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物一故事丨育才學校通州分校李樂為:後母戊鼎

一物一故事丨育才學校通州分校李樂為:後母戊鼎

原標題:一物一故事丨育才學校通州分校李樂為:後母戊鼎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來自北京市育才學校通州分校的初二學生,李樂為。今天,我想為大家講一講我國的國寶文物——後母戊鼎的故事。


相傳後母戊鼎是商代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鑄造,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三個字則代表了這口青銅器的身份與地位,後母戊鼎的名字也由此得來。後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也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青銅器中最大最重的。後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鼎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制鼎工匠巧妙的利用了自然界的生物來表達對內心對於帝王祭祀的祝福與美好生活的願望,工匠真是心靈手巧,巧奪天工!鼎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鼎身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是世界上已發現最大的青銅禮器。可見商王有多麼孝順他的母親,能為母親造出這樣莊重的禮器。古人利用他們的智慧創造出了世界為之驚嘆的青銅器,這樣的寶物我們應好好珍惜,保護好它。同時我們也要學習古人這種心靈手巧,善於思考的精神。可以想像工匠們花費了多久才造出這樣精美絕倫的青銅器。他們一定是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卻永不言棄,堅持要造出最完美的大鼎,才有了今天家喻戶曉的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的造型是這樣的令人驚嘆,而它出土後所經歷的故事也十分令人感動。


後母戊鼎被發現時正是日軍侵華的時候。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吳培文的哥哥吳希增在野地里探寶,碰上了堅硬的東西,挖出來一角一看,角上帶著銅銹。吳家人們連挖了三個晚上,抬上來一個銅銹斑斑的龐然大物,正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後母戊鼎。


早在1937年11月,安陽就被日寇佔領。後母戊鼎出土後,秘密運回村中,暫時埋到了吳培文的院中,用柴草偽裝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大鼎落入了當時侵華日軍的眼中。

日本人知道了此事,吳培文他們的心也提起來了,再留著鼎,可能性命難保。一番商量後,他們找來了北平的大古董商 「看貨」,打算賣掉。商人來了後,出價20萬大洋,卻要求將大鼎分割成幾大塊裝箱。眼看大鼎要被分割,鄉親們十分不忍。於是大家橫了一條心,決心不賣了,要把大鼎好好保護起來。後母戊鼎的一生真是命運多舛!


之後,日本人連續派兵進村搜寶。吳培文花20大洋從古玩商處買了一個青銅器贗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日本兵和偽軍又進村了,直撲吳家後院,扒開吳培文的睡炕,搶走了那個贗品青銅器。但日本人仍舊盯緊了吳培文的行蹤,要繼續搜捕他。為了保護大鼎安全,吳培文將大鼎秘密託付給自家兄弟,遠離家鄉避難,直到抗戰勝利才回到安陽。吳培文等鄉親為保護國寶,在吳家大院三次轉移埋藏地,最終將其埋藏在吳家大院東屋,免遭日寇掠奪。直至抗戰勝利。因為有了吳家人這樣忠心地保護,後母戊鼎才免於被日寇搶走。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後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後來一直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了中國的鎮國之寶。


後母戊鼎的前世今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想必大家也對它充滿了敬意。商王孝敬其母戊的品質縱然值得我們學習,而敢於保護大鼎的英雄吳培文這樣的愛國情懷更令我們感動。吳家人不怕犧牲自己的性命也要保護後母戊鼎,他們對於後母戊鼎的忠誠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少的。他們對於保護大鼎這樣危險的事情都不肯放棄,現在的我們遇到一些小小的困難怎麼能知難而退呢?每當我們受到挫折不願堅持下去,我們就應該想一想工匠們是怎樣造出的後母戊鼎、吳培文和吳家人堅定不移,勇敢捍衛大鼎的精神。現在沒有了倭寇對於國寶的搶奪,我們就應該把寶物介紹給更多的人,讓全世界的人都能了解到後母戊鼎的故事,把吳培文和吳家人這種愛國精神發揚光大。

文字丨李樂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教育通 的精彩文章:

一物一故事丨延慶區香營學校盧延寧:四羊方尊
一物一故事丨海淀區北部新區實驗學校李傲:兵馬俑

TAG:北京教育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