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中國工農紅軍唯一的「少兒師」:屢建奇功 有23人成開國將軍

中國工農紅軍唯一的「少兒師」:屢建奇功 有23人成開國將軍

全師平均年齡18歲,最小的僅14歲,師長20多歲,師政委肖華只有17歲,被稱為「少兒師」;它雖累建奇功,並在決定紅軍生死的湘江戰役中力挽狂瀾,但部隊減員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至於被迫取消番號;它雖僅存在一年零164天,但其指戰員一直是我軍骨幹,甚至有23人成為開國將軍。

它雖是一支主力部隊,但全師平均年齡18歲,最小的僅14歲,師長20多歲,師政委肖華只有17歲,被稱為「少兒師」;它雖累建奇功,並在決定紅軍生死的湘江戰役中力挽狂瀾,但部隊減員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至於被迫取消番號;它雖僅存在一年零164天,但其指戰員一直是我軍骨幹,甚至有23人成為開國將軍。

這支在世界軍事史上極為罕見的部隊叫「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

臨危組建

「少共國際師」是國際共運史上一個重要的國際聯合組織,於1919年11月在柏林秘密成立,由第三國際領導。當初有14個國家參加,後來在56個國家建立了支部。中國共產黨的青年團組織成立後,也組成了「少共國際師」。但其他國家的「少共國際師」只是參加後勤、游擊等活動,而中國的「少共國際師」則是成建制地加入紅軍的作戰序列。

第四次反「圍剿」勝利之後,蔣介石重新調集重兵準備第五次「圍剿」紅軍。紅軍總部收到各方面的情報表明,即將到來的第五次「圍剿」,規模和兵力將遠遠大於前四次「圍剿」。於是,為抵禦敵人大軍壓境,中共中央決定儘可能地擴大紅軍隊伍。1933年5月中旬,紅軍總政治部在全軍青年工作會議上,提議並通過了向少共中央發出創建「少共國際師」的倡議。5月20日,少共中央局根據紅軍總政治部的建議,發布了《關於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號召:「須要完成創建一百萬紅軍的任務……因此創造少共國際師是最迫切的任務。」並下令向江西、福建、閩贛三省徵調8000名兵員。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中央蘇區有一萬多名青少年踴躍報名,而其中有80%的人來自反「圍剿」的主戰場——江西省興國縣。

1933年8月5日,「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簡稱「少共國際師」)在江西博生正式成立,中央軍委、少共中央局、中共江西省委、江西軍區、福建少共省委聯合舉行了規模盛大的誓師大會,周恩來親自為這支年輕的部隊授予了軍旗。屬紅五軍團建制,全師約1萬餘人,70%以上都是共青團員。中央軍委任命陳光為師長(後為吳高群、曹里懷、彭紹輝),馮文彬任政治委員(後為肖華、羅華明)。全師轄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3個團,平均年齡約18歲,最小的年僅14歲,許多人還沒有槍高。

為提高部隊的戰鬥力,誓師大會結束後,少共國際師隨即就軍紀、革命理想、軍人知識、射擊、刺殺、投彈等課目進行了認真培訓。起初,由於少共國際師的主要裝備是土槍和梭鏢,指戰員們只能用各自帶來的梭鏢進行訓練。後來,紅三軍團支援了一批繳獲的槍支彈藥,這才使得少共國際師有了可以作戰的正規武器,陸續開始練習射擊、投彈、刺殺等技術。

兩個月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結束後,少共國際師已有了相當的戰鬥力。9月3日,指戰員們高舉戰旗,威武雄壯地開赴第五次反「圍剿」前線。時任中華蘇維埃少共先鋒隊中央總隊部副總隊長兼總訓練部長的張愛萍所作的《少共國際師出征歌》響徹雲霄:「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高舉著少共國際的光輝旗幟,堅決的、勇敢的、武裝上前線。做一個英勇無敵紅色戰鬥員,最後的一滴血,為著新中國……」

百鍊成鋼

少共國際師的首戰發生在閩北拿口,與國民黨軍周志群部之間。當時,少共國際師奉命配合紅三軍團和紅五軍團在東線抗擊敵人。為實現「開門紅」,師長陳光和政委肖華進行了認真研究,決定以一個營分兵迂迴,布成口袋,將敵人一個連團團圍住。由於每人只發了10顆用舊彈殼翻造的子彈,一陣猛攻過後,子彈便被打光,戰士只能勇敢地沖入敵陣,與敵人拼刺刀。

鑒於少年體弱,加之尚無實戰經驗,戰士們一般都是根據戰前要求兩個人對付一個敵人,即一個牽制,一個刺殺,讓敵人顧此失彼,尋找機會。不到兩個鐘頭,一個連的敵人被全殲。少共國際師乘勝追擊,渡過閩江,再次潰敵200多人,還在蓮花山殲敵一個排,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

首次作戰,少共國際師卻打得有聲有色、機智、頑強、悲壯。

17歲的戰士鍾石華面對高大敵人的刺殺,靈機一動把敵人引向懸崖,然後突然倒地,把敵人絆下了懸崖。

17歲的戰士李慶生被敵人死死卡住喉部後,毫不猶豫地引爆了敵人腰間的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18歲的戰士朱根林在被敵人的刺刀刺中胸部後,不顧一切地死死抱住敵人,為戰友創造戰機……

首戰告捷後,朱德、周恩來、楊尚昆立刻給少共國際師發來了賀電,稱讚這次戰鬥是「鐵拳初試」,勉勵他們在勝利中要更百倍地提高軍事技術,迎接更加艱巨的戰鬥,爭取更大的光榮。

初戰得勝,也使少共國際師士氣高昂,信心大增,始終朝氣蓬勃。「打仗也罷,行軍也罷,戰士們總是快活得很。情況稍一緩和,興國山歌和《上前線》的歌聲就在長長的隊伍中蕩漾起來,加上山間的回聲,實在熱鬧。」肖華曾回憶道。

1933年12月,敵人以三個師的兵力,在黎川東南的團村向少共國際師和三師一部發動了進攻。師長吳高群和政委肖華率部與三師一部從敵人的左側,形成左右兩個拳頭,向敵人鉗擊。經過多次的反覆衝殺,紅軍打垮了敵人的三個主力師,繳獲了不少的戰利品。戰鬥快結束時,敵人惱羞成怒,突然派飛機向紅軍陣地瘋狂轟炸、掃射,頃刻之間,紅軍傷亡一百多人。一顆重型炸彈在正在指揮所旁的一棵大樹下觀察敵情的吳高群身邊爆炸,造成他的頭部和腰部受了重傷,鮮血汩汩湧出。但吳高群忍著劇痛,對肖華說:「不要緊,我能堅持!」肖華見他傷勢嚴重,強行把他按在擔架上,經過簡單包紮後,吳高群被緊急送往福建建寧醫院進行搶救。雖經奮力搶救,吳高群終因失血過多而於12月24日犧牲,年僅23歲。在他的遺體前,肖華帶領全體少共國際師戰士莊嚴宣誓:為吳師長報仇!為犧牲的戰友們報仇!把少共國際師的光榮旗幟永遠打下去!

1934年春,少共國際師改稱紅15師,隸屬紅一軍團,由28歲的獨臂將軍彭紹輝出任師長,但人們仍習慣地稱之為「少共國際師」或「少兒師」。該師隨後又在將軍殿、邱家隘等地進行過幾十次戰鬥。

由於李德為首的軍委執行「左」傾軍事路線,採取集中對集中,堡壘對堡壘的錯誤戰術,以至於紅軍雖一再進行艱苦、卓絕的戰鬥,甚至付出了巨大犧牲,但始終未能打破敵人的圍剿。1934年10月初,少共國際師因擔負掩護軍團主力轉移的任務,展開了石城保衛戰。敵人用數倍於我兵力,在飛機大炮掩護下,與少共國際師展開了空前激戰。史料記載:「是役雙方死亡枕籍,屍遍山野,戰事之劇,空前未有。」殘酷的石城保衛戰,與敵人的大拼消耗的結果,使擁有一萬兵力的少共國際師銳減到5000人。

血染湘江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長征。被補充了2000多名戰士的少共國際師與紅一師、紅二師擔負起掩護中央縱隊的任務。1934年11月底,紅軍到達湘江,少共國際師由此迎來更為慘烈的戰役。

紅軍到達湘江時,湘江上游的水面雖然不寬,但水深流急,不能泅渡,渡口又只有兩個浮橋。

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主力渡過湘江後,一右一左,頂住4個師的湘軍和5個師的桂軍。而少共國際師並未渡江,奉命以一個團直撲全州東南的魯塘圩,配合紅五軍團佯攻以牽制全州敵人,另外兩個團在湘西延壽圩一帶構築陣地抗擊敵人4個團的追擊,保衛湘江界首渡口,掩護主力渡過湘江。

紅軍火力弱、彈藥缺、兵力少,且歷來長於野戰,陣地防禦無疑對紅軍極為不利。面對敵軍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紅軍也只能眼睜睜地等到敵人靠近,再用刺刀、手榴彈和敵人近戰,由此導致紅軍的損失十分慘重。但為了掩護主力過湘江,少共國際師進行了整整5天的陣地防禦戰,用鮮血換來了每一分每一秒,一直堅持到主力部隊過江。

12月1日下午,天色快昏黑的時候。少共國際師已經面臨被敵人切斷的危險。於是全師趕快收縮兵力,跑步渡河。紅一軍團領導見形勢危急,為防萬一,派兵重渡湘江接應少共國際師過江。彭紹輝和肖華率領大家渡江後,發現還有一個團沒有過來,於是二人又率部分戰士殺了回去。

此時,沒有過來那個團的1800多人正在臨近鳳凰嘴渡口的一塊小高地上激戰。他們原來已經趕到了渡口,可是敵湘軍已經趕到,他們來不及構築陣地,便在副團長許開基指揮下,展開了阻擊戰。雖連續打退湘軍兩次較大規模的進攻,但少共國際師的傷亡也很大。許開基和相當部分營、連級幹部盡數犧牲,只餘下1500多人,即使這1500多人也至少有一半是帶傷的,最令他們頭痛的還是彈藥不多了。

好在彭紹輝和肖華的及時出現,才使這個團被接了過去,但絕大多數指戰員已經犧牲。

湘江戰役中,少共國際師雖拚死實現了戰略意圖,但傷亡慘重,僅剩下2700餘人。戰役結束後,在湘江轉彎處的岳王塘,由於江水流速很緩,上游漂下的屍體很多都匯到這裡,湘江水一半是紅色,一半是灰色。當地百姓由此有了「三年莫食江中魚,五年不飲江中水」的說法。

由於遠離根據地,加之紅軍無法在一個地方長期停留,少共國際師無法得到地方青年團組織的支援和補充。遵義會議後的1935年1月18日,為了提高主力部隊的戰鬥力,軍委決定對全軍進行整編。少共國際師和紅一軍團主力合併,分別編入紅1師和紅2師。至此,少共國際師走完了短暫而光輝的戰鬥歷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屋 的精彩文章:

軍閥吳佩孚暴卒後,為何老百姓自發為其送行
竊國大盜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離世,最後做的一件事,讓眾人感慨

TAG: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