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評價中的痼疾亟待破解

教育評價中的痼疾亟待破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這一判斷切中我國教育評價的問題要害。唯分數和唯升學主要針對的是學生評價,唯文憑、唯論文和唯帽子主要針對的是教師評價。

唯分數和唯升學現象最早起源並存在於基礎教育領域,但近年來,其在高等教育領域也開始顯現了,某些大學將考研率作為辦學水平和質量的評價指標就是例證。在基礎教育領域,儘管新高考和新中考改革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開始顯現對以往過於強調分數的教育質量觀的糾偏效應,但因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招生時的參考價值與適用面有限,從而導致其在全面評價畢業生素質方面的功能尚未得到全面釋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現在僅在部分優質學校或辦學聲譽和質量較高的學校招生時作為參考的使用現狀,只是改變了報考優質學校考生的唯分數成才觀,但卻同時強化了那些不參與此類學校綜合評價招生或裸分報考參與錄取的學生的唯分數觀念和行為。

除了上述制度因素外,「媽媽的焦慮」也是唯分數和唯升學現象的主要推動因素。事實上,優質學校每年的招生計劃並沒有明顯增長,但是與過去相比,如今卻有更多的媽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優質學校。一是家長的教育期望上升了,二是家長的教育觀和成才觀的理性成分在下降。可見,「焦慮的媽媽」的教育觀和教育行為其實助長了唯分數和唯升學現象。

以統一高考和學業水平考試分數為依據、以綜合素質評價為參考的錄取機制自試點以來,如今正受到越來越多院校的青睞。隨著試點工作的逐步推進,在錄取時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院校和區域也正在逐年增加。這就充分說明了這種錄取機制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學性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期望。

從當前試點工作來看,已經運行的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均是圍繞品德發展與公民素養、修習課程與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與藝術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這四個方面進行設計和採集信息的。就這四個方面的外延和涉及面而言,已經具有很大的「容量」和「體積」,也體現了全面發展的人所要求的德智體美勞等諸多方面。問題的關鍵是對於每一個方面應該包含哪些具體內容或信息,在不同的省域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當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剛提出來時,很多家長和校長一時摸不著頭腦。其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就是在以前紙質檔案袋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內容的電子版。因此,其所應有的寫實和客觀的屬性依然存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本身並不能直接或自動轉化為類似於學業水平的分數或等級,它的價值和功用主要在於可為上一級院校面試或面談時提供問題線索或有關考生的背景信息。

作為省級信息平台,出於公平性價值訴求,信息的通用性和共性特徵就自然成為首先要達到的標準。省級信息平台只能採集那些共同的寫實信息。這樣的好處是既做到了公平也兼顧了高效,但不足之處在於,未能採集和記錄到學生除共性特徵之外的豐富的個性化學習經歷或行為表現。為此,學校有必要自行搭建符合本校學生特點和需要的信息系統。就兩者的區別來說,省級信息平台以寫實為基本特徵,學校信息平台既可有寫實信息,也可記錄教師對學生各方面表現以及學習狀態的價值判斷。

此外,不唯分數並不是忽視分數在學習中的評價功能。關鍵是要去追求那些未來有價值的和可促進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分數。為此,很有必要深化考試內容改革和改變試題,要儘可能地減少那些靠記憶就可得分的只能不斷擴展學生大腦「內存」的題目,同時增加能體現學生大腦「處理器」性能的題目。只有這樣,方有可能撬動課程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策略與方法的真正變革。當學生具備了高性能「處理器」的大腦後,也就學會了學習。到那時,今天困擾我們的究竟選考哪些科目以及個別科目(如物理)選考人數偏少的問題,就不再是主要問題。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考試與評價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30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載歌載舞迎國慶
全國體育運動學校聯合會青少年網球專項委員會正式成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