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淳樸今人巧詐,那麼「人心不古」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

古人淳樸今人巧詐,那麼「人心不古」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

今天,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就是「人心不古」,言下之意就是古代的人都非常淳樸,而今天的人卻非常巧詐。那麼,人心究竟是從何時開始不古的呢?

說這之前,我們不妨先看兩個故事。宋桓公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茲甫,一個叫子魚。茲甫為弟,是嫡子;子魚為兄,是庶子。如此,茲甫被立為太子自然是合情合理,宋桓公在彌留之際也是這麼做的。然而,茲甫卻主動退位讓賢,極力主張子魚來做太子。宋桓公聞言,大驚,迭問緣由。茲甫卻說自己和兄長相比,子魚年長且仁,具備一國之君的風度。宋桓公聽後大為感動,哭得淚流滿面!誰料子魚卻固辭不受,他說:「茲甫以『仁義』推薦我,父親也深以為然,答應讓我做太子。可見『仁義』是天下至高的美德。然而大家忽略了一點,茲甫願意將國家讓於人,這不是更大的仁義嗎?與我相比,顯然茲甫更適合做太子。」最後,還是茲甫被立為太子,宋桓公薨後,茲甫即位,是為宋襄公。

宋襄公認為兄長子魚的品質較為高尚,於是便封其為司馬,即宋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春秋時期禮壞樂崩,「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在這個時代,父子反目、兄弟鬩牆的故事不絕於史。然而宋襄公兄弟表現出的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得不說是「濃綠萬枝紅一點」了!

既然說到宋國,就不得不提一下它的緣起。宋國的先祖正是殷商王族,周武王滅商之後,秉承了「滅其國不絕其祀」的古訓,將微子啟封於宋地。宋國的地位可不一般,為一等公國。同時受封的還有虞舜和夏朝的後代,虞舜後人被封在陳國,夏朝後裔被封在杞國。陳國、杞國、宋國被稱為「三恪」,恪即尊敬之意。意在宣示自己並非殷商的掘墓人,而是其繼承者。根據《左傳》記載,「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這就說明宋國對於周王室的地位是極為特殊的,不是君臣關係,而是主客關係。每次,周王室祭祀宗廟以後,總要拿一部分犧牲給宋國,以示對其尊敬之義。

然而,畢竟是到了「春秋無義戰」的時代。楚國不顧宋國的國際地位,悍然發動了對宋國的戰爭。其實楚國一直未被中原各國承認,人們都稱其為「楚子」。這還是客氣點,要不就直接稱其為「楚蠻」。公元638年,楚國軍隊兵臨泓水南岸。泓水位於宋國南部,距離宋國約四十公里。

宋國處於四戰之地,一馬平川,根本無險可守。唯一可以倚恃的就是這條泓水,如果在楚軍渡河之時發動進攻,定可佔盡先機。大司馬子魚正是這樣建議宋襄公的,然而襄公卻絲毫不為所動,只是平靜的說出兩個字:「不可」!子魚無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楚軍從容過河,進而長驅直入。一個時辰後,楚軍順利渡過泓水,兩軍相隔一箭之地。面對來勢洶洶的楚軍,子魚建議趁其排好陣勢之前,發動進攻,定能打他個措手不及。然而,宋襄公還是表現出一臉的平靜,嘴裡還是那兩個字,「不可」!

俄而,楚軍列好陣。這時宋襄公才發出了號令:「出擊」!但是身居中原的禮儀之邦怎是這楚蠻的對手,不一會兒宋軍就被打得丟盔棄甲,就連宋襄公大腿上也中了一箭。這次宋國可是輸的一敗塗地,臉面盡失,以至於「國人皆咎公」。面對國人的不解,將士的非議,宋襄公不僅毫無愧色,還有自己的理由。其言:「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就是說,君子之道在於不傷害已經受過傷的人。所謂二毛即指頭髮花白的長者,念其老,故不忍傷害。古代用兵之道,在於等待敵人列好陣以後與其光明正大的對陣,而不是憑藉險要的地勢,對其突然襲擊。

我們今天看到宋襄公的這套說辭,顯得非常的迂腐。然而,春秋時期的人也是這麼看的。宋襄公慷慨陳詞一番以後,本以為子魚會被自己所折服。誰料,頓時就給他澆了盆冷水,說了句「君不知戰!」接著子魚說道:「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耈,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 教戰,求殺敵也。傷及未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 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史書上沒有記下宋襄公的回話。在第二年的五月,宋襄公與世長辭。大家一致認為,宋襄公之死是「傷於泓故也。」此後,人們對宋襄公的評價也多是負面的。《左傳》的一句「君未知戰」讓宋襄公成為人們奚落的對象。後來的《穀梁傳》也指責宋襄公這是咎由自取,不能與時偕行,順應時勢的發展。然而《公羊傳》卻高度讚揚了宋襄公,甚至將其與周文王比肩。認為他「臨大事而不忘禮儀,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如此」。

司馬遷作《史記》也對宋襄公採取了同情態度,「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儀,褒之也,宋襄公有禮讓也。」司馬遷認為在禮壞樂崩之際,宋襄公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楷模。《淮南子》更是為宋襄公鳴不平,「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者。」說實話,泓之戰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場多麼重要的戰爭,更多的還在於其象徵意義。黃朴民先生認為楚宋「泓之戰」在政治上,使得宋國從此一蹶不振,楚國得以進兵中原,開啟了新的一輪春秋爭霸。在軍事上,它標誌著西周以來以「成鼓成列」為主要特色的「禮儀之兵」行將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方式正在崛起。

誠然如是,在「泓之戰」之前,為戰以禮,古風粹然。「泓之戰」以後,兵以詐立,人心不古!從這場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出宋襄公重視的是君子之道,更加強調程序正義。如果程序不正義,贏了這場戰爭也不是很光彩的一件事情。而楚國更注重的是結果的勝利,因為勝利者更具有強勢話語權!

其實,我們不應該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宋襄公。在他的身上正好體現的是我們祖先重誠信、守規則的美好品質。而這種美好的品質卻偏偏被奇謀巧詐給踐踏了。所謂「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者。」我們不僅不為宋襄公身上所殘留的這股高尚遺風所稱讚,反而嘲笑他迂腐,實則是人心不古!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淮南子》《史記》《左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明朝末年那場鼠疫毀了大明也坑了李自成,為何唯獨沒傳染給清兵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為何這一天古人要登高、插菊花和戴茱萸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