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吸舟二十餘艘,口吐火、目如炬,明朝正德年間頻現「龍」之異像?

吸舟二十餘艘,口吐火、目如炬,明朝正德年間頻現「龍」之異像?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本文作者為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賀清令

龍在中華文化圈一直處於比較獨特的地位,中國的龍文化也是極具特色,中國的龍崇拜在世界上最為久遠,而且經久不衰。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龍文化構成了中國的文化本源,龍通常在民間以正義的形象出現,幾乎活躍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正因如此,上至天子下達百姓對龍有一種特殊的情況。

朱厚照

根據史書記載,「龍」在明朝正德年間頻頻出現,而且多以異像出現。諸如正德七年六月、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都曾出現異龍現象,「或口吐火,目如炬……吸舟二十餘艘,並舟人空中墜地」,或「有物如豬頭,其色正綠,墮於上前」等等,幾乎都是以一種不祥之兆出現。現在我們知道,「龍」只是以一種圖騰象徵存在於社會文化中,現實世界裡並不存在「龍」這種生物,那麼「龍」頻頻出現在正德年間反映了什麼呢?

石雕龍柱

正德皇帝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據《明史》記載,明朝自正統年間以來,國勢逐漸衰落,而皇帝又只顧嬉戲遊樂,不顧政事,以至於朝綱紊亂。雖然至王朝危亡,但是無論是朝中還是民間的抱怨之聲此起彼伏。自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天象,而正德年間天象頻頻出現異像,或許就是朝中官員以及民間百姓故意編纂,由此對皇帝起到警戒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廷玉、萬斯同等著:《明史》,中華書局,2005年。

2.(明)沈德符著:《萬曆野獲編·下》,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趙培文 王雪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漢武帝時期進行的經濟改革對西漢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身為諫臣卻因彈劾嚴嵩而獲罪,楊繼盛的一生有何作為?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