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曾用一種「動物」勉勵自己,最終,卻因此「動物」被誅滅三族

此人曾用一種「動物」勉勵自己,最終,卻因此「動物」被誅滅三族

上古時期,人類尚還弱小,在他們眼中,傳說中的神靈奇物、自然界中的飛禽異獸就是強大的代表。在內心的渴求下,部落「圖騰」應運而生,簡單來說,圖騰是人類對於大自然崇拜的產物,早期圖騰主要以自然界中的生命為主,如中華民族的圖騰即為「龍」。

隨著時代發展,歷史進入封建時期,圖騰的作用進一步弱化,僅有一些原始部落保存著這種民俗民風。然而,圖騰真的消失了嗎?當然不是,圖騰在發展過程中,已經由一個整體共識,滲入到不同的個體思想中。

換言之,受上古哲學文化的影響,後世的人將「圖騰」轉化為奮鬥力量,有的人以雄鷹、鴻鵠、卧龍作為自己的奮鬥志向,有的人則以千里馬、老黃牛、蜜蜂作為自己的奮鬥榜樣,除此之外,還有狼、獒、貓等各類生物。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即:每類生物都有符合人類價值觀的可取之處,後世樂於從它們身上挖掘優點,藉以勉勵自己。

古代選擇以生物自喻者,數不勝數,歷史名人亦不在少數,其中,即有秦朝丞相李斯。與陳勝「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豪邁相比,李斯卻以「倉中鼠」作為自己的奮鬥理想,這倒令人有些難以理解。

但你不可否認,李斯確實成功了,成為第一封建王朝的丞相,也算史上有名了。

李斯以「老鼠」作為人生理想,咱們且先看老鼠的特性,貪婪怯懦、行事偷摸,這與李斯為人倒有一些相通點。如果歷史記載準確的話,那麼,李斯以凄慘悲劇收場,也就可以理解了。學習「倉中鼠」,確實可以圖一時之利,但是,終歸不是長久之計。

「若不能及時擺正自身位置,必然會引來殺身之禍。」這正如老鼠雖能逞一時之快,但是,其終究會遇到人人喊打的一天。看到這裡,您或許會疑問,為什麼李斯會以「倉中鼠」作為人生理想,難道其中有什麼隱情嗎?

據《史記》載,李斯在少年時期,偶然發現在不同的環境中,老鼠會迎來兩種迥異的命運。這一發現,極大刺激了李斯內心,他始終認為:「是老鼠幫助他解開了人生疑惑,如果沒有當日發現,或許他永遠無法當上秦朝丞相。」

當時,李斯在當地一個郡縣內當小吏,他目睹了吏舍中的老鼠與糧倉中的老鼠兩種完全不同的命運。像吏舍中,老鼠偷吃食物風險極大,不僅面臨人的追打,還要防止惡犬襲擊,一旦被發現,唯有倉皇逃竄一條路。反觀糧倉中的老鼠,儼然生活在桃源世界,有著享之不盡的糧食,且平常不會有人打攪。

兩種不同環境所導致的不同命運,對李斯產生了極大觸動。他領悟到哲學真理,暗嘆人生不就是如此嘛:一個人未來是什麼命運,首先,要看你將自己擺在了什麼位置,像那些王侯將相與普通百姓,能有什麼區別?一個腦袋兩條腿,無非就是地位的不同罷了。

想通了這點,李斯對於未來人生豁然開朗,不再滿足於現狀。在「舍中鼠」與「倉中鼠」之間,他要學習糧倉中的老鼠,獲得享之不盡的「糧食」,體驗一下不同生活。自此,「倉中鼠」的理想在李斯心中生根發芽,這一刻,他已然來到命運轉折處。

李斯雖鬥志昂揚,但也深知自身情況。

他作為普通的小吏,想要一躍成為「倉中鼠」絕非易事,肯定需要經過自身努力才可能達成。於是,李斯拜師儒學大師荀子,學習「帝王之術」,他很清晰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奮鬥目標,故而,在學習過程中,李斯都是針對性的學習,進展很快。

短短數年,他認為已經學成,便開始了闖蕩生涯。

當時,正逢戰國末期,李斯先是前往楚國,希望能夠得到楚國君主的重用,然而,第一次便遭遇了閉門羹。失志之下,李斯嘆息楚國不適合「帝王之術」,只好更換目標。可在這戰國亂世中,諸侯殺伐征戰多年,六國實力逐漸衰弱,都不是最佳的投奔對象。

那麼,接下來,擺在李斯面前,只有最後一個選擇,即:投奔秦國。

秦國是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諸侯國,根據李斯的判斷,數年之內秦國必然能覆滅六國,建立統一王朝。他尤為激動,毫無疑問,秦國是他最佳施展「帝王之術」的國家,此生能否出入將相,就要依靠這次機會了。

李斯到達秦國時,正值秦莊襄王過世,其子嬴政繼位。由於,嬴政尚且年幼,僅有十餘歲,朝中大權便由相國呂不韋控制。李斯洞察形勢,主動投至呂不韋麾下,成了一名門客。在秦國立住腳跟後,李斯即準備施展自己的野心,他想要以呂不韋為跳板,取得君主嬴政的賞識。

任門客期間,李斯不掩自身才華,暢言治國之道,很快就引起了呂不韋注意。呂不韋對這個想法獨特的年輕人頗為賞識,很快將李斯提拔為「郎」。儘管獲得了晉陞,但李斯並不滿足,眼下只是成功第一步,他迫切需要接觸嬴政,為未來前途打下根基。

沒多久,天賜良機,呂不韋命李斯前去遊說嬴政,李斯趁此機會,施展「帝王之術」。將老師荀子教他的治國思想講給嬴政,嬴政聽後大為驚嘆,對李斯讚賞有加。在此賞識下,李斯得到提拔,由「郎」升任為「長史」,沒多久又提拔至客卿。

自此,李斯一路平步青雲,仕途坦順,輕而易舉成為理想中的那個「倉中鼠」。但是,就在李斯沉浸富貴時,一則「逐客令」打亂了他所有計劃。

事情起源於韓國,當時,韓國派水利專家入秦,表面是為秦國修建水渠,實則是為了消耗秦國的人力、財力,使其喪失進攻六國的能力。間諜事件泄露後,秦國朝野震驚,有大臣向嬴政諫言,稱:「眼下應立刻驅逐各國門客,以防生出禍患。」

嬴政覺得言之有理,當即向秦國境內的異國門客下達「逐客令」。

隨即,命這些人在限期之內離開秦國,李斯作為楚國人,自然也在驅逐之列。得知「逐客令」一事後,李斯仰天悲嘆,心中痛苦,他太清楚這意味著什麼,等於說好不容易擁有的一切,將全部失去,他又徹底淪為那個令人厭惡的「舍中鼠」。

李斯縱然有萬般不願,但又能如何呢,秦國態度堅決,他已無力回天,只好選擇順從。在臨走前,李斯悲憤中寫下一篇《諫秦王逐客書》,上交朝廷後,即動身離開。

或許是嬴政怕流失人才,又或許是李斯這篇文章打動了他,總之,在逐客令下達沒多久,嬴政即宣布撤回,同時,派人將已到達驪邑的李斯追回。重回朝野後,李斯官復原職,身擔重任。嬴政對他更為信任,拜封廷尉,讓其負責國家政令。

不可否認,秦國能夠覆滅六國、建立統一大業,離不開李斯的輔助。在歷史上,李斯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富有謀略,頭腦聰慧,深諳與君相處之道,擅於左右逢源,這也是他能夠達成目標的原因。

李斯雖然以「倉中鼠」作為人生理想,但政治頭腦還是有的,並非常人所理解的那般平庸。如「并吞天下,御馭宇內」的戰略決策,其中,就有著李斯的幫助推動,另外,秦代實行郡縣制、推行封建專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重大決策中,皆有李斯參與的身影。

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四海的壯舉,李斯同樣居功至偉,那段時期,無疑是他的巔峰時期,成長為影響萬世的「倉中鼠」,這點或許是李斯沒有想到的。

李斯位高權重,其子女亦跟著享受榮耀,李斯長子李由被封為三川郡守,掌控一方富饒土地,李斯的幾個女兒皆嫁給秦室公子為妻,而秦朝的公主也都嫁給李斯的兒子為妻,李斯成為了皇親國戚。這一刻,李氏家族迎來最為榮耀的時期。

世人常說「盛極而衰」,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王朝,亦適用於個人前程。李斯家族在繁榮一時後,很快便迎來重大轉折,不同於上次轉折,此次轉折是向著下坡而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沙丘崩殂。當時天下由於秦朝殘暴統治,形勢早已岌岌可危,秦始皇作為封建時代第一位獨裁統治者,一旦身死消息傳出,國家必然陷入動蕩。李斯深知後果,遂選擇了秘不發喪,屍體放在車內,百官如常奏事,飯菜依舊每日派送。

知道真相的只有趙高、胡亥等另外幾個官員,在利慾驅使下,趙高等人利用這個機會,想要假傳旨意,廢兄立弟。大計能否成行,首先要看丞相李斯的態度。當趙高將篡位的想法告訴李斯時,受到了李斯嚴厲駁斥,他態度很堅決,稱:「此等忤逆之事,並不是臣子所能討論的。」

趙高似乎早有預料,要挾道:「你李斯無論是能力、功勞還是謀略,都比不上長子扶蘇身邊的蒙恬,如果扶蘇成為皇帝,他肯定罷免你的職位,任蒙恬為丞相。按照秦朝慣例,丞相被罷免後,不僅要收回封地,還面臨著誅滅三族之罪,你應該清楚拒絕的後果。」

李斯聽後仰天悲嘆,為了子孫後代,他最終向趙高屈服了。也正是從此刻起,李斯的弱點一覽無遺暴露給趙高。

在秦二世就位時,趙高便時常以爵祿要挾李斯,李斯為了保住官位,一味委曲求全,低聲下氣,甚至不惜對秦二世阿諛奉承。自他不顧秦室基業,向趙高屈服起,李斯已然成為了「鼠目寸光」的典型,其後,他怯懦求全,膽小偷生,不就是「倉中鼠」的真實寫照嗎。

在那個「指鹿為馬」的時代,李斯已然失去話語權,失去存活的價值。趙高在多次耍弄李斯後,設計了一個「通敵罪」,將李斯腰斬,滅其三族。可悲李斯「以鼠為志」,只換來風光一時,最終,仍未逃脫「廁中鼠」的命運,甚至更為悲慘,搭上了三族性命。

可以說,李斯的政治主張對秦朝的影響的確很大,說是他和秦始皇一起統一的六國,一點也不為過。雖說後來被趙高陷害而死,但也算是咎由自取。他那麼聰明的一個人,能看不穿趙高的心思嗎?說白了,他有點太在意功名利祿,所以大意了,被趙高利用了。

高不勝寒,如果他知足退休,起碼也能好好過個晚年。但最終結局,至於值與不值,權當仁者見仁了。

李斯的故居有兩處:一是、故城東門裡東西大道路北,在今河南省上蔡一中一帶。二是、上蔡縣城西南5公里處的李斯樓。李斯樓,是李斯的鄉下故居,李斯被害後,其幼子在親朋的掩護下得以倖免,藏匿在李斯樓。直到現在,李斯樓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說是李斯的後代。

參考資料:

『《秦朝傑出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李斯》、《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文心雕龍·才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古代箭雨有多恐怖?一陣下來就是一地屍體,基本一箭就是一個人頭
這個人一心想證明自己,最終卻落得抑鬱而終,但留下的遺產很寶貴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