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內經》與《傷寒雜病論》

《內經》與《傷寒雜病論》

《內經》與《傷寒雜病論》

□ 余瀛鰲 中國中醫科學院

《內經》與《傷寒雜病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黃帝內經》人所共知,奠定了全方位的中醫學術、理論基礎。其主體內容約成書於戰國後期。現存刊本中,則又雜有秦漢文句,故多認為《內經》雖非黃帝、岐伯親著,亦非一人、一時之作。故明代桑悅《內經鈔》說:「(《內經》)乃先秦、戰國之書,非岐黃手筆,其稱上古、中古,亦一佐證。玩其詞意,汪洋浩瀚,無所不包。」方孝孺《遜志齋集》亦指出:《內經》「出於戰國秦漢之人。」程顥也認為:「觀《素問》文字氣象,只是戰國時人作。」元末明初著名醫學家呂復在《內經或問》中說:「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乃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至於為何將書名稱為《內經》,吳昆則謂:「五內陰陽,謂之內;萬世宗法,謂之經。」

當然,我們應該重點強調的是,《內經》確具有完整的學術理論體系,這是不爭的事實,素為歷代醫家所尊崇。

《內經》堪稱醫道之宗

我是世醫家庭出身,但新中國成立初,全國沒有中醫高等院校,先父余無言公讓我先學西醫,以後有機會再學中醫,故我先畢業於上海第二醫學院,後分配至北京中央直屬機關第二醫院任內科醫生。1955年冬,我有機會參加全國首屆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系統學習中醫藥學。1956年有幸拜在名醫秦伯未先生門下,秦伯未老早在民國時期,即以精研《內經》聞名,世稱「秦《內經》」,有多種《內經》著述。1959年初,他讓我系統、全面性學習《內經》,因為他有舊作《內經類證》,很想重刊此書,但又工作太忙,他讓我系統、全面地學習《內經》,並將書中有關病證的內容抄錄卡片,我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將《內經》中涉及病證的原文摘錄了一千多張卡片,並與秦伯未老一起分類。對《內經》所列病證條文,均註明出處,並在病證分類之後逐篇寫一段按語,內容包括中西醫觀點。此書(指重訂本《內經類證》,秦伯未原編、余瀛鰲重訂)刊行後,在一年多時間內,刊印了三次,作為是《內經》病證研究者,我深感此書對臨床醫學亦有重大的貢獻。因為它記述了44種病類,311種病證與病候。每一病類,則有概論和諸證,條文的次序基本上按「因、證、脈、治」予以編纂、排列。又本書引摘的原文,尚包括《素問遺篇》在內。可以說《內經》所列病證是歷代中醫文獻中最早的記述。

《內經》全書,大致包括攝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斷(又多見證候分析)、治則、方葯、針灸、導引、運氣等,更涉及與其相關的多種學科內涵,堪稱是「醫道之宗」,是我國存世醫著中最重要的典籍。


《內經》與《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諸多內容受《內經》影響

歷代中醫界人士往往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奠定臨床醫學廣泛基礎的是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但張仲景書中觀察病證和診療的內容受《內經》的啟示和發揮良多,最主要的是他開創了辨證論治的基礎。但這個基礎內有若干闡述是在他習讀、參考《內經》的基礎上取得的。如《內經》對於一些病證,往往有一些規律性的認識。比如說對於溫熱病,每由受寒引起。又如在《素問·生氣通天論》明確指出「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對於暑熱病證,《素問·熱論》說:「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這就告示我們,所見類似病證,當予審慎鑒別,類似的記述頗多。

《傷寒雜病論》中的病證內容,也有受《內經》的若干影響。其中《傷寒論》將傷寒分為六經病,就是受《內經》的啟發。張仲景在闡介六經病時,將重點放在病證、脈象和治療方面,如書中所述辨太陽病至厥陰病的「脈證並治」和《金匱要略》中論述多種內科雜病時,對多種病證,都突出「脈證並治」,如「瘧病脈證並治」等,這與《內經》論病的基本風格是一致的。從上述列舉,可以看到,這兩部經典名著反映了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傳承關係。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內經》全書有一些內容已經散佚,故在「證、因、脈、治」的治療方面,內容較為單薄,存世的治療方劑也不多。

至於說張仲景辨證論治,實際上《內經》對有關病證已注意到這個問題。我記得在青年時習讀《內經》,也曾深感《內經》的宏論深邃,不可避免有難以理解的困惑。如我當初在閱習《內經》看到《素問·咳論》時,書中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我想咳嗽屬於呼吸系統病證,怎麼會「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呢?遂以此向秦伯未老請教。他答稱:「咳嗽雖是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癥候,但咳嗽的兼證,可以涉及人體的五臟六腑,反映在治法上就須同中有異。」

我們再以《內經》全書的篇名而論,也可以看出它對臨床診法、病證方面的諸多貢獻。其中篇目主要有湯液醪醴論、診要經終論、脈要精微論、三部九候論、陽明脈解篇、脈解論、刺法論、舉痛論、本病論、百病始生篇、論疾診尺篇等,以及若干專談病證的專篇,如瘧論、咳論、評熱病論、風論、痹論、痿論、厥論、奇病論、調經論等。說明《內經》已對多種病證廣為論析。而《內經》對病證的分析,主要還是以「脈、因、證、治」為重點的,當然其中較為薄弱的環節則是治法,傳世的只是《內經》十三方。張仲景則提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治學方法,他在《傷寒雜病論》序言中提到他的論著是參考諸多名著寫成的。書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即《靈樞經》)《八十一難》(即《難經》)《胎盧葯錄》,並憑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也就是說,《傷寒雜病論》的撰著是以《內經》為最主要參考書的。

後世各代名醫、名著尊崇張仲景為醫聖,是因為《傷寒雜病論》為臨床醫學奠定了堅實而廣泛的基礎。《傷寒雜病論》中雜病的內容也深受《內經》影響。如《內經》對於痢疾,已分之為赤痢、白莉、赤白痢;泄瀉則分為濡泄、洞泄、溏泄、飧泄等;厥證則分為寒厥、熱厥、煎厥、薄厥、暴厥、風厥以及六經病各有厥證。至於頭痛病,則又分為真頭痛、偏頭痛和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頭痛,這應該說是我國最早具有辨證特色的記述,其中不乏能啟迪後世臨床醫家思維的精要闡論。

故敝見認為,我們不能說《傷寒雜病論》與《內經》毫無關係,恰恰相反,《傷寒雜病論》與《內經》具有一定的傳承、發展關係。我們從二書對臨床醫學的論述,可以看得很清楚。(余瀛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青黛外用治多種皮膚病
風葯開玄理論在腦病中的研究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