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詩經》,看古人的浪漫生活

讀《詩經》,看古人的浪漫生活

「桑間濮上」的婚戀生活

一部《詩經》,最惹人注目的就是說「愛」的篇章。從歷史上到今天,這些詩篇都給了人們強烈的震撼。溫婉的杜麗娘小姐,就是讀出了《關雎》一詩的纏綿愛意,才成就了一番「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愛情;「混世魔王」賈寶玉,學《詩經》只學了言情的《國風》,才特別會憐香惜玉。今天有許多解讀《詩經》的書,乾脆只選了說愛的詩篇,甚至讓對《詩經》陌生的讀者們誤解,似乎《詩經》就是談情說愛的。因為這305篇詩在歷史上被尊為「經」,是古代孩子們的教科書。所以,這本兩千多年前編成的詩集,實際上也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愛情聖經。

《詩經》中寫婚戀的詩篇有近90首,反映了先秦時期的許多婚戀習俗:有男女為取悅對方而互贈香草的《溱洧》;有記錄當時人多在秋天結婚,「秋以為期」的《氓》;有描述貴族娶妻,妻妾成群的《韓奕》;等等。納媒問聘也是《詩經》中多次出現的重要婚嫁步驟,《氓》中的女子即是因為「子無良媒」而推遲了婚期。關於媒人,還有另外一詞叫「作伐」、或「伐柯」,它語出自《豳風·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古代有一種說法,認為男方的媒人稱作媒,女方的媒人稱作妁;據《說文解字》解釋,所謂「媒」是謀合二姓之義,「妁」是斟酌二姓之義。

中國古代婚姻成立有六道手續,叫「六禮」,也叫「六儀」,其具體內容見於《儀禮·士婚禮》,包括:

1.納采。即男家請媒人去女家提親。

2.問名。男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與生辰八字。

3.納吉。男家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姻緣。

4. 納徵,亦稱「納幣」。男家給女家送聘禮。女方一接受聘禮,婚姻即告成立。

5.請期。男方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家,求其同意。

6.親迎。即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

這中間,沒有哪個環節能離開媒人。《伐柯》詩中引申意義最豐的是「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一句,男人找到一個好媳婦,就如斧頭要安上一個合適的斧柄,都是有一定的程序的,沒有媒人在其中牽線怎麼行?詩中提到的「籩」是竹製的盛食物的器皿,「豆」也是一種食器。籩和豆整齊地擺著,先祭祀祖先,繼而待賓客,正是婚禮的儀式。因為媒人的介紹,人生大事隆重圓滿地完成了!

與今天一樣,古代的婚禮也是從喧鬧的樂曲中拉開序幕的。《詩經》時代的婚禮祝福曲有很多,《周南·桃夭》就是其中一首: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撲面而來的嬌艷桃花一下子就把人的心靈佔滿了,給人以強烈的色彩感。「灼灼其華」是桃花鮮麗的樣子,「其葉蓁蓁」形容的是桃葉茂密,「有蕡其實」則是桃樹的果實累累。詩中從燦爛繁盛的桃花和濃密的桃葉聯想到桃樹的累累果實,比喻並祝願新娘子婚後早生貴子、兒孫滿堂。《詩經》里頌嫁的詩都寫到了對子孫滿堂的祝福。多子多孫的熱烈嚮往在《詩經》里比比皆是,《大雅·假樂》篇有「千祿百福,子孫千億」的句子,典型地反映了「多子多福」的家庭倫理觀。「碩人」的高大豐美在《詩經》里屢屢成為被歌頌、讚歎的對象,這是古人對生命、力量和生殖的崇拜所決定的,不是壯碩的女子很難滿足那樣熱烈的生育期望。《詩經》里還有一首婚禮祝福曲,其所取的意象十分有趣,就是現在人人討厭的害蟲蝗蟲: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這首詩的主旨就是「宜爾子孫」!詩中有「詵詵」、「薨薨」等六組疊詞,錘鍊整齊,音韻鏗鏘。在遠古,人口極度匱乏,人類隨時面臨滅絕危險,而且由於人類內部的競爭,也急需擴大自身的人口規模,因而生殖就是社會的頭等大事。那時候,具有多仔/籽特徵的動、植物常被當作崇拜對象,如龜、蛙、魚、葫蘆、桃、瓜,等等。由於螽斯這種昆蟲繁殖力極強,年生兩代或三代,傳說一生可產99子。所以,民歌手才把螽斯編進唱詞,再三祝頌「宜爾子孫」。在古代中國的婚慶祝辭中常有「螽斯衍慶」的詞句,就是從這首詩中提煉出來的。

詩由心生,而愛情是人類最純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詩歌來歌頌的。《詩經》中的愛情詩涉及愛情的苦辣酸甜:有寫情侶歡快春遊的《鄭風·溱洧》,有寫兩情野合歡娛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寫思念之情的《王風·采葛》,有寫情侶鬧彆扭的《鄭風·狡童》,有寫意中人可遇不可求的《周南·漢廣》,有寫失戀苦澀的《召南·江有汜》,有寫戀愛遭到家長干涉的《鄭風·將仲子》等,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快樂與挫折痛苦。

本文摘自《詩經八堂課》(作者劉冬穎),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達到智慧至高境界:心無旁騖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