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孔子和柏拉圖放到一起比較,不知道你想過沒有,沒想過就來看看

孔子和柏拉圖放到一起比較,不知道你想過沒有,沒想過就來看看

看到本書挺有意思,名叫《大歷史視野》。這是一本以人物為線索的歷史書,書中找了很多對來自不同國家,但又有一定相似之處的歷史人物來作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與評析,獲得一種跨越文明與國別的歷史視野。這也就是這本書比較有意思的地方。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提出過一個概念,叫「軸心時代」。他認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中國、印度、西亞、歐洲等地區,都發生了文化突破現象,誕生了很多影響後世的思想、哲學、宗教領域的偉人。中國的諸子百家和希臘的哲學家扎堆出現,基本都在這個時間段之內。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柏拉圖生於公元前427年。雖然他們之間相隔了一百多年,但從對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影響來看,這二位放在一起來比較,還是很合適的。

孔子和柏拉圖放到一起比較,不知道你想過沒有,沒想過就來看看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作者是怎麼比較孔子和柏拉圖的。

我們先來看他們思想中相同的地方。首先,他們都相信,一個好的社會必須由具有無上美德和智慧的人來領導,因為絕對的道德真理是存在的。比如每天聽本書講過柏拉圖的代表作《理想國》,在這本書里他提出一個著名的設想:哲人王。柏拉圖認為只有哲學家掌握政權才是人類的出路。

其次,他們兩人都不相信法律,認為法律的負面意義要大於正面。比如孔子,雖然表達過對法律的尊重,但比起法律,他更推崇的是「禮」,認為法的最高境界是使人人都自覺遵從於「禮」,達到「使無訟乎」的境界。也就是說,沒有法律糾紛。

孔子和柏拉圖放到一起比較,不知道你想過沒有,沒想過就來看看

這裡我們可以補充一個書里沒有提到的,孔子生平有名的典故,就是「晉鑄刑鼎」事件。晉國鑄造了一個鼎,把法律條文刻在鼎身上。孔子就強烈反對,認為宣傳法律條文,就會削弱國民對貴族和官吏的尊敬,破壞了貴族和平民之間彼此守序的理想狀態。這個事件在之後兩千多年裡被反覆解讀,究竟孔子反對的是公示法律條文這件事,還是反對法律的具體內容?這個問題始終沒人能說清,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對把法作為社會基石的。至於柏拉圖,法律在他眼中,也並非解決社會問題的最佳選擇,而只是在「哲人王」模式無法實現的情況下,一個退而求其次的備選項而已。

孔子和柏拉圖放到一起比較,不知道你想過沒有,沒想過就來看看

最後,非常巧合的,兩個人也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孔子理想的社會,是由君主秩序主導的,而柏拉圖的「哲人王」構想,也是偏向精英制或君主制的。

但是他們之間的差異也是存在的,孔子認為所有人的本質上是善的,或者說,經過教化後可以成為善的,也就是說,「善」可以是內在的、自發的。而柏拉圖卻認為,大多數人太容易被暴君或者自身的貪慾所欺騙,所以,他們需要受到控制。這種控制必須是外來的,如果不是來自他們那些接受過良好教育的「更高貴」的同族,就是來自法律。

孔子和柏拉圖都相信,教育對培養一個明智的統治階級是非常重要的。孔子相信教育本身就可以完成這個任務,但是柏拉圖認為除了教育之外,這個所謂的「統治階級」保持血統的純粹也非常重要。

孔子和柏拉圖放到一起比較,不知道你想過沒有,沒想過就來看看

儘管孔子明白社會統治者大部分都是貴族,但是他並不認為只有貴族才是具備美德的人。相反,他認為只要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任何人都可以具備成為統治者所需的智慧。可柏拉圖並沒有這麼樂觀,他始終認為,某一部分人是不可能擁有智慧的,而擁有智慧的那部分人應該成為「護衛者」來管理城邦。

柏拉圖理想中的「哲人王」,要比孔子設想的「君子」,擁有更高的教育程度。他認為這一階級必須保持絕對的理性,從小接受哲學的訓練,避免接觸文學、戲劇以及詩歌,因為這些都包含著幻想成分,柏拉圖覺得它們不靠譜。

柏拉圖的「哲人王」的概念得到了後世很多學者們的抨擊,他們覺得柏拉圖在鼓吹一個封閉的等級制度,甚至到了極權主義的地步,而不是像孔子那樣,宣揚更為開放的、人人都能成為「君子」的政治體系。

孔子和柏拉圖放到一起比較,不知道你想過沒有,沒想過就來看看

但是這些指控都是誤解柏拉圖了。柏拉圖理想中的「哲人王」是確實懂得真理和正義的人。但是,這樣的「哲人王」未免太理想化了,他永遠正確,是神一般的存在。然而,上哪裡去尋找這樣的人?於是到了晚年,柏拉圖也意識到自己過於理想化,在晚期的作品《政治家篇》里修正了觀點。他建議說,比起依賴「哲人王」這樣絕對正確的領導者,也許人們依賴法律會更好一些。

怎麼理解柏拉圖對法律這種前後矛盾的態度呢?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柏拉圖把法律看成「一種必要的惡」:它並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但是一個更切實可行的方案,它可能讓人不太舒服,但是沒有它又不行。

孔子和柏拉圖放到一起比較,不知道你想過沒有,沒想過就來看看

比較孔子和柏拉圖的這個章節,在原書中被命名為「一部分真正善良的人」。這就是作者眼中,孔子與柏拉圖世界觀的最大區別,孔子相信人內心的善良,並且在此基礎上,強調等級、自律、剋制和仁愛,認為可以通過這些,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而柏拉圖對人性缺乏信心,更看重通過後天教育來獲得的哲學和理性,這也是因為古希臘文明更看重世界的客觀性,而不像東方文明一樣,寄希望於用道德來改造世界。

孔子和柏拉圖分別站在東西方文明的源頭,他們的思想對東西方人的世界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學說,可以說直到近代以前,都是中國人最主流的價值觀,而柏拉圖對西方的影響,沒有孔子對東方的影響這麼大。因為除了古希臘文明,西方文明後來又融入了古羅馬、希伯來、日耳曼等諸多文明的元素。

孔子和柏拉圖放到一起比較,不知道你想過沒有,沒想過就來看看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北魏時期的敦煌壁畫,基本都在模仿,模仿的是印度的佛教繪畫
要了解洛克菲勒,就要先看看他的生涯成就,還有貼在他身上的標籤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