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山海經》到底是誰寫的什麼書?它真的只是一本神話故事集嗎?

《山海經》到底是誰寫的什麼書?它真的只是一本神話故事集嗎?

第一次知道《山海經》這本書,是在初中的課文里,魯迅先生寫了他小時候,阿長給他講《山海經》中美女蛇的故事,所以我一直以為《山海經》是和《聊齋志異》差不多的志怪小說

結果,把書找來之後,卻發現這是一本相當複雜的書,不知道淵源的話,很可能對它一頭霧水。

不過,劉滴川的這本《山海經外傳》,能幫我們打消不少疑惑呢。

《山海經》到底是誰寫的什麼書?它真的只是一本神話故事集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們從書名開始說,《山海經》的「經」,和《詩經》《道德經》《心經》這些名字里的「經」都不一樣。

這些「經」表示經書、經典,而《山海經》的「經」呢,是動詞,表示「經過」或者「經歷」

這麼看來,《山海經》應該是一本記錄方面的書,類似遊記

再來看《山海經》是怎麼來的吧。

最開始,人們認為《山海經》和大禹治水大有關係,寫的就是大禹和伯益治水的時候,經歷的地理山川、看到的草木鳥獸,以及聽到的奇聞軼事。這也符合「遊記」的特點。

不過到了西晉,郭璞研究《山海經》的時候發現,書里包含的內容十分龐雜,「跨世七代,歷代三千」,這麼長的跨度,恐怕不是某個人某一時期的作品。

南北朝的顏之推擺出了確鑿的證據,他看的《山海經》,裡面已經有了長沙、零陵、桂陽,要知道,這些地名是秦漢以後才有的,那就完全不關大禹的事了。

《山海經》在流傳的過程中,很可能散失了一些,後人又增補了一些。

咱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最早成書是在西漢時期

當時劉向、劉歆兩父子,把散落的三十二卷《山海經》搜集起來,彙編成了十八卷,一直流傳到今天。

好啦,前面考據《山海經》的來源是不是有點無聊,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老祖宗們在這本神奇的書里,到底寫了些什麼。

我們耳熟能詳的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就出自《山海經》。

具體來說,這本書有《山經》《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四個部分。

它會說,哪裡有座什麼山、山裡主要有哪些動物、有什麼樹木和礦石?哪裡有個什麼國家、國家裡是什麼樣的人?以及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

看起來挺簡單的,不過千萬不要以為《山海經》的內涵就止步於此了。

我們如果把自己帶到遠古,站在古人的角度,想想他們為什麼要講這些故事,興許就有豐富的收穫了。

大家知道,古人對大自然的認知,是有限的。所以產生了自然崇拜、精靈崇拜的現象。

《山海經》到底是誰寫的什麼書?它真的只是一本神話故事集嗎?

比如《山經》中記錄的火靈怪,就反應了當時人們對火的敬畏。

人類用火,獲得了無與倫比的力量,但可怕的火災,也會隨之而來。

在距今6000年的半坡遺址和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中,都發現了火災的痕迹,據說河姆渡文化失落直接原因,也是火災。

火既能給古人帶來便利,卻又容易惹出麻煩。

於是《山海經》里的火靈怪,就被賦予了防火和縱火兩種能力。

還有能影響天氣的精怪。

比如在長右之山,有一種像猴子、長著四隻耳朵的精怪,有引發洪水的能力;在太華山上,有一種長著六隻腳、四隻翅膀的蛇,它一出現,就會導致天下大旱

接下來我們聊得再深入一點兒,看看《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就拿我們熟悉的夸父來舉個例子吧。

《海外北經》中,記載了我們熟悉的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但是,在《大荒北經》里,故事卻變了:「夸父不自量,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水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咦?這是怎麼回事呢?

夸父不是因為喝不到水,才死的嗎,怎麼突然變成了兇殺案呢?

雖然《海經》和《大荒經》都提到了夸父追日,但夸父的死因卻互相衝突。怎麼回事兒呢?

這時候,咱們就需要站到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了。

《山海經》里出現的神話形象,大都有原型,人們尊敬他、敬畏他,經過長時間的流傳,漸漸成了神話。

很多人考據《山海經》後認為,夸父的原型,應該是一個部族的首領

《山海經》到底是誰寫的什麼書?它真的只是一本神話故事集嗎?

首領應該是英雄睿智的人物,怎麼會平白無故,甚至不自量力地去追逐太陽了呢?這件事不可能成功啊。學者們解讀「夸父追日」的含義,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說,故事裡的太陽是火種的隱喻,夸父可能是在引火的時候,不小心被火燒死了,後人為了紀念他,創作了一個神話。

第二種觀點說,夸父可能是部落里的巫師,所謂追逐太陽,其實是一種原始的巫術儀式,目的是為了求雨。

在某次求雨的儀式中,夸父不幸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而寫了個神話。

聯繫原文中提到的「河水不足」「大澤」「多雨」這些字眼看,第二種解釋,更為合理一些。

作者劉滴川呢,也有一套理解。您看,「渴」是夸父的主觀感受,「旱」是自然環境的實際情況。

所以,「夸父追日」的故事,還可能是一個部族遷徙,或者尋找水源的故事。

追趕太陽隱喻的是部族向西邊遷移。到了禺谷,夸父一族遇到了應龍族,被應龍族打敗,沒辦法繼續遷移了。

加上又碰上了旱災,糧食短缺,戰鬥力下降,首領夸父被殺,最後徹底戰敗。

這樣來看,是不是容易理解夸父之死的矛盾了?

兩段記載,其實可以看成同一件事情的兩種演繹。

講了這麼多過去的事兒,其實《山海經》對現在也有意義。

通過裡面記錄的自然植被和動物,我們能嘗試著推算,遠古時期的氣候;另外,了解古人的那些自然崇拜,也能為我們研究圖騰崇拜文化,提供幫助。

希望這本《山海經外傳》,能夠成為你閱讀《山海經》的一大助力,幫助你看到這本「千古奇書」的精彩之處。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