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唐 敦煌寫經 《入楞伽經》)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敦煌&少林——「千年佛經大展」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東漢應劭解釋「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輝煌之意。歷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上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在中華歷史的長卷上佔有光輝的篇章。但是明清時期敦煌一度衰落,近代時期敦煌則重新引人注目。這主要歸功於其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化遺存,特別是其中著名的莫高窟。莫高窟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窟內除了大量壁畫、佛菩薩塑像等絕世藝術遺存外,則是偶然發現於洞內的數量驚人的經卷,「藏經洞」之名因之不脛而走。一百多年來,圍繞它的歷史,令國人悲欣交集;圍繞它的研究,碩果累累,並關鍵性地推動了「敦煌學」的建立與發展。這些公元2至11世紀的古代寫本及印本,作為人類的文化寶庫,早已成為國際上許多博物館或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在中華文化的譜系中,還有一處典型的世界文化遺產承載了悠久而博大的佛教文化。位於天地之中的嵩山少林寺,於隋唐時期直接催生了漢傳佛教的最大宗派——禪宗。由此,作為皇家寺院的少林寺,一千五百餘年來長期居於佛教界的顯要位置。少林寺的文化積澱,除了禪宗的源頭性貢獻外,更在於其在不斷的傳承與發展中,保持了佛教文化的包容性,保存了佛教文化的多元性,展現了佛教文化充沛的創造力。功夫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於禪武合一的文化稟賦,少林寺更是塑造了許多令後世景仰的人格典範,發生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傳奇故事。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少林文化博大精深,禪武醫的主體性積澱,使得少林文化的個性得以彰顯,普世性得到廣泛認同,「少林學」的概念也得以精準發聲。為了讓更多大眾分享到少林文化,並共同傳承好、建設好少林文化,少林寺藏經閣決定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擔當,迎接新的發展與挑戰。歷史上,藏經閣曾是少林寺重要的文化中心,是譯經、講經的核心場所,儲藏有大量佛教典籍以及其他經典與聖物。今天,數百年品牌的北京榮寶齋,以弘揚民族文化的誠意,攜手少林寺藏經閣共同在少林寺舉辦首次佛經大展,將珍藏的國寶級敦煌寫經展示給大眾,可謂得其所、得其時。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這次,我們主體圍繞佛經,將所藏敦煌寫經公諸大眾瞻仰,並且首次決定將少林寺藏經閣秘藏千年唐代佛經進行公開展覽。

歷史是敦煌與少林的共同資源,交流是敦煌文化與少林文化的共同稟賦。願你我在煌煌佛經光輝中得到受益。誠摯地歡迎您的蒞臨!

重點展品

1249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8世紀?唐代寫本?敦煌寫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十三》?大谷探險隊將來經

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十三?三藏法師玄奘譯

水墨紙本?立軸

48×25.8 cm.

提 要: 本件寫經長48cm,寬25.8,有烏絲欄,紙張有簾紋,日本捲軸裝裱, 從書法來看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吐蕃寫經中的精品之作,通卷字體規整流暢,心正筆正,抄寫虔誠。

1253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6世紀 南北朝寫本 敦煌寫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三》

水墨紙本?手卷

23×78 cm.

提 要:此卷書於染潢紙上,通體經過砑磨,紙張光潔,墨色如新。共2紙經卷高度23.5CM 墨欄高度18.5CM,一紙52CM 第二紙24.3CM。卷首背面用淡墨題作「佛名經第十三」,墨色微有青色,當系淡松煙所書。敦煌寫經中的南北朝寫本相對較少,保存較好且流通於世者十分難得,而公元6世紀早期的《佛名經》寫本更屬鳳毛麟角。此卷楷法整飭,未脫隸意,稍有逸少韻味,行筆柔美雋永,節奏平穩,莊嚴端麗。禮懺佛名經的習慣,自南北朝以來流行於佛教界。《佛名經》將大乘經典中的諸佛名字編輯在一起,進行一誦一禮拜。由於它沒有繁雜的理論思想, 亦可以隨時禮拜懺悔,因此深受僧俗信眾所歡迎。虔誠的佛教徒認為,抄寫《佛名經》即拜萬佛懺,可使罪業盡消,令福報驟增,隨心滿願。此卷絕非民間佛教徒抄寫的粗疏潦草之物,書法乾淨利落,骨肉得中,洵可寶愛。

1254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6世紀前期 南北朝寫本?敦煌寫經《仁王般若經疏卷》

水墨紙本?手卷

123.8×27.5 cm.

提 要:共3紙,經卷高度27.3CM,墨欄高度24.6CM,第一紙41.5CM ,第二紙41.5CM,第三紙40.2CM,六十五行,自「濡脆欲現」至「處名之為」,內有品名作「觀空品第二」,首尾脫,有校改多處,誤抄處用硃色塗抹。內容為對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所作的疏釋。

著錄:《敦煌學輯刊》P82,1998年第2期(總第34期)。

備 註:1.此件附帶木盒。附方廣錩老師親筆鑒定信一份,兩頁。

經查此卷經疏早於隋代吉藏撰寫的《仁王般若經疏卷》本,其中吉藏本就正宗文中品,對六義又分為四品,「雖有六義約為四。第一前之三品明能護波若亦名內護。第二護國一品明所護之國亦名外護。第三散華一品示物供物儀令人供養。第四受持一品明弘經人德行相貌。」而本卷對於中正說的六品經文,分為二分,前之三品明內護,下之三品明外護,這件是目前發現的早期仁王般若波羅蜜經疏的孤本,對於研究仁王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以及早期佛教經疏的演變與流傳具有極高的版本及文獻價值。距今一千五百餘年,紙薄而堅韌,字體古拙,是匡世彌珍,內有方廣錩教授2002年手寫鑒定證明一份。方廣錩教授《中國散藏敦煌遺書目錄(一)》一文對此卷有記載,此文曾發表於1998年第2期《敦煌學輯刊》。

1255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6-7世紀 南北朝寫本?敦煌寫經 《大智度論卷七十六》

水墨紙本?手卷

102.5×25.8 cm.

提 要: 共2紙,經卷高度25.7CM,墨欄高度19.4CM 寬1.8CM,第一紙51.5CM 第二紙51.6CM。此經高25.8cm X 102.5cm存兩紙,第一紙27行,每行17字,第二紙27行每行17字,開頭「般若波羅蜜是菩薩」, 結尾「須菩提以是利益故」。原紙經染黃,有烏絲欄,原紙,紙張細膩輕薄,可見細密連紋,從紙張和書法來看是一件極其難得的千年墨寶,書法隸意濃厚,具有濃厚的六朝時期書法風格。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筆酣墨飽,莊嚴敦厚,書寫規整秀麗,保存品相完好,歷時一千五百餘年而猶新,彌足珍貴,可堪藏界重寶。 諶延年,天津人,天津著名教授、學者,收藏敦煌寫經卷並研究敦煌學多年,此件為諶延年先生舊藏。故宮新字154423號唐代寫本《妙法蓮華經》。 諶延年舊藏。鈐印:諶延年得敦煌石室秘寶。

1256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7世紀 唐代早期 敦煌寫經?金光明經銀主陀羅尼品第十一

水墨紙本?手卷

85×23 cm.

提 要:

1.共2紙,經卷高度22.7CM,墨欄高度19.6CM,寬1.6CM,第一紙47CM,第一紙28行,每行17字。第二紙25.7CM,第二紙15行,每行17字。此經長 85cm,高23cm,民國捲軸裝裱,紙經染潢,淡畫烏絲欄格,紙張光滑細膩,本卷共兩紙,卷首品名完整「金光明經銀主陀羅尼品第十一」 裝裱卷首寫有馮汝玠題款,本卷品相完好,楷書遒美,筆勢雄健洒脫,運筆胸有成竹,落筆收放自如,技法嫻熟,水平高超,精到典雅,妙在手心,實屬初唐書法之上等,難得佳品。

2.馮汝玠(民國),字志青,室名環璽齋,浙江桐鄉人。辛亥革命年前任職清廷海軍部,入民國,任江蘇縣知事、浙江紹興、嘉興公賣局局長。後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金石學、甲骨文、文字學及目錄學。著有《文字總樞》、《文字形義總元》、《說文舉例》等。

備 註:

1.馮汝玠舊藏。

1257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7-8世紀 唐代寫本 敦煌寫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水墨紙本?手卷

96×24 cm.

提 要:共3紙 經卷高度24.4CM 墨欄高度19.8CM 寬1.9CM。第一紙12.5CM,存7行。第二紙42.3CM,存23行。第三紙40.5CM,存22行。此長96cm,高24cm ,共計五十二行,開頭始「寧上我頭上」結尾「佛金在七寶菩」。每行17字,打紙染潢,砑光,上蠟,原紙,紙張精良,有烏絲欄,首尾均脫,此卷書法筆精墨妙,似由隋楷到唐楷過渡之體態,筆畫挺拔端莊,線條洗鍊果斷,抄寫工整流暢。此卷特別之處在於有別與三部妙法蓮華經譯本關於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位列第二十七,本卷位列第二十六,分品有別與其他卷本。

1258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8世紀 盛唐時期寫本?敦煌寫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水墨紙本?手卷

97.5×25.3 cm.

提 要:經卷高度25.7CM 墨欄高度20CM 寬1.7CM ,此經長97.5CM,共兩紙,第一紙48.5CM,第二紙48CM,每紙28行,每行約17字,經潢打紙,淡描烏絲欄格,此卷寫經紙表面平滑細膩是盛唐時期的寫經紙張,楷書書寫規範虔誠,下筆乾淨遒勁,用筆雄渾厚重,結字扁方,尖起尖收,捺筆參以隸書和魏碑的筆意。氣勢磅礴,黃卷璨然,法華莊嚴,展卷後「兼收並蓄、有容乃大」的盛唐氣象躍然於紙上,真乃佛光四溢,實為千年墨寶。

1259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8世紀 唐代寫本?敦煌寫經 《入楞伽經卷第七》

水墨紙本?手卷

100×26 cm.

提要:卷長100CM,經卷高度25.6CM,墨欄高度19.5CM,寬1.8CM。共3紙,第一紙42.1CM,第一紙25行,每行17字。第二紙47.3CM,第二紙28行,每行17字。第三紙15CM,第三紙9行,每行17字,首部品題「入楞伽經佛性品第十一」。經紙染潢,原紙,只在四點做一點粘連,開頭用敦煌出土日本標記,有烏絲欄,書法運筆自然,妙在心手。收放有度。

備 註:

1.日本著名漢學家濱田德海舊藏。

《入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亦稱《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其譯名分別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羅、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闐僧人實叉難陀。各譯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楞伽經》是震旦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因此是歷來禪者修習如來禪、明心見性最主要的依據之一。除此之外,佛於本經中詳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而這些法門,也都是法相宗、唯識學主要研習的對象,濱田德海(1899-1958),日本鹿兒島縣人。1924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科後,隨即進入日本大藏省,歷經銀行局、專賣局和主稅局後,升至事務官,並曾以興亞院專家身份長期在華供職。濱田氏熱愛漢學,他收藏的敦煌遺書大部分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天津等地購得,數量約一百多件,其中一部分為著名藏書家李盛鐸藏品。濱田先生辭世後,其搜集的日本金融、稅務文書捐贈給了母校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即「濱田德海資料」專門文庫。其中的中國古代寫經、寫本和出土文書部分,經日本第37回國會議院運營委員會圖書館運營委員會於1960年12月13日進行審議,一部分以國庫預算由國會圖書館購藏,餘下藏品一直由其後人秘藏。

1260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8世紀 盛唐時期寫本?敦煌寫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水墨紙本?手卷

160×26 cm.

提 要:卷長160CM,經卷高度26CM,墨欄高度20CM,寬1.7CM。共4紙,第一紙10.5CM,6行,每行17字,第二紙49.6CM,28行,每行17字,第三紙49.2CM,28行,每行17字,第四紙49.4CM,28行,每行20字,經紙染潢,緊密細緻,有烏絲欄格,此卷標準唐楷書寫,墨色如漆,歷千年而猶新,唐韻濃厚,規整有度,魄力雄強,氣勢恢弘,黃卷璀璨,展卷而觀頗具高尚華麗,蓬勃向上的盛唐氣派,而且是妙法經卷首開篇序品,人間罕物,千年法寶。

1261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8世紀 唐代寫本?敦煌寫經 《普賢菩薩說此證明經一卷》

水墨紙本?手卷

277×25.5 cm.

提 要:

1.卷長277CM,高25.5CM ,界欄高19.9CM,絲欄寬1.6CM,存8紙,第一紙長16.4CM,10行,行17字,第二紙40CM,25行,行17字,第三紙40CM,25行,行17字,第四紙40CM,25行,行17字,第五紙後兩行有舊裂,有舊藏印,第五紙40CM,25行,行17字,第六紙40CM,25行,行17字,第七紙40CM,25行,行17字,第八紙18CM,11行,行17字。經紙打紙,砑光上蠟,染黃,有烏絲欄格,紙張光滑細膩,質地輕薄如翼,書法體態飛檐,靈動有趣,個性十足,除有輕微蟲蛀整體保存完好。

2.李泰棻舊藏。

備 註:

目前發現此經只有敦煌本有四種五件,斯坦因本一種,S1552號,伯希和本二種P2136、P2186號,日本大谷大學也藏有本經的一本,與P2186號內容一致,伍倫27號本一件,其中伯希和P2186號經題之前載著著名的《黃仕強轉》,講述的是唐高宗永徽年間,湖北安陸縣人,黃仕強因病而假死,錯入冥間,返陽之際冥官教他長生之法,就是去世間找出那捲功德最多的《普賢菩薩說證明經》,並書寫三部,壽命一定會活到一百二十歲。仕強出了冥間的門,就降落到懸崖幾千丈的地方,生還到這個世界來了。 於是他就照冥界所教,到處找尋《普賢菩薩說證明經》,好容易才完成了三部書寫的工作。以後這個從來常易生病的黃仕強,竟忽然變為健康的人了。 其中就是講述抄寫《普賢菩薩說此證明經》的巨大功德。所以本場拍賣的這件《普賢菩薩說此證明經》為國內散藏可供流通的唯一一卷。

1262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7-8世紀 隋代寫本?敦煌寫經 《大般涅經卷第二十九》

水墨紙本?手卷

312×28 cm.

提 要:本卷長312CM,經卷高度27.2CM 墨欄高度20CM 寬1.8CM,共8 紙,第一紙26CM,存14行,每行17字,第二紙至第七紙,每紙42CM,23行,每行17字,第八紙33CM,存18行,行17字,經紙染潢,有烏絲欄格,有托裱,前部有輕微殘破,整體品相尚可,楷體書風。楷法中留有隸意,近魏碑體,起筆、收筆有鋒,運筆快捷利落,節奏鮮明;結體嚴整,書法有度,其筆畫瘦硬,線條勁挺;字形整飭,四角外頂,風度爽峻,精神外揚。此經乃為有隋一朝僅30餘年留存之法寶墨跡珍品。

1263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13世紀 西夏文寫本 《喜金剛現證如意寶》

水墨紙本?手卷

27×316 cm.

提 要:卷長316CM,高27CM, 此卷西夏文所書《喜金剛現證如意寶》為存世孤本,元帝師八思巴著作西夏譯本。據李若愚博士《西夏文(喜金剛現證如意寶)考釋》一文考證:拍品為「元代帝師八思巴《喜金剛現證如意寶》上卷的西夏文譯本,是一部修習喜金剛法的現正法本,內容由定始,止於出定部分誦咒定,卷末附有校定者提名,三行西夏文草書所作的修習法,以及抄寫後核對的題記。」此三行西夏文草書在西夏文文獻中極為罕見。本卷《喜金剛現證如意寶》不僅是迄今僅見的西夏譯八思巴著作,也是迄今僅見的大致年代可靠的蒙元譯本,對它的解讀不僅能為研究藏傳西夏文文獻提供基本的資料,同時也為研究蒙元時期西夏移民的宗教思想提供了基本的歷史數據,具體請參考李若愚博士一文。

1264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8-9世紀 唐代中期?敦煌寫經 古藏文 《大乘無量壽宗要經》

水墨紙本?手卷

540×31.1 cm.

提 要:卷長540cm,卷高31.1cm,《大乘無量壽宗要經》寓意吉祥,在吐蕃統治敦煌時期,開展抄經活動的短短十四年間,專門用來為統治者祈福。此卷《大乘無量壽宗要經》使用平整厚重的藏紙抄寫,共十二紙,每紙分左右二欄,以硬筆從左向右書寫,有烏絲欄。經卷首尾俱全,通卷抄寫《大乘無量壽宗要經》四遍。

《大乘無量壽宗要經》篇幅相對短小,故往往只有抄寫者署名,而沒有校對人。如敦煌市博物館藏Db.t.0240《大乘無量壽宗要經》共抄寫十遍,其中第一-五遍有寫經題記,第六-十遍無寫經題記,題記只有抄寫人,沒有校對人。但此卷卷面有刮改痕迹,說明經過嚴格校勘。九世紀初的吐蕃統治時期,正處於第二次藏文改革前,藏文的書寫形式、文法規則、書法書品都與後期的藏文有著明顯的不同。敦煌藏文寫卷中的文字具有易於識別的顯著特點。此卷字體、書風與公藏同時期敦煌遺書一致。

1265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7-8世紀 唐代寫本 敦煌寫經?《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水墨紙本?手卷

645×25 cm.

提 要:本卷長645CM ,經卷高度25.5CM 墨欄高度20.1CM 寬1.6CM共14紙,第一紙46.6CM,第二紙至第十三紙每紙約47CM,第十四紙31.8CM,每紙28行,每行約17字,經紙染潢,淡畫烏絲欄格,可見淡淡連紋,首斷尾全,整卷為原紙未裝裱,第五紙有品題「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第七紙有品題「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尾題有「妙法蓮花經卷第六」和「景龍二年四月一日佛弟子孫達子為七代父母所」保存至今,尤為可貴,書法唐風唐韻,書寫瀟洒流暢,乃藏經洞唐人寫經中精品。

備 註:

敦煌數萬經卷中附寫題記者僅千餘件」,而有題記、長度達6米及以上的則更為稀少,經洗劫後在國內著名收藏機構也極為稀見。

本寫經簾紋厚黃麻紙,並且題記、首尾俱全,更顯其難得珍貴。帶有紀年、落款的寫經本身便是極為難得。歷經千年更難得一見,由此可見本卷經書的問世之殊勝!

1267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8世紀 唐代寫本?敦煌寫經 《妙法蓮華經卷四》

水墨紙本?手卷

26×767 cm.

提 要:卷長767CM,共17紙,經卷高度25CM ,開頭起「來世當得作佛號」,終「但惜無上道」。 第一紙39.5CM,第二紙至第十一紙每紙約47CM,第十二紙13.4CM,第十三紙至第十七紙每紙約48CM,每紙28行,每行約17字,經潢打紙,有烏絲欄格,經卷書法靈動,筆勢圓勁,前後一氣呵成,頗有盛唐氣象。結字精妙,回腕轉折處,尚可見隸楷變遷。經卷為原紙未托裱,背面有唐代吐蕃時期古藏文寫經裱補,藏家歷時40餘年珍藏,殊為難得。

1268


書畫欣賞:「千年佛經大展」在少林寺大禪堂舉行


7世紀 唐代早期寫本 敦煌寫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水墨紙本?手卷

1008×26 cm.

提 要:此經長1008CM,共20紙,經卷高度25.8CM,墨欄高度20.1CM,寬1.7CM,第一紙15CM,第二紙至第十八紙每紙約41.8CM,第十九紙50.2CM,第二十紙46CM,每行17字,經潢打紙,砑光上蠟,烏絲欄格纖細,捲軸裝裱,經軸為原軸,經卷部分為原紙,首尾俱全,品相極佳。首題「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尾題「妙法蓮華經卷第四」。本卷無論是從紙張還是從書法或是裝裱來看都是一件非常珍貴難得的敦煌寫經之精品,紙張表面槌搗光滑細膩,輕盈有韌性,加之砑光上蠟屬寫經紙中尚品,書法更是抄寫工整,氣韻流暢,心向聖佛,一氣呵成。歷經千年又由於歷史原因敦煌寫經大多殘缺不全,首尾完整原軸裝裱者更是寥若晨星,存至今日實屬難得,千不存一。本卷寶華莊嚴是件不可多得的唐代墨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唐末五代張拙的悟道公案
養生文化:虛→寒→濕→凝→瘀→堵!趕緊學兩招,幫幫你的身體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