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打破人類最早記錄!科學家發現世界最高的尼阿底遺址

打破人類最早記錄!科學家發現世界最高的尼阿底遺址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今天,中國科學院發布重要科學成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張曉凌帶領的科學團隊,在海拔4600米的青藏高原上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Nwya Devu),證實古人在距今4-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尼阿底遺址是目前世界上史前人類在高海拔地區生活的最高記錄。這一成果發表在2018年11月30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


  這是人類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最高、最早的記錄

  這一重大發現將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推前到4萬年前,也書寫了世界範圍內史前人類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最高、最早的記錄。尼阿底遺址是目前世界上史前人類在高海拔地區生活的最高記錄。從全球範圍看,此前人類活動的最高遺迹發現於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 岩廈遺址,海拔4480 米,年代為約1.2萬年前。尼阿底遺址的發現書寫了人類挑戰與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新紀錄。


尼阿底遺址位置

尼阿底遺址位置


  證實古人在距今4-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課題組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經過多年的調查、發掘與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Nwya Devu),證實古人在距今4-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堅實的足跡。


剖面和測年序列

剖面和測年序列


  該遺址海拔4600米,是一處規模宏大、地層保存完好、石製品分布密集、石器技術特色鮮明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是迄今青藏高原最早、世界範圍內最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刷新了學術界和大眾對青藏高原人類生存歷史、古人類適應高海拔極端環境能力的認識。


考古發掘

考古發掘


  尼阿底遺址是西藏首次發現的具有確切地層和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青藏高原風化剝蝕嚴重,人類活動的證據難以在地層堆積中完整地保存下來。以前在高原邊緣的青海地區(海拔3000-3500米)發現一批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但在西藏只有地表採集的石製品,未能發現有地層依據、年代明確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零星的報道因為地層和測年數據的不確定性而不被學術界認可。


  尼阿底遺址有連續的地層和可信的年代數據,所賦存的信息彌足珍貴


  尼阿底遺址保留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生存證據。古人類最早何時擴散到高原腹地一直為學界和大眾所關注。近年來考古學、分子生物學、古環境學等不同學科對早期人群進駐、適應高原的時間與過程,以及藏族人群的來源和形成過程做出推導並提出多種假說,但均有待證實。作為 「地球第三極」,廣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資源稀缺,環境惡劣,對人類生存構成嚴峻的挑戰。此次發現表明至少在4-3萬年前先民就進入西藏高海拔地區活動,為上述問題的破譯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尼阿底石器組合

尼阿底石器組合


  尼阿底遺址對研究古人群遷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該遺址出土以石葉為技術特徵的文化遺存。石葉技術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獨特的工具製作技術,具有預製石核-定向剝片-系統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鏈流程,其產品規範、精緻、鋒利,代表人類石器技術和認知能力的一座高峰,為征服高原等極端環境提供了有力的技術裝備。該技術體系被認為是早期現代人的文化標識,主要流行於非洲、歐洲、西亞和西伯利亞等地區,在中國北方的少量遺址亦有所發現。尼阿底遺址的材料為揭示不同地區人群的遷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證據。


石葉石核出土

石葉石核出土

  歷史七年,八上高原,他們在海拔4600米的青藏高原上發現4萬年前的人類足跡


  該項成果來之不易,是艱辛、持續的科學探索和多學科協作以及一系列現代科技分析的結晶高星、張曉凌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自2011年以來八上高原,開展了多年、系統的考古調查,克服了高寒缺氧、交通不易和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等困難,最終取得重大發現和創新成果。


高星、張曉凌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

高星、張曉凌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


科學家在進行田野調查

科學家在進行田野調查


  該項研究的最大挑戰是年代測定,由於沒有發現動物化石和木炭等便於測年的樣品,課題組在埋藏遺物的地層中系統提取了石英砂開展光釋光測年,經過三年的多次取樣、現場信號檢測測量、多個實驗室對比測試和分析校對獲得三組相互支持、可信的年代數據,最終將古人類生存的年代測定為4-3萬年前;對該遺址地層的劃分和文化層的辨認也是難點,在湖濱沉積、坡積、風沙堆積、風力剝蝕、雨水改造、凍融等營力作用下,該遺址的堆積過程十分複雜。葛俊逸博士等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分辨出三個沉積單元,確定最下面的層位是埋藏石製品的原生層位,對於遺址的形成過程和各層位之間的相互關係做出了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釋;該項研究還結合了古環境信息和分子生物學的成果,指出古人類在遺址活動的時期處於末次冰期的間冰階,氣候相對溫暖濕潤,為人類的遷徙和生存提供了環境和生態基礎。


  尼阿底遺址的發現與研究揭開了古人類征服雪域高原神秘面紗的一角,同時也預示了新一輪青藏科考項目光明的前景。該項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掘經費的支持。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國家重點實驗室、那曲文物局、人民大學、哈佛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共同參與了此項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便便為何那麼臭?新發現或對人類健康和畜牧業有影響
我國啟動「天河工程」星箭研製:2020年完成首批發射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