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處方:如何利用運動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處方:如何利用運動控制血糖?

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由陳昱瑋、陳柏長兩位醫師合力完成的。此文綜合了疾病與運動的專業角度來看待現代人的文明病——糖尿病,並進一步檢視代謝症候群。作者並不會直接跟你說「這樣做就對了」,因為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運動處方想必也因人而異。作者是從數據研究來跟你分析血糖控制時機、運動好還是藥物治療好,以及醫學上的運動建議。至於要花錢請教練還是自己訓練更好?就需要視你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了。

如果問起十大死因,多數人的直覺或是印象中,癌症始終居於榜首。根據2017年的十大死因統計,癌症確實穩穩坐實榜首位置。看統計數字,癌症死亡人數不但居於榜首,且遙遙領先肺炎、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如中風)、糖尿病。

但是,醫學上有個「代謝症候群」的名詞,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加上肥胖及高尿酸的這類病人。常常有其中一項疾病,就會有或是容易再患上另外一項以上的相關疾病。

有代謝症候群的病人,比其他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而肥胖會增加患食道癌、大腸癌、乳癌等癌症機率。因此,如果把因代謝症候群而造成死亡的病人去做劃分,人數可能反而成為第一名。

重新看待 10 大死因

部分癌症的治療相當先進,已經可以在治療後跟正常人差距不大,但也有部分癌症致死率極高,不太需要長期與疾病抗戰(一死百了)。代謝症候群的疾病則可能跟病人糾纏一生,需要長期抗戰。代謝症候群產生的併發症(如中風住院及其後續長期卧床的狀態),也會造成社會、家庭、個人的龐大負擔。

在少子化看起來越來越嚴重的未來,一人生病可能拖垮一家人,一旦家庭被拖垮可能會進入一個負向循環,已經有書籍在探討貧窮與疾病可能導致貧窮世襲。代謝症候群是需要長期治療與控制的疾病,越早介入,未來的生活品質及併發症將會越少。

另外令人最害怕的腎透析,消耗了大量資源,並造成直接或間接勞動力喪失。一般民眾常常認為腎透析是吃藥造成的,但實際上造成腎透析的成因當中,糖尿病約佔50%、高血壓加上糖尿病佔超過60%。因此,治療與控制代謝症候群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血糖控制要贏在起跑點

現代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教育,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有名的幼兒園、公私立中小學、甚至補習班,家長都想盡辦法去搶名額,糖尿病的治療更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在2008年發表於權威醫學期刊NEJM上的一篇經過20年長期追蹤的論文里,從1977年開始,研究者們追蹤了4,209名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這當中有約3,000人在一開始接受了積極的藥物或胰島素治療,另外1,000多人並沒有接受積極藥物治療,而是自行控制飲食或者根本沒治療。

1997年他們做了第一次報告,有積極治療的組別相對於自行治療的病人,小血管疾病風險降低25%,心肌梗塞機率降低16%。在這之後就沒有繼續要求這批病人進行原本的治療,也就是放生的概念。

再經過10年,於2007年觀察這群病人的變化。發現有積極治療的組別相對於自行治療的病人,小血管疾病及心肌梗塞機率降低的比例與10年前差不多,並且發現這段期間病人死亡率下降了13%。這意味著早期治療所帶來的好處可以維持很久,因此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運動好還是藥物治療好?

既然我在推廣運動處方,或許你會期待我拿出一個證據,說不要吃藥靠運動就好。可惜我無法找到一個很明確可以支持這種做法的文獻。目前許多文獻認為,糖尿病一開始先打胰島素幾周後,繼續使用口服血糖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

在使用口服血糖藥物的同時,如果切入飲食及運動控制,可能可以加強血糖控制,甚至可以減少或停止藥物使用。正確適當的運動,可以使糖化血色素(3個月的平均血糖數值)下降1-2%,而一般口服藥物是介於0.5-2%。因此,如果病患只使用一種口服藥物,是有可能利用運動取代藥物,或是讓服用兩種藥物減少成一種。

目前醫學上的運動建議是:

有氧運動:每周中強度150分鐘或高強度75分鐘

阻力訓練:每周2-3次,每次5-10組肌群訓練

什麼是有氧運動的中強度或是高強度呢?

最大心率目前可以套用公式來計算:

206.9 - 0.67 x 年齡

不過最大心率測量不管是套公式還是進實驗室都不易精確測量,但可當作一個參考數字。中強度為最大心率的50-60%,高強度為最大心率的60-85%。也可以用自我身體量表來做參考,當進行高強度時可以說話但是會喘;進行中強度時可以平順說話,但是唱歌會喘。

有氧運動+ 阻力訓練 1 + 1 = ?

有氧運動可以幫助降血糖,阻力訓練也可以幫助控制血糖。網路上有許多文章,有的說做阻力訓練就好,有氧訓練幫助不大,反過來的論述也存在。而事實是什麼呢?1+1可以等於2嗎?還是單做一種運動就好?

有學者找了250個病人,把病人分成三組,一組做有氧運動,一組做阻力訓練,一組兩種都做。任何一組每周都運動3次,實驗進行了22周。實驗發現,糖化血色素在有氧組下降0.43%,阻力訓練組下降0.3%,兩者都做則下降0.9%。因此可以發現,在血糖控制上,1+1是大於2的。

網路課表隨手可得,請教練有必要嗎?

網路時代到來,各種資訊唾手可得。糖尿病的運動處方網路上資料也不少,照著練習就好了,何必花錢花時間請教練呢?人都有惰性,除了少數人真的能規律運動外,多數人都是三分鐘熱度,很快就放棄了。

請教練的目的是:可以讓教練監控運動的強度,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也可以避免姿勢錯誤受傷,以及過度訓練所造成的免疫力下降等問題。而也真的有人進行這樣的研究,發現有教練一起訓練時,在血糖控制上確實效果較好。

頂尖的籃球選手也都會找教練調整,職業棒球員也都有尋求打擊守備教練的協助。一般人如果想要有最好的效果,請教練會是最有時間效益的事情。當然,如果你很有意志力,也願意花時間去研究正確作法,或許你可以自己進行訓練,而且能達到同樣效果。

如果你想要有教練及醫師一起幫你監控運動強度,一般病人認為的喘,可能跟教練要的喘不一樣(強度不夠),而病友可能有其它疾病,一般教練不敢觸碰,而醫師跟教練一起合作,可找出適合你的強度且確保安全。

快來加入「21陪你跑」第7期吧!

每天領紅包,

順便帶走「壽」+「瘦」!

21陪你跑 第 7 期

科學研究表明,養成一個習慣平均需要21天的時間,運動也不例外。

這是每天早上9點「21陪你跑」微信群里的景象,前一天達成目標的夥伴們紛紛領取紅包,群內一片歡騰!

夥伴們紛紛把當天的運動戰況發布到群里,達成10滴汗水的夥伴第二天早上9點就可以領取紅包咯!

如何報名?

活動規則

運動最難的就是持續,21天可以讓你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就是「21陪你跑」。

世衛組織:每天運動可以增壽。比如:每星期運動75分鐘,那麼比起完全不運動來說,在40歲之後壽命可以延長1.8年。一周運動450分鐘以上,則可以延壽4.5年。運動增壽這一定律適用於不同體質指數的人群,不論是普通體重者、超重者還是過度肥胖者。

來「21陪你跑」,每天領紅包,

順便帶走「壽」+「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陪你跑 的精彩文章:

每天食用乳製品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上半身無力怎麼破?一個動作就可以改善

TAG:陪你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