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項羽到底死在哪裡?並且關於他自殺的原因為什麼有如此多的說法?

項羽到底死在哪裡?並且關於他自殺的原因為什麼有如此多的說法?

原標題:項羽到底死在哪裡?並且關於他自殺的原因為什麼有如此多的說法?


霸王祠位於安徽省和縣烏江鎮鳳凰山,也稱項亭、項王亭、楚廟、項羽廟,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於此。當時就墓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後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



可以說,項羽在歷史上是一位悲劇人物,「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但在楚漢之爭中,他卻兵敗劉邦,於烏江自刎而死。關於項羽之死,後世多有疑問,既然都已經突出重圍,逃至烏江邊,為何項羽放棄了渡江,選擇自殺呢?


民間有另一種說法,即:項羽率八百騎趁著夜色殺出血路,直奔烏江之處。他的目標很明確,即從烏江返回江東,一旦回到大本營,憑藉著霸王之名,項羽完全可以振臂一呼,重組軍隊反攻。但不巧,他率領少數戰騎沖至東城時,遭受漢軍猛烈阻擊。

更為糟糕的是,駐守東城的為漢軍大將灌嬰,項羽雖有力拔山兮之勇,但是,在敵我數量懸殊之下,最終戰敗被殺。項羽死亡地點,距離烏江還有120千米,故而,他沒有渡江的可能,更別說烏江自刎。



當然,以上僅是民間的一種說法,與正史記載有較大出入。


儘管項羽戰敗,但是,不可否認,他是歷史上極具英雄氣節的人物,英名萬古流傳倒也在意料之中。南宋詞人李清照就曾在讚揚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對項羽的一種莫大肯定。


在歷史上,以敗將身份被萬古傳頌的歷史人物,並沒有幾個,項羽無疑是典型代表。不過,關於項羽之死,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看法。如唐代詩人杜牧,他在《題烏江亭》中稱:「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意思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大丈夫理應能屈能伸,可項羽卻選擇自刎,是為男兒恥辱。江東之地多豪傑,若能忍下一時之恥,將來未必沒有重奪天下的可能。」顯然,杜牧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對其自刎烏江表現出了失望態度。



千百年來,持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後世皆認為,項羽不應執著於一時失敗,完全可保存己身,以圖再起。


那麼,項羽為何執意自刎呢?


流傳最多的說法,即:項羽無顏面見江東父老。眾所周知,項羽性情暴裂,心高氣傲,極為自負,像他這類人群十分在乎顏面,將尊嚴看得比生死都要重要。回想當年,項羽率領江東子弟征戰四方,是何等意氣風發。轉眼間,物是人非,昔日追隨在旁的江東子弟,只剩下十幾人,這種巨大的現實落差,無疑對項羽造成了沉重打擊。在此情況下,難免會想不開而自殺。

據悉,項羽率領八百騎殺出一條血路,至烏江時,身邊僅剩十幾人。當時烏江亭長前來接應,他勸項羽趕緊渡江,以圖東山再起。然而項羽卻拒絕了,並說了一句話:「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說完,項羽拔劍自刎。



顯然,項羽認為西楚失敗與其無關,一切都是上天的過錯。這裡也體現出項羽的執拗、自負。上段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著重描寫,將整個過程渲染的極為悲壯。因司馬遷所處的時代距項羽身死的年代較近,故而,他所寫的史獻更具可信度,後世流傳的「項羽自刎說」各個版本,皆源於《史記》。


除了上一種說法,虞姬之死亦為項羽自刎的原因之一。


根據《史記》載,漢軍以三十萬兵力將項羽圍困在垓下。當時楚軍僅有十萬兵力,糧草殆盡,四面楚歌下,軍心早已動搖,斷然無法與漢軍對抗。面對這種困局,戰無不勝的項羽亦無力回天,想要存活,唯有率軍突圍,殺出一條血路。


可是,突圍談何容易,面對漢軍層層鐵桶陣,貿然突圍唯有死路。思前想後,項羽決定趁著夜色掩護,在漢軍防守最薄弱處突圍。同時,他選擇只帶虞姬與八百騎突圍,目標小,不易被發現。項羽是真的愛虞姬,縱然是這等危機時刻,他仍然要帶上虞姬一同逃走。



虞姬何嘗不知,她早年被項羽勇猛所吸引,最終以身嫁給項羽。項羽多年征戰四方,虞姬都陪侍左右。期間遇到無數險境困局,她都從不害怕,哪怕是巨鹿之戰,項羽身陷重圍,她都堅信力拔山兮的項王能夠力挽狂瀾。事實上,項羽做到了,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大敗秦軍主力。


然而這一次,垓下之圍,虞姬卻害怕了,她聽著四面傳來的楚歌,心中有著說不出的滋味。虞姬知道,天命難違,楚軍要敗了。她不願意成為項羽的拖累,從她愛上項羽的一刻起,就已經將生命置之度外。二人相處的日子,是她一生最為美好的時光。一曲悲歌后,虞姬自盡了。


以死明志,不圖苟生,正如她所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愛妾身死,將士殆盡,這是當時項羽所要面對的現實。筆者大膽猜測,如果虞姬未死,而是隨項羽逃至烏江邊,或許項羽已經渡江而去。


論意志力,項羽經歷生死無數,不至於因一場慘敗而自刎,他應該比任何人都明白「東山再起」的含義,更何況還有整個江東在等著他。虞姬的身死,壓垮了項羽最後的精神鬥志。心愛的女人被逼自殺,麾下將士被屠戮殆盡,項羽傷心悲憤,在這種消極情緒下,他很容易產生同歸於盡的想法。最終,項羽斬殺漢軍追兵數百人後,自刎而死。


正如上文所說,項羽是極為自傲之人,儘管被劉邦打敗,但他至死都看不起劉邦行徑,寧願自殺,亦不願葬於敵人之手。


還有一種說法,即:項羽自刎是為了結束戰爭,減少給百姓帶來傷痛。民間文獻曾有記載,項羽並不在乎能夠奪取天下,他所在意的是奪取天下者是否為明主,顯然,劉邦不符合項羽心中的明主形象。劉邦其人陰險狡詐、性格反覆,深為項羽厭惡。



從這個角度看待問題,楚漢戰爭是因為項羽看不慣劉邦,而非他想要奪取天下。如果此說法為真,確實能夠說明項羽心懷蒼生,體恤百姓。


垓下一戰,項羽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或許就是那一刻,他有了頓悟反思,即便返回江東又怎樣,劉邦絕不會輕易罷休。到時,他還未整頓兵馬,劉邦大軍便已殺到,對抗到最後,受苦的還是江東百姓。項羽在幾番衡量下,為了江東百姓,極可能放棄渡江,以死明志。


但這種說法帶有粉飾意味,與真實歷史中的項羽不符。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話說,項羽攻佔並燒毀咸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里煮死了。


眾所周知,項羽性情暴虐、行事跋扈,曾坑殺二十萬秦朝降兵,此舉不僅忤逆天理,更引發民間百姓強烈不滿。楚軍進入咸陽後,更是縱容燒殺搶掠,屠殺秦室子孫,火燒阿房宮長達三月不熄。種種行為證明,項羽絕非良善之輩,不會願意用自己性命換取天下安寧。


還有一種說法稱,項羽並非死於自殺,而是在定遠東城被灌嬰所殺。項羽突出重圍後,率殘軍往江東方向逃竄。長江以南都是項羽的勢力範圍,同樣也是他發跡之地。對於項羽來說,逃到江東,就能組織有效力量,對抗漢軍。


當時,江東還有數個集團勢力,如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都願聽從項羽調遣,尤其是共氏集團,對項羽可謂是赤膽忠誠,哪怕項羽死於烏江,他仍不願投降漢軍,而是選擇抗爭到底。如果,項羽成功渡江,可在短時間內拉起一支隊伍,再憑藉著自身強大的號召力,組建幾十萬人的軍隊並不是問題。



這點項羽想必也清楚,他突圍後的目標很明確,就渡過烏江,逃回江東。然而他沒有想到,在經過定遠東城時,受到了漢軍的強烈抵抗,多番廝殺下皆無法衝出,最終在混戰中被灌嬰殺死。項羽死的地方距離烏江還有120千米,說明他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更不會死於自刎。


不過,此說法得到諸多歷史學者的反對。


據了解,漢代時期的東城縣,位於江淮之間,在定遠東南方向。它已經越過江淮分水嶺,在池河上中游地區,可知,東城時一個範圍廣闊的行政劃分區,我們所說的烏江就是它的一部分。換言之,史書中記載的項羽「身死東城」與「烏江自刎」是同一種意思。



綜上所述,項羽確實死於烏江,其實,司馬遷應該對於那段歷史知之甚祥,至少比我們熟悉。須知,司馬遷所處的時代,距離項羽身死,僅相差七十年。他能夠掌握的資料,必然比後世要充足,且都為真實性較高的資料。


以司馬遷對待編史態度嚴謹,不至於在項羽之死上妄作文章。項羽之失敗,既不在天,也不在劉邦,根本原因還是自身問題。其太過心高氣傲、剛愎自用,缺乏忍辱負重的精神,最終,導致身死。項羽之死,充滿悲壯情懷,數千年來,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吟唱。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班固《漢書·高帝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社 的精彩文章:

大清朝最恐怖的一個組織,凡是被他們盯上的人,基本上都無一倖免
中國兩千多年來最偉大的一個建築,卻被很多人說是「沒什麼用」?

TAG:山川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