼的外形、色澤、花紋、質感都和正常的右旋標本沒有任何區別——就像是圖片被鏡像了一樣。(編者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處理照片,尤其是野生動物照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不能隨便使用鏡像功能的原因之一。)

一對「鏡像」了的個體。

雖說在不同貝殼種類中出現左旋個體的幾率各不相同,但是左旋的大型貝終歸還是極為罕見。而且考慮到東沙穀米螺本身就難得一見,收集左旋標本則更是難上加難了。

與旋轉方向相比,白化就非常好理解了。在一些個體中,本該有色素分布的區域色素缺失了,便是白化。東沙穀米螺的白化個體不只是貝殼的顏色是雪白的,它們的整個貝殼都是半透明的:

白化的東沙穀米螺個體。

貝殼本來不透明的東沙穀米螺,白化個體的貝殼卻是半透明的晶瑩質感,在日光或燈光下美不勝收。如此美白細膩的大型貝殼,的確不多見。

燈光下的白化東沙穀米螺個體。

面對這樣的標本很難讓人不心潮澎湃,賦詩一首:

肌膚雪潤雪膚肌,

奇美透膚透美奇;

上天回海回天上,

西海奇螺奇海西。

好了,最後來欣賞一下這對「王中之王」,感慨一下中國東海、南海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吧。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特約作者

@櫻花島愛貝客

文內圖片除特別標註外,均來自作者

日曆娘今日頭像

穀米螺科 馬賽克穀米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說出來你恐怕不信,咖啡的果肉是甜的
潔白的馬蹄蓮,背後的寓意可能……有點污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