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吾本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軍俞氏集團家世考

吾本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軍俞氏集團家世考

在明初功臣集團中,巢湖水軍諸將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明初君臣常常以所謂「從朕渡江」,「從上渡江」作為標榜,是否是「渡江舊人」成為與朱元璋關係親近與否以及資歷深厚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而朱元璋的這支紅巾軍在戰略和戰術上之所以能夠渡江,主要是因為乙未年春巢湖水軍的加入,與歸附朱元璋的常遇春、馮勝等小股勢力相比,巢湖水軍兵多將廣,在戰爭期間,諸將在朱元璋集團中長期佔據高位,在明朝肇建過程中屢立奇功,多次發揮關鍵性的作用(明祖之興,自決策渡江,始力爭於東南數千里之內,摧友諒,滅士誠,然後北定中原,南圖閩、粵,則廖永安、胡大海以下諸人,厥功豈細哉?!)

吾本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軍俞氏集團家世考

縱橫四海的大明海軍某種意義上正是從巢湖水軍發展而來

但是,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時候,六公、二十八侯、二伯之中,巢湖諸將沒有一個認躋身公爵之列,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四人也只排在二十八侯的後十四個之中。

吾本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軍俞氏集團家世考

明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為參考形制製作功臣鐵券,調閱吳越國王錢鏐的金書鐵券

當然,此時巢湖水軍原先主要的首腦人物廖永安、俞廷玉、俞通海、趙伯仲、張德勝等均已經離世,巢湖水軍派系的代表人物都已經是他們的子侄下屬,不可與他們同日而語,但是,即使是這些倖存者的戰功勛勞,也遠遠勝過唐勝宗、陸仲亨、王志、鄭遇春等朱元璋的舊部,對應其所得的封賞爵祿,巢湖水軍顯然受到了刻意的打壓和邊緣化。

前面咱們說到,巢湖水軍兵多將廣,和常遇春、馮勝等只帶了小股武裝投奔朱元璋的情形大不相同,但是,鄧愈、常遇春等人在某種意義上投奔的是朱元璋個人,彼此之間建立起了主公和私屬班底的關係,而巢湖水軍投奔的實際上朱元璋在首腦中排名第三的整個這支紅巾軍,因而在次年朱元璋奪取全軍領導權之後,無論再怎麼衷心擁戴、儘力輸誠,都已經來不及建立微時慧眼識英雄、從龍未來的真命天子的私人關係。

這是巢湖水軍受到朱元璋有意識的壓制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巢湖水軍中有一個家族,情況卻有所不同。根據《明史》、《明實錄》和《俞氏宗譜》記載,俞氏家族中的俞廷玉被朱元璋追封為河間郡公;其長子俞通海被朱元璋追封為豫國公,後改封為虢國公(俞通海,勤事從征,開闢疆宇,及姑蘇垂平,偶為流矢所中,天不假年,遂至長逝。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柱國仍封豫國公,謚忠烈) 。次子俞通源被冊封為南安侯,歲祿千五百石(是誠意伯劉基劉伯溫的將近4倍),並賜鐵券(鐵券內容是對俞氏家族功績的一個總結:朕觀歷代有父及其子,兄及其弟,皆為佐運之良臣者,心甚嘉之,然世不多見。朕起自淮右,駐兵和陽,爾兄通海以所部師來附,東渡大江,如履平地,乃克採石,定金陵。繼而兩平敵國,勛績著焉。何大功將集,遽然先逝?朕憫其勞,追封為豫國公。爾通源實其親弟,因世其官,以平章鎮於江淮。從征中原,多效勞力。今天下已定,論功行賞,朕無以報爾,是用加爾爵祿,使子孫世世承襲。茲與爾誓:若謀逆不宥,余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於戲!勤勞以立事,恭儉以保祿位,尚其日慎一日,則富貴永延於世矣),給寶鈔,於巢縣蓋宅(賜鈔五萬,置第於巢)。幼子俞通淵被冊封為越巂侯。一門之中,兩公兩侯,在典冊中非常少見(朱元璋上述所謂有父及其子,兄及其弟,皆為佐運之良臣者,心甚嘉之,然世不多見,在明初也可以說是數得上的簪纓門第、清華家世。

吾本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軍俞氏集團家世考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中俞通海功勞最大,回軍後,被賜予良田金帛 [16

吾本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軍俞氏集團家世考

東渡大江,如履平地,乃克採石,定金陵。繼而兩平敵國,勛績著焉。

另據說,俞通海作為朱元璋的重臣官至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宰相),在俞通海在與張士誠的作戰中戰死之後,俞通源也承襲這一職位,而除了俞通源封為南安侯之外,俞氏還有另外二人封侯(可能包括俞通淵之子),所以也另有俞氏家族一將二相三侯這個說法。

據《明史文載》中記載,在整個洪武年間31年的時間內朱元璋對俞氏家族封賜54次,酬功報德,不可謂不優遇。

當然,俞氏家族也不是無災無難,洪武二十三年(1390),也就是俞通源病薨於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家中的次年,朱元璋追論胡黨,因為通源已死,不問,但革除了南安侯的封爵,可是,過了兩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五月,太祖賜俞通淵號欽承父業推誠宣力武臣階榮祿大夫勛柱國,封越巂侯,歲祿二千五百石,誥授世襲,並再頒給誓書鐵券(內容為:有功必賞,有罪必誅,此古先哲王不易之道。然賞罰之道得其當而天下之人皆悅,是謂賞罰也。朕即位以來賞罰之行悉遵古制,爾驃騎將軍僉左軍都督府事俞通淵,父廷玉及爾長兄通海當朕開創之秋以舟師來附,從渡大江所向克敵,東征西討厥績尤著。報功之典未及舉行而爾父兄相繼捐軀於矢石之下。朕憫其忠誠,當天下大定論功行賞之時,特贈爾父河間郡公爾兄虢國公,仍封爾仲兄通源為南安侯,以報爾父兄往昔之勞。豈意爾仲兄黨附權奸,負若親之恩義,身沒之後奸謀始露,稽之於古揆之於律在所不宥。然立功者前人也,造罪者後人也,以後人之罪而廢前人之功朕所不忍。今特改封爾通淵為欽承父業推誠宣力武臣柱國越嶲侯,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以毋忘爾父兄之功。於戲!忠以報國禮以律身,惟忠與禮可以享爵祿於悠久,爾其敬哉勿替朕命!)。俞通淵成為洪武朝碩果僅存的幾大功臣之一,後來在靖難之役中的白溝河之戰中陣亡,為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保駕護航而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吾本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軍俞氏集團家世考

守護建文的可以說巢湖水軍出身的陸軍將領

俞氏家族受到如此的優遇和厚待,其實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為他們並非漢人而是欽察人。

欽察人(Kipchak people)是歐亞大陸的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欽察人的領地西起第聶伯河(包括克里米亞半島),東北為伏爾加河中游地區直抵不里阿耳,東南到烏拉爾河。元代的欽察衛軍在元朝的宿衛軍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即所謂的:

諸國人之勇悍者,聚為親軍宿衛。

而以其人,

名曰欽察衛、

康里衛、阿速衛、唐兀衛。

至治二年(1322)元朝朝廷分欽察衛為右、左欽察衛,左右衛各下轄行軍千戶所十翼,守城千戶所一,屯田千戶所一,教官一。

欽察人由突厥烏古思人及部分東胡—蒙古系後裔構成,王族為玉里伯牙吾氏,同蒙古、康里及女真諸部中的伯牙吾氏是同一個氏族的分支,據屠寄與伯希和兩人的觀點,玉里伯牙吾氏本為原居內蒙古赤峰地區的蒙古種,迨移居西北,雄長其地之後,始以欽察之名於世(《元史·土土哈傳》中記載:其先本武平北折連川按答罕山部族,自曲出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因以為氏,號其國曰欽察,其地去中國三萬餘里。)

欽察人俗衽金革,勇猛剛烈,進入到元朝境內的欽察人主要都是些職業軍人和他們的眷屬,因為接近中樞,掌握武力,在元朝歷史上其中曾經產生了一批權勢滔天的人物,他們「挾震主之威,肆意無忌」。

比如元朝權臣燕鐵木兒(El-Temur)(?—1333),燕鐵木兒即出身玉里伯牙吾氏,自少年為宗王海山(元武宗)宿衛,在泰定帝病逝的時候密謀政變,擁立圖帖睦爾(元文宗,武宗之子),因為擁立之功以及隨後贏得兩都之戰的勝利,使燕鐵木兒權勢滔天。後燕鐵木兒又暗殺和世?(元明宗,武宗長子,文宗兄),幫助文宗再次即位,文宗更加倚重燕鐵木兒——詔追封其父祖王號;以燕鐵木兒既為右丞相,乃不置左丞相,使其獨掌政務,「凡號令、刑名、選法、錢糧、造作,一切中書政務,悉聽總裁」,諸王、公主、駙馬、近侍和所有官員都不得越過他奏事;同時任命其弟撒敦授知樞密院事,子唐其勢為宣徽使,並賜號「答剌罕」,一門權勢盛極,以致唐其勢揚言「天下本我家之天下」(《元史·唐其勢傳》)。

吾本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軍俞氏集團家世考

《奇皇后》中的唐其勢劇照

後燕鐵木兒因為好色無厭、荒淫過度病死,明宗之子妥歡貼睦爾才得於至順四年六月即皇帝位於上都,他就是後來的元惠宗(元順帝)。

吾本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軍俞氏集團家世考

妥懽帖睦爾,元朝第11位皇帝,蒙古汗國第15位大汗

吾本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軍俞氏集團家世考

第一任皇后被毒死後,元順帝的第二任皇后是高麗人奇皇后

燕鐵木兒雖死,但其家族勢力仍舊把持朝政。暫時只能韜晦的妥歡貼睦爾以其弟撒敦為左丞相、子唐其勢為御史大夫,至元元年(1335)三月,又立其女伯牙吾氏為皇后。

然而同年六月,政局忽然風雲變幻,右丞相伯顏捕殺唐其勢及其弟塔剌海,皇后伯牙吾氏亦被逐出宮毒死。七月,元順帝在右丞相伯顏支持下,大興燕鐵木兒宗黨之獄,歷時數年。至此,以燕鐵木兒所在的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為代表的欽察軍政貴族在元朝政治舞台上基本消失。

至元四年(1338),燕鐵木兒家族中的一部分人避禍逃亡至廬州巢縣(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隱居,這一支是著名的東路蒙古元帥玉里伯牙吾·不花鐵木耳的後裔,不花鐵木耳為蒙古欽察部國主後裔,後為元朝敕贈武平王,是燕鐵木兒的伯父或叔父。這一家族取玉里伯牙吾氏之「玉」字諧音改姓為俞氏,自稱郡望是河間(今河北省滄州市河間縣),祖籍是濠(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這支俞氏家族就是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父子四人所屬的俞氏家族,俞廷玉原名秀一,是不花鐵木耳長子,燕鐵木兒的昆弟(堂兄弟),我們現在也比較容易理解,俞氏家族為什麼會在巢湖水軍中脫穎而出,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世代傳承的職業軍人。

明代以後這支俞氏家族逐漸融合於漢族當中,但是這一家族在宗祠和家乘中依舊自稱元朝宰相家聲遠,明代公侯世澤長』,『吾本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走天涯』,對自己世飄華纓、佩玉鏘鳴的蒙古(蒙古化欽察)貴族身份十分自豪。


談古論金和大家聊到這裡,我們不難理解朱元璋對俞氏家族的特殊態度:俞氏家族是逃死無地的蒙古貴族,從元朝方面而言,他們不可能重新投靠元順帝靦顏事仇,朱元璋可以放一百個心;從明朝方面而言,他們因為出身具有的原罪,不可能抗衡自己坐擁恢復中華、無所憑藉而得天下的高度合法性,除了以職業軍人身份鞠躬盡瘁,俞氏家族沒有也不可能有絲毫覬覦的野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古論金 的精彩文章:

算命者一口咬定其是「天下之母」,沒想到卻應驗在下一任丈夫身上
「老劉,忙?!」——「卯金刀」系列有關劉氏天命讖語的前世今生

TAG:談古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