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過午不食」真的好嗎?

「過午不食」真的好嗎?

過午不食又作「持午」、「不非時食」、「不過中食」。

據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教戒律規定出家人必須在規定之時間內進食。此段時間即從早晨以迄中午。凡超過中午之時限而進食者,稱為非時食,為戒律所不許。此等習慣,稱為過午不食。其制戒之因緣,據《四分律》卷十四、《五分律》卷八等所載,迦留陀夷比丘於傍晚時入羅閱城乞食,由於光線不明,一孕婦疑為鬼魅,驚嚇墮娠,佛陀乃制此戒。

另一說,因為在佛教里,午時前乃供佛所需,午時後則供鬼神所要了。因此,在東南亞地區,佛教信徒們每日只食兩餐,即早上起床後的一餐和中午十二點鐘的一餐,過了中午一點他們就不再進食了。

而在我國漢族地區,僧侶們除了誦經和料理佛事之外還要農禪並舉,耕種勞作,所以他們晚上還得吃點東西,即少食。不過,這時的晚餐被稱之為「葯食」,此名稱意在提醒出家人,不能貪戀食物,晚餐只能當做療飢的葯來吃。儘管如此,在漢地寺院的僧尼中,持過午不食戒的仍不少。信佛教的在家居士們,如果持八關齋戒,也必須一月內至少有一天過午不食。

實質上,所謂的一日三餐,只是人們的一個習慣。人們開始體驗只吃兩餐,想必會有些難受,但過了一段時間,心理和生理逐步調整過來,到那時,也就不會覺得很餓了。

不僅如此,從醫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少食和短時間不食,也是有利於人的健康的。因為我們的大腦是機體代謝中最旺盛的器官,其耗氧量是整個身體的20%左右。倘若我們吃了過多的食物,大量的氧就要去消化胃中的食物,由此大腦一旦供氧不足,便有昏昏欲睡的感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飯飽神虛」。

因此,孔子在《論語》中說:「食無求飽。」《莊子·外篇》云:「節飲食以養胃,多讀書以養膽。」《黃帝內經》也有記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有節,重在不過」。再說,在人體的大、小腸中,都存有大量的渣滓和病菌,如果我們十幾個小時內不吃食物,腸中的污物細菌就容易排掉,人體就不易生病。相反,一旦食量過大,必定增加消化和轉化功能的負荷,使腸胃、心臟、肝膽等都得不到休息,反而影響身體的健康。因此,對在家居士或非佛教信徒而言,雖然沒有必要去效法苦行僧們減餐或不食,但試行一下過午不食或少食,對自身健康一定會有很好的幫助。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走近佛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藕益大師:佛前十不求
念佛時妄波沸涌?不妨試試十念計數法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