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馬克思說的對,金錢就是萬惡之源。

2018是震蕩的一年:范冰冰補稅;多部電影疑似洗錢;演員片酬限令;著名導演扯掉數據造假產業鏈的底褲;避稅小鎮霍爾果斯批量註銷影視公司……

震蕩緣起於「藏在暗處的錢」,可見的長尾已探至2019。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價格」的事情不簡單,也不好談


11月10號,立冬剛過。一位今年在正劇題材領域頗有建樹的出品人,從天津驅車前往北京西邊鳳凰嶺山腳下,那裡有座千年古剎龍泉寺。寺里的一位高僧是他年少時的摯友。

二十年來,每當事業面臨拐點,他都要找這位友人絮叨一下。「這一路上我都在想,明年是進還是退。」他告訴記者。

雖然今年投出幾部在衛視播出的熱劇,但他坦言:「賠錢的也有,單集價格不能抵消成本;賠錢也得賣。」

「賠錢也得賣」的原因他閉口不談。考慮到他的劇有明顯的「獻禮」特徵,不能錯過時機或許就是他賤賣的最終原因。

日頭落鳳坡。一番長談後,摯友送他到山門前那兩株600多歲的遒勁翠柏旁,臨別時送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蟄伏,像深秋的蟬那樣。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與上述那位出品人不同,另一位總製片人兼出品方之一,痛快的向記者說出了他的電視劇價格。「我可以告訴你,我這部劇賣給兩家網路平台的單集均價是255萬一集,但你不能提它的名字。」沒有流量明星,題材也屬於四平八穩的類型,但卻依靠劇本和主創團隊的精湛藝術創作水準,將該劇打造成了「准爆款」,這並不容易。

「告訴你價格,是想回答你剛才關於『影視寒冬』的設問。在我看來沒有所謂的寒冬,自身不具備實力才叫寒冬。」

儘管如此,他還是再三強調「不能具名」,因為「價格」儼然成為行業中的敏感辭彙。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無獨有偶,一家成立近20年,在戰爭、年代劇領域久負盛名的老牌影視公司,在「北京秋推會」期間,謝絕了多數記者的採訪。「寒冬里,低調為好。」公司負責人說。

一位比較了解該公司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今年唯一收視破2的劇,就是他家製作的;去年他們以1253%的溢價被上市公司收購,並助力後者在今年實現400%的業績增長。」

「即使如此,日子也不好過。」該公司負責人說。

做出了爆款,價格不方便說,日子仍然不好過。這或許就是電視劇從業者,當下普遍的焦慮狀態,其背後是對「市場、政策不確定性」的忡忡憂心。

請原諒記者在上述所舉的三個例子中,未能提及涉及人員及項目的名字,因為在當下,這些話題的確過於敏感。告訴大家事實是為了讓讀者了解到行業的真相,而對當事人的保護,也成了揭露真相必須要做的事。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2013年,價格開始惹禍


盤點2018年,與往年有很多不同,「不再拿賣劇價格做宣傳文章」是非常重要一點,甚至價格這個詞,已經在行業內消失,沒人再去提它。

2013年,孫儷主演的《辣媽正傳》以超過500萬的單集售價,成為(當時)史上最貴電視劇。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在那一年,台灣著名製作人簡遠信透露,孫儷片酬達到100萬元/集;當時憑《陸貞傳奇》爆紅的趙麗穎被曝以50萬元/集的片酬,迅速躋身一線女星行列。

從那時起,明星電視劇單集片酬進入「均價70萬元一集」的時代;一集電視劇售價低於120萬就會賠錢;一集能賣到300萬左右的電視劇開始大量湧現,到現在,單價300萬幾乎已經是賣劇的最低標準。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行家們明知道,擠在市場大門口的片子,至少有1/5根本就沒有機會播出;剩下的電視劇,其中3/5可能會賠本;真正掙錢的只是那最後的1/5,掙大錢的就更少了。

但仍有熱錢閑錢源源不斷地挺進市場,那些原本客觀、審慎的行家,一個個變成了玩兒家。

玩兒就是賭。魯迅活到現在,肯定會說:「行業發展到今天這個畸形,你們每個人都脫離不了干係!」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摩天大樓定律終於爆發

經濟學家們在總結經濟危機的規律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每當一個經濟體,在某一個時間節點內摩天大樓數量激增,它離發生經濟危機就不遠了。

這就是著名的「摩天大樓定律」。

從這個角度理解影視行業在2018年爆發「寒冬」,就很合理化,甚至早該降降溫。

回過頭看,2013年的確是電視劇行業的一個拐點。「最貴」為片方帶來榮耀的同時,行業里關於「價格」的討論開始甚囂塵上。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編劇王麗萍)

著名編劇王麗萍說:「到了2015年,就有演員一部電視劇開價6500萬元。這種漲價的情況,在2013年之前還沒有那麼明顯和猖獗。」而事實上,在今年的「震蕩」之前,電視劇片酬過億的演員,已經是一大把。甚至你聽上去並不具備如此身價的演員,其實早已躋身這個行列。

2013年開始,各大網播平台出於競爭策略的需要,開始搶圈頭部劇。「這個劇是誰演的」,是定義頭部與否的最大標準。

由此,市場發生持續地連鎖反應:投資方直接點名要某某某出演,不論價格;製作成本大幅增加。同步催生的副作用開始顯現:被觀眾吐槽的「五毛特效」、「拖沓冗長的情節」愈演愈烈。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前者事出於製作方已經沒有預算可用,畢竟70%-80%的投資都已經給了演員當片酬;後者有因在成本提高的情況下找轍多賣錢,多賣一集單平台的收入就多好幾百萬,因此才有了一大堆動輒七八十集的電視劇出現,看的人又累又困。

當時,就有人說過:「好懷念90年代的電視劇,一部就20集,看的很過癮。」對此說法,目前正在熱播的某職場劇製片人也無奈的對記者說:「我們也想做短平快的劇,可是演員片酬根本攤不平,如果演員按集收片酬還好,但現在都是打包價片酬,不把電視劇往七八十集做,根本不可能做下來。」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2018是行業回歸理性的原年

早年,湖南衛視以8萬美金的單集價格引進《大長今》;2008年,新《三國》以每集15萬賣給網播平台。這在當時已算天價。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幾年過去,當新《三國》再次在市場上流通時,它的單集網播價格達到180萬元,翻了整整12倍。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2009年,現象級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在經過首輪4家衛視(共100萬/集)和二三輪50萬/集的賣出後,最終以單集價格150萬掛榜。

然而,業內資深人士告訴記者:「作品非常好,但它幾乎沒賺到錢。」彼時的電視劇行業,演員片酬、宣傳費用、發行成本,已呈「一路向貴」之勢,直至衝到2013年的劇王拐點,也未引起業界給予足夠的重視。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再後來,《羋月傳》被傳單集成本在200—250萬左右,單集的版權銷售在450—500萬左右;《琅琊榜》被傳每集賣600萬;《擇天記》被傳網台單集售價在700萬和400萬;《如懿傳》賣給某視頻網站獨播,更是達到了一集 900 萬的天價。

今年,一部《遠大前程》投資3.5億賣了5.8億,以最終放出的48集計算,單集均價達到0.12億,這是一個足以炫耀的數字。而事實上,現在單集成本價達到0.12億的電視劇,也已比比皆是。將於12月底播出的某頂級流量主演的網劇,就已達到這個體量,相信它的賣價也會再次刷新電視劇行業的紀錄。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然而和開篇提及的出品人、製片人一樣,上述賣價甚高的出品方,都對「劇集價格之王」這樣的提法給予迴避。

他們不宣傳、不回應、不置可否的態度中,或許隱藏著對行業及自身的深刻反思。

央視曾在 2013 年和 2016 年,以新聞專題的方式聚焦明星高片酬現象。弔詭的是:越批判,明星片酬上漲的越厲害。2016 年一至二線演員片酬增長近 250%;在一部分倚重偶像、流量小生小花的大IP劇中,明星片酬所佔製作成本比重已升至 75%。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或許片方不願提及劇集價格的另一個原因是:擔心公眾就電視劇價格的疑問,轉向對演員片酬是否真降下來的拷問。

在政策已經明確「全部演員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這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的態勢下,沒有哪家公司願意經受上述拷問。


敏感的2018為何無人敢稱單價劇王?背後隱藏著「摩天大樓定律」


哲學家說:人只有在痛苦的時候才會認真地思考。那麼2018年所謂的「影視寒冬」,或許就是從業者認真思考行業現狀的開始。

這的確是一個敏感的年頭。然而,資本撤離、熱錢擠出、政策收緊,未必是壞事。

流年不利,不利也終將流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