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最後的冰嬉(一):清代「冬運會」

最後的冰嬉(一):清代「冬運會」

《冰嬉圖》局部,張為邦、姚文瀚合畫(清乾隆時期),故宮博物院藏卷

1945年末,美國《生活》雜誌派駐中國的戰地記者傑克·威爾克斯,隨著蔣介石的專機,來到北平採訪。採訪結束後,威爾克斯留在了北平。

威爾克斯偏愛將鏡頭對準小人物,在北海拍下了一位擁有非凡技巧的滑冰老人。

威爾克斯眼前這個老頭兒白鬍子飄飄,身著緊身襖褲,綁腿下穿著一雙西式的冰鞋。老頭兒滑冰的技巧也與威爾克斯熟悉的有點不一樣,「老人(花式)滑得很棒,但有點老套」。

老人名叫吳桐軒,這個「老套」的滑法是他57年前從清宮廷中學來的。他是中國最後一位 宮廷「官蹬子」冰嬉傳人。

1946年初,吳桐軒在北海滑冰。咸豐時期,民間藝人的滑冰技術已超越宮廷冰鞵。官府大量從民間招募冰鞵武士。本只在旗人間招募,後來回漢的擅長者也冒名頂替旗人入伍。攝影/Jack Wilkes

第一次冬運會

中國北方冬季漫長,冰上遊戲成為北方少數民族苦寒里少有的戶外活動。滑冰最早的記錄在唐代,這時東北有少數民族踏「竹馬」滑行。

到北宋時,冰上運動傳入宮中,稱為「冰嬉」。

明末,熹宗甚愛冰嬉,常在紫禁城西苑太液池(即今中、南、北海統稱)玩耍。

彼時,努爾哈赤正處於統一女真各部的鏖戰中,一度曾被圍困。當時,他的部下穿「烏拉滑子」沿江面冰層急行軍,「一日夜行七百里」解了他的困。「烏拉滑子」就是一種鐵條底的冰鞋。而據《偶齋詩草》的記載這種鐵底冰鞋可能是從中原傳到東北的。

鐵底冰鞋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滑冰的速度,也改變了這個遊戲的面貌。

1623年,在明熹宗乘坐著豪華拖床在冰上騰雲駕霧時,努爾哈赤在遼寧太子河上舉行了中國第一次冰上運動會,項目包括「走冰搶等」和「搶球」等,也就是速度滑冰和冰球。

1946年初,吳桐軒在北海滑冰。攝影/Jack Wilkes LIFE Magazine

遊戲和典制的輪迴

滿族入關後,為了加強冬季練兵,每年冬,皇帝會在太液池舉行冰嬉運動會,每次參加的八旗子弟近2千人。除了速滑、冰球項目以外,還增加了射箭、冰上特技等項目。

為此,朝廷專門設了「冰鞵處」和「技勇冰鞵營」。其中「跑冰鞵」(即速滑)成為軍隊訓練正式項目,受到皇帝的檢閱。這個制度在乾隆時期發展到頂峰。

到清後期,「冰鞵處」已無實際用處。嘉慶十五年(1810年),為減少開支,縮編「冰鞵處」,直至最後完全取消。

道光年間,朝廷開始從民間招募有才藝的人士進宮入「冰鞵處」,一度馳騁風雲的「冰鞵」降格為宮廷遊樂。

清貴族後裔愛新覺羅·瀛生回憶,旗人皆要在軍隊求差,宮裡「冰鞵處」是個好地方。他記得有一種訓練是從城裡滑冰去通州(約20公里)買醬豆腐。

「清晨出了朝陽門就溜冰出發,一路速滑,到通州買來醬豆腐,立即溜冰而歸,到家時不晚於下午3點鐘。」

最讓愛新覺羅·瀛生難忘的就是當年叱吒北海溜冰高手,原正白旗護軍吳雅氏。

他的漢名叫吳桐軒。

連李敖都記得他

2005年,李敖回到闊別半個世紀的北京。念起童年,李敖對上世紀40年代初北海公園溜冰場面記憶深刻,尤其有一個白鬍子老頭,滑冰非常精彩。這個老頭,就是威爾克斯鏡頭中的吳桐軒。

吳桐軒9歲入宮學習滑冰,因有武功底子,得以入選成為「外扇冰鞵」(指宮外滑冰者),還受到過慈禧的賞識。

老報人,原《新民報》攝影記者賀家寶記得,清亡後,丟了差的吳桐軒一度流落到東北。在那裡,他曾和一些外國滑冰運動員比試花式滑冰,甚至還做過一陣外國滑冰隊的教練以及比賽裁判。

1947年初,賀家寶在北海採訪到吳桐軒時,他的滑冰技術在北平、 天津兩地已小有名氣。

吳桐軒花式滑冰技巧花樣繁多,威爾克斯和賀家寶都誤以為這些動作完全是他自創的。但根據照片錄,吳桐軒的動作諸如「朝天蹬」、「童子拜佛」、「鷂子盤雲」等出自宮廷式樣。

乾隆嘉慶年間,一位名為喜柱的苗人因為滑冰技巧高超,被破格選入宮。他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插圖花樣滑冰技術集:《冰鞵陣圖口訣》。該書已失傳,但口訣尚存民間。

上世紀30年代末,日本人佔領北平,冰嬉活動銷聲匿跡。

1947年末,賀家寶再去北海拍攝吳桐軒,卻不見他的蹤影。

後來他才知道吳桐軒無兒無女,晚景凄涼。當年夏秋交際,他因做工被裁不服,與人爭鬥被拘留在看守所。在此期間吳桐軒得了傷寒,急病交加死在獄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2018秦巴山區和陝甘川寧毗鄰地區優秀農林品牌在巴中發布
探館雙創周主會場:能監測駕駛員狀態的「黑科技」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