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從《內經》看中醫的繼承發展

從《內經》看中醫的繼承發展

從《內經》看中醫的繼承發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張吉 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醫理論核心的原氣論思想,是在《易經》理論上發展起來的,如《易經·繫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或曰大極,是天地渾沌之時,宇宙由此而創始。由太極運動而分為陰陽,兩儀生四象,儀即儀容,現象,即由陰陽的運動而產生四種現象,如產生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現象,由於四時變化再產生各種徵象,如天、地、水、火、風、雷,山、澤的八卦,以涵蓋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這就是易經的宇宙觀,對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的看法,它是唯物的,形成世界變化的原動力,開始於一元論的元氣說,繼而以陰陽變化為基礎,按八卦的陰陽配偶以演繹,來解決萬物變化關係。

這種元氣論思想,在中國古代的道家、墨家、儒家均有一元論的思想觀點。如《老子道德經》:「道在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謂「道在於一」,道是指宇宙間萬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也在於一,一即一元之氣,由一元之氣的變化而產生二,二即陰陽,由於陰陽的變化,撞沖而產生三,三即萬物沖和之氣,所以萬物,均以負陰抱陽的陰陽運動而產生沖和之氣。這與易經的一是一致的,但其進位法不同,易經則以二進位制,二進位四,四進位八……。而老子道德是以一、二、三進位法,也可能是由一元產生二(陰陽之氣),再由陰陽之氣而產生三陰三陽之氣,即太、少、陽明之三陽,太、少、厥陰之三陰。這種三陰三陽的分類方法,在《內經》、《傷寒論》中廣泛應用。

另外,戰國時楚人鶍冠子,在《鶍冠子·泰錄》中說:「精微者,天地之始也……故天地成於元氣,萬物乘於天地。」這裡提出天地是由精微物質開始形成,精微物質即是元氣,所以天地陰陽即由元氣開始形成,提出了元氣的概念為萬物陰陽變化的形成開始,為衍變萬物的根基,這就是古代哲學家對宇宙萬物形成的基本概念,創立了元氣論的雛型,為古代哲學元氣論奠定了基礎,後世的發展鋪平道路。

這種元氣論、陰陽變化觀點引用於醫學,首先為《內經》形成的基礎,成為《內經》的結構和支架。《內經》為先秦時代的作品,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哲學思想分不開,雖然《內經》「元氣」的名稱,無直接引用《易經》的詞句,但其元氣論的實質充滿於《內經》,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真氣即元真之氣,即元氣。《靈樞·刺節真邪論》:「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真氣即正氣,元氣。《素問·離合真邪論》:「真氣者,經氣也。」因此,說明真氣受之於先天,為生命之根本,其氣壯不受邪,在《內經》時期因氣運行的不同部位,及其發揮不同作用,而衍化為各種氣,如營氣、衛氣、經氣、臟氣、中氣……等。這是在元氣論的基礎上,應用於人體的不同生理功用的氣。

《難經·三十六難》,提出原氣的概念:「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也,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說明命門為原氣產生之所,與男女生殖功能有關,為先天之本,促進和維護各髒的生理功能。《難經·六十六難》也說:「齊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提出臍下腎間動氣,即原氣是維護人之生命,十二經脈之根本。通過三焦以達周身各經脈之原穴,是調整五臟六腑原氣之要穴,「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原穴是調整臟腑機能的要穴,這就進一步闡明原氣論在針灸學上的應用。不僅如此,《內經》還將氣的概念進行深入研究及廣泛應用,如《素問·調經論》:「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將氣與血的概念形成對立統一的關係,並把氣的概念分為有形之氣和無形之氣。無形之氣即概括人體各種功能,如原氣、臟氣、先天之氣、後天之氣,這無形之氣是生命活動之根本,如氣「聚則為生,散則為亡」,《素問·寶命全形論》:「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說人之生命賴天地之氣而生。另外,有形之氣,即包括有營養的物資為基礎的精微物資。如《靈樞·營衛生會》:「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此氣的概念為水谷精微之氣,然後再分別為衛氣、營氣以營養周身。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有胃氣之脈,脈來流利,從容和緩,不急不躁,節律均勻,水谷之氣充養於臟,是氣血充盈的表現。氣血充盈於經脈之中,如《靈樞·經水》:「十二經脈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灸,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故在針灸補瀉時應根據各經的氣血多少而行補瀉。

陰陽的概念引用於《內經》更為廣泛,《易經·繫辭》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即說明宇宙間一切萬物變化的規律,在於一陰一陽之變化,相互作用,相反相成,而闡述宇宙變化的根本道理。「大哉乾元,萬物始生,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此為乾卦、坤卦的彖言:乾坤為陽爻,陰爻的代表,說明陰陽變化的基本思想,乃是天地陰陽變化的根本。陰陽的變化觀點,在《內經》中比比皆是,從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均以陰陽為指導思想。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這是指導《內經》陰陽思想的總綱。如果陰陽變化異常則為疾病,所謂「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在攝生治病方面,亦順適陰陽。《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陰陽四時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在指導疾病治療上,「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這一系列的陰陽思想均在《易經》陰陽哲學思想上發展,如果抽掉了陰陽學說,中醫理論就如同房屋變成了一片片瓦礫,這是勿庸置疑的,是大家的共識。當然《內經》不是哲學著作,《易經》也不是醫學著作,這是有本質區別,只能說明《內經》的成型,與《易經》的哲學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內經》對古代哲學思想也有很大發展。《內經》除了受《易經》思想影響之外,還引用其他醫學著作,如《本病》、《上經》、《下經》、《論言》、《陰陽》等。有關診法的,如《五色》、《脈變》、《揆度》以及有關病證的《熱論》、《本病》,針灸方面的有《刺法》等20餘部古醫藉,為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鋪平道路。而且經過較長時間、經過多人之手,反覆編篡而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打呼嚕背後的健康隱患
絡病理論與五官疾病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