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智庫看中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地中海地區:能源維度
原標題:【海外智庫看中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地中海地區:能源維度
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地中海地區:
能 源 維 度
文| Frank Umbach,倫敦國王學院歐洲能源與資源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宏大的經濟和外交政策框架,將打造一個高度整合的供應鏈和價值鏈網路,而該網路的關鍵領域是生產、運輸和能源,這將有助於解決一直以來被視為中國軟肋的「能源安全」問題。打造這個網路對中國來說挑戰巨大,對於涉及到的能源出口國也是機會與風險並存。
中國能源安全與「一帶一路」
過去十年中,能源項目至少佔了中國6300億美元海外投資的2/5。與美國一樣,中國尋求從煤炭轉向天然氣以減少排放。中國除了增加本國天然氣產量,還增加了通過管道的能源進口。
在石油供應中,中國石油公司增加了海外石油生產的投入,增加了石油庫存,通過陸基管道供應以減少對海運貨物的依賴,多元化石油進口渠道。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份額從2010年進口量的6%增加到2016年的14%,超過了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進口。因此,從海灣和非洲進口石油的組合份額從75%降到65%以下;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口的石油佔比從80%左右下降至75%。
中東和波斯灣:
中國的海洋能源進口依賴性和脆弱性
隨著從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量不斷增長,中國已開始主動參與這些地區的外交和安全。2016年中國已成為阿拉伯國家最大的投資者,投資295億美元,重點為基礎設施、管道、港口、道路和工業園區。中國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由於液化天然氣需求的上升,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之一。中國擴大和深化了與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卡達的關係,雙方達成了高水平戰略夥伴關係。伊朗對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尤為重要,不僅因為伊朗擁有全球第四大石油儲量和全球最大的天然氣資源,也因為其地理位置在「一帶一路」連接歐亞大陸的基礎設施計劃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一帶一路」與北非能源投資展望
由於地理原因,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利益一直集中在波斯灣地區。與北非地區相比,該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大得多。迄今為止,中國在北非的投資興趣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電力部門和電網。該地區各國努力擴大太陽能發電項目,以減少國內化石燃料使用和出口更多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但這反而增加了國家財政對石油和天然氣收入的依賴,阻礙了經濟多樣化。
研究結論
「一帶一路」背後的戰略目標包括建立從中國海岸到印度洋和地中海的可控安全航線,以確保中國油氣運輸、外貿路線多樣化和安全性。此外,中國對海外可再生能源和輸電項目的投資增加,有助於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有助於獲取敏感高新技術,並使受助國更加依賴中國。
海外能源投資和項目的安全需要對中國海軍和空軍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但中國增強其在歐亞大陸整體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實力的戰略也給 「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帶來了新的安全困境。例如,中國與伊朗和敘利亞的能源和軍事聯繫可能會使其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更複雜。中國支持歐盟和俄羅斯挽回伊核協議,這可能損害與波斯灣最重要的石油供應國阿聯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
面對以色列、埃及、塞普勒斯和黎巴嫩等天然氣出口潛力大國,中國公司在地中海地區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戰略投資興趣。俄羅斯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收入,並通過收購來控制地中海地區的能源出口,以防止任何國家成為俄羅斯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競爭對手。中國尊重俄羅斯在中亞和地中海地區的戰略利益,但俄羅斯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商,而北京越來越擔心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強硬政策進一步加劇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地區的衝突。因此,中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日益複雜化。
過去幾年,中國為減少中東地區衝突進行外交努力,但事與願違,局勢沒有緩解。在「一帶一路」相關的中東北非地區的投資方面,中國面臨著許多新挑戰和安全困境,特別是在北非國家投資時需要仔細評估給定的投資機會及其長期經濟利益的戰略風險。非洲國家也需要更充分地平衡機會和風險。中國可以與歐盟進行更密切的對話,來討論「一帶一路」和歐盟在國際開發中的「經驗教訓」。
原文鏈接
https://www.kas.de/poldimed/en/publications/52761/


TAG:中國智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