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在影院看不到的片子,靠網路發行是否真的有用?

在影院看不到的片子,靠網路發行是否真的有用?

在影院看不到的片子,靠網路發行是否真的有用?

2018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已突破559億,提前36天超越去年全年總票房已是舊聞,今年能不能超600億早已成為下一個追逐焦點。當然,無論是559億還是600億,均是近14億人在實體影院創下的票房記錄

而電影透過發行網路版權在各大視頻網站產生的收益尚未進入票房統計的系統之內。但這部分的產出力是不容小覷的。

一方面因為其潛在用戶龐大,覆蓋面廣。據昨天剛公布的《2018年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統計,截止2018年6月,中國網路視頻用戶規模為6.09億,佔網民總體的76%。網路視頻用戶付費比例過半,並且網路視頻成為娛樂剛需,超四成的用戶每天必看。



在影院看不到的片子,靠網路發行是否真的有用?


另一方面,視頻網站對電影內容的包容度和細分程度,特別利於風格包羅萬象、且作品難以在殘酷的影院競爭中生存下來的新導演們從中獲利。或許,網路發行的前景將影響著中國電影發行的未來格局。

而近幾年,因為FIRST影展與愛奇藝的聯手合作,使得新導演作品與網路視頻平台的對接有了落地的參照。

「你有片子,我有平台」

視頻網站的核心競爭力,在內容上。如何網羅差異化的優質電影內容,打亮自身品牌,或許可以從愛奇藝文藝院線與FIRST的合作說起。

FIRST從影迷朝聖地,到備受行業內矚目,轉變發生在忻鈺坤執導的《心迷宮》。2015年片子上映,170萬的低成本最終拿到超1000萬的票房成績。類型元素與個人表達的融合,令行業內側目。青年導演的作品與市場的距離或許沒想像中那麼遠。

無獨有偶,2015年上半年,愛奇藝搭建了文藝院線平台。愛奇藝出品和採買全球電影節文藝電影佳作。與福斯、獅門影業合作採購奧斯卡熱門電影以及網羅國內文藝電影。愛奇藝對文藝院線的打造,基於對塑造品牌的需求,與其他競爭平台做差異化區分,也基於對文藝電影和新導演的扶持,為他們的作品提供平台空間持續發力。

在影院看不到的片子,靠網路發行是否真的有用?

愛奇藝電影版權合作中心總經理宋佳坦言,「作為平台,需求的內容量遠遠大於院線。無限內容的創造力必然來自於更多更年輕的新導演們。」因此,與FIRST的合作可謂水到渠成。

2016年10月份,在院線上映後的第9天,曾在FIRST斬獲最佳導演獎的《黑處有什麼》獨家上線愛奇藝,一周播放量累計878萬。同年上線文藝院線的,還有愛奇藝出品的《八月》、獨播的《路邊野餐》等等。

2017年,FIRST影展新增了產業場板塊。產業場的作用是為作品與電影行業之間對話搭建平台。國外許多資深的電影節,比如戛納電影節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FIRST創立產業場是國內電影節的一種嘗試,傳統的院線發行、網路版權發行,海外發行均被置於公平的位置,新導演的作品是開放的。

這一年,愛奇藝在展映入選的7部影片中拿走了《睡沙發的人》和《北方一片蒼茫》兩部影片的合作。今年5月26日,《睡沙發的人》在愛奇藝獨播,十天收回成本;7月20日,《北方一片蒼茫》登陸院線。「在愛奇藝嘗試7天短窗口期上線,取得了可觀的觀看流量。如果摺合網路分賬標準進行計算,即便在院線已上映7天,在網路上線後3日,票房也可達到百萬級別。」


在影院看不到的片子,靠網路發行是否真的有用?


今年是愛奇藝與FIRST影展深度合作的第二年,主競賽最佳導演作品《旺扎的雨靴》、最佳新演員獎作品《美麗》、提名最佳影片的《太行》以及參與產業場展映的《我兒子去了外星球》和《一條叫招財的魚》均被愛奇藝囊括其中。

其中,純網路發行的《一條叫招財的魚》於11月18日在愛奇藝上線。截止11月28日,影片上線十天累計觀影人次達89萬,分賬票房收益超220萬,愛奇藝評分為7.6。愛奇藝對純網路發行的新導演作品的扶持,還體現在分賬模式上。「平台留一小部分,把大頭的利潤反饋給製作方。」

對於許多新導演而言,片子初登文藝院線,著實讓他們焦慮與忐忑。《一條叫招財的魚》退下推薦位,播放數據有波動時,新導演劉迪洋會忍不住向宋佳傳達自己的擔憂,《我兒子去了外星球》的導演張小鯊為排期而焦慮。過分憂慮其實大可不必,宋佳認為,「這類片子的走勢是特別穩的。」

有這樣的判斷,是基於選片子時,愛奇藝擺正的選片標準,「我們偏好的片子是有力量且能持續發酵的,這樣特質的影片到了6個月的付費期,我們還願意給你延長付費,讓你賺錢。」

不僅僅是線上,在線下,愛奇藝也一直與電影資料館、歐盟影展等放映機構合作,讓新導演的作品和國內外文藝佳作有與更多影迷見面的機會。

網路發行,未來大勢所趨?

BAT視頻平台對電影版權的熱衷,有著現實的資本邏輯。電影,尤其是院線熱映新片一直是用戶付費的主要驅動因素,有著較好的會員付費拉新能力。據《2018年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統計,影院熱映新片在付費用戶願意為之付費的內容中佔比44.7%,位列第一;網路大電影或微電影排名第三,佔比32.1%。


在影院看不到的片子,靠網路發行是否真的有用?


所以即便院線新片的網路版權價格一路水漲船高,依舊是各大網路視頻平台採購的重點。據公開資料揣測,2018年愛優騰三家版權購買預算均在百億或百億之上。

對於平台方而言,如何拿著版權購買預算在一年的海量影視內容合理的分配比例購買,是十分考眼光的一件事,也需要非常精準的計算、對市場的深入研究,以及些許運氣。像《延禧攻略》那樣的爆款影視劇是可遇不可求的。再者,任何一家財力爆棚的互聯網公司也很難「獨吞」所有院線熱門影片,相互牽制中反而難出爆款。

難怪在多數談論起傳統院線發行與網路發行的關係時,會有不少的聲音認為「如果投資過億的影片,網路發行分賬達不到過億的表現,自然首選還是院線」以及「網路發行是傳統院線發行的補充」等等。

這類看法是國內外電影業在受到流媒體衝擊時,部分的真實反應。比如今年製作和打算在自家平台發行《羅馬》的網飛,曾遭法國、義大利等院線抵制,甚至慘遭戛納驅逐。即便登陸威尼斯電影節,非議聲仍不斷。


在影院看不到的片子,靠網路發行是否真的有用?


一部無法在院線上映,而在流媒體播放的視聽作品到底算不算電影,也成為一大爭議。這好比上世紀60年代電視在美國普及時,整個電影業對之的抵觸。據傳為了讓《羅馬》能參與明年奧斯卡的角逐,網飛似乎態度放軟,打算讓影片登陸美國院線。

重要的是,網飛與《羅馬》引發的討論其實為大量中小成本電影、獨立電影、文藝電影在大量院線電影審美日趨單一化、類型化,電影票價日漸高漲的境況下,提供了一條生存路徑。國內的狀況較之樂觀很多。就國內而言,網路發行已然成為文藝片發行的一種新選擇,與傳統院線間的關係並非劍拔弩張,更似互補關係。


在影院看不到的片子,靠網路發行是否真的有用?


到底是選擇院線還是網路,誰先、誰後,亦或同步,窗口期大概多久等等這些具體實操的過程,是基於投資方和製片方對選擇與影片相匹配的發行平台有著清醒的認知。傳統院線發行與網路發行不一定有絕對的主次之分。正如宋佳所言,「只有在傳統院線發行和網路發行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的融合點,才能產生更多的市場增量。」

這是電影行業的一個機會。對於青年電影人而言,網路發行的天花板更高,為他們的作品帶來更廣泛的受眾,成長空間更大;對於文藝片亦然,互聯網平台為各種表達、各色鋒芒提供了最佳的舞台。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