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摘金奇緣》亞裔只是包裝,仍是好萊塢老配方

《摘金奇緣》亞裔只是包裝,仍是好萊塢老配方

原標題:《摘金奇緣》亞裔只是包裝,仍是好萊塢老配方


今年夏天,一部低成本亞裔愛情喜劇電影《摘金奇緣》成為北美暑期檔黑馬,票房與口碑雙豐收,上映期間不但票房連續三周蟬聯北美票房冠軍,更被譽為是「2018年最不可不看的佳作」。《摘金奇緣》的成功「摘金」在全球引起廣泛關注,也在好萊塢引發了一系列風潮。今年9月,北美史無前例同時上映三部亞裔題材電影,更有多部亞裔題材影片被各大片廠爭相開發。


但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首日,票房卻只有幾百萬,還比不上已經上映8天的《憨豆特工3》,關於這部電影的負面評論也層出不窮。為何一部講述亞裔的電影在我國水土不服呢?


《摘金奇緣》劇照。圖源網路


在媒體的宣傳標籤上,總不忘提到《摘金奇緣》是「好萊塢繼《喜福會》之後25年來第一部講述亞裔故事、並全部由亞裔主創人員創作、亞裔演員出演的主流大片」。聽起來不止揚眉吐氣,更會讓人聯想到兩部電影文化的一脈相承和血緣相通。同是在好萊塢大片中拼殺出來的亞裔電影,總該有著相似的DNA和可以歸納的藝術邏輯。


正是因為《摘金奇緣》的火爆,這部埋藏多年的《喜福會》才再次被影迷提及。但兩部電影的誕生年代不同,各自有不同的歷史價值,它們在氣質上更是南轅北轍,相去甚遠。1993年上映的《喜福會》是一塊被主流電影體系忽略的文化里程碑,它根植於美國亞裔群體,通過講述三代女性的移民故事,細膩表現了中西方文化的衝突、代際衝突和女性意識的覺醒。《喜福會》的故事並不限於此時此地,它具有年代感和東方傳奇色彩,是一段綿延起伏的感情聯結、無法預料的人生際遇。


《喜福會》劇照,圖源網路


而《摘金奇緣》的故事撇開亞裔群體依然成立——「亞裔」只是好萊塢開發的新包裝,配方依然是多年前「灰姑娘和王子」、「麻雀變鳳凰」的浪漫愛情。《摘金奇緣》總是試圖通過楊紫瓊的台詞來強調亞裔美國人和亞裔人在價值觀上的分歧,但在電影里,婆婆對準兒媳家庭「醜聞」的指摘、豪門恩怨的複雜、奶奶關注瑞秋是否有一張有福氣的臉,這些正是放之四海而皆可的戲碼,無關乎東西方文化衝突,只在於難以逾越的階級鴻溝。


楊紫瓊為何指責和當年自己經歷相似的瑞秋呢?經過了這麼多年煎熬,楊紫瓊已融入了「老錢」一族,來自平民階層的瑞秋,對楊氏家族資本毫無貢獻,自然應該被捨棄。


楊紫瓊(左)和男女主人公。圖源網路


故事的結局是大部分人喜聞樂見的happy ending。從某種程度上說,《摘金奇緣》和高票房的《西虹市首富》類似,諷刺拜金、提倡真愛,完成把大家逗笑的使命。25年過去,從《喜福會》到《摘金奇緣》,電影拍攝的環境變了,好萊塢的生存策略卻沒變,藝術上也沒有創新。二三十年前,好萊塢的目標人群是「購買爆米花的人」,而後致力於拍攝適合在家庭觀看的暢銷DVD。如今,好萊塢試圖為新興大國觀眾量身打造影片,尤其是中國觀眾。


同樣沒變的是亞裔群體的「他者」身份,《喜福會》里有割肉救母、買童養媳的東方奇觀,《摘金奇緣》里的亞裔化身神秘莫測的富豪,住在和蓋茨比一樣華麗的豪宅里。


《時代》雜誌中說:《摘金奇緣》將改變好萊塢。這種說法帶有危言聳聽的意味。其實,《摘金奇緣》的成功只是源於時代之手的推力。好萊塢大片依然附加美國價值觀,只不過全球化下的主流意識在不斷趨同,「追求個人價值」、「重視自我意識」早已不獨屬美國;而一部電影要想走向海外市場,也必定要減少美國元素的使用。


既性感又深情的亞裔男主。圖源網路


《摘金奇緣》來到中國後口碑不佳,也許中國影迷不該苛求它能給大家帶來驚喜,愛情喜劇本就無法承擔文化多樣性的表達。不論劇情如何平庸,《摘金奇緣》畢竟做出了具有顛覆性的突破:既性感又深情的亞裔男主,挑戰了亞裔男性不受歡迎的偏見。僅沖著這一點,《摘金奇緣》也算是及格之作了。


□郭千華(影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宣揚女性只有「生育價值」 情感博主該吃藥了
李亞鵬:金庸先生曾火柴盒題字安慰我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