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宣城市縣方誌考錄(下)

宣城市縣方誌考錄(下)

原標題:宣城市縣方誌考錄(下)


宣城市縣方誌考錄(下)


劉道勝


?03 今存方誌

1. 黎晨修、李默纂:嘉靖《寧國府志》10卷


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1962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本;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本。


黎晨修,字光啟,河北任丘人,進士,戶部郎中,嘉靖十四年(1535)任寧國知府。李默,字時言,甌寧人,進士,嘉靖十一年(1532)由吏部郎遷寧國府通判。


是志分郡地、制置、秩統、次舍、表鎮、職貢、防圉、人文、禋祀十綱,頗為簡略。


2. 陳俊修、梅守德、貢安國纂:萬曆《寧國府志》20捲圖1卷


萬曆五年(1577)刻本。


陳俊修,字彥吾,南海人,進士,萬曆元年(1573年)任知府。梅守德,字純甫,邑人,進士。貢安國,邑諸生。


志分27目,前有汪道昆等志序,內容較嘉靖志豐贍。嘉靖志不設「藝文」,該志則詳於藝文而彌補這一缺陷。收錄謝朓、張九齡、李白、高適、韋應物、杜牧、李煜、晏殊、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曾鞏、文天祥、沈括、韓愈等詩文。藝文「載籍」收錄古今著述176種,均附版本、卷數乃至書序。不少記載保存了大量有關寧國府故實。


3. 庄泰弘修、劉堯枝等纂:康熙:《寧國府志》32卷首1卷


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

4. 宋斅修、錢人麟等纂:乾隆《寧國府志》34卷


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


5. 魯銓、鍾英修、洪亮吉、施晉纂:嘉慶《寧國府志》36卷首末各1卷,嘉慶二十年(1815年)刻本。


6. 謝庭氏纂:道光《宛陵郡志備要》四卷,附《太平郡志》2卷


光緒二年(1876)刻本。


7. 毛龍章撰:民國《安徽第九區風土誌略》


民國二十六年(1937)鉛印本。



8. 秦宗堯、王同春纂修:順治《寧國府宣城縣誌》10卷


順治十年(1653)刻本。

9. 袁朝選修、徐肇伊纂:康熙《宣城縣誌》8卷


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10. 吳飛九修、楊廷棟等纂:乾隆《宣城縣誌》32卷


乾隆四年(1739)刻本。


11. 陳受培修、張燾纂:嘉慶《宣城縣誌》32卷


嘉慶十三年(1878)刻本。


12. 李應泰修、章綬等纂:光緒《宣城縣誌》40卷首1卷,志餘2卷


光緒十四年(1888)木活字本。


13. 佚名:民國《宣城縣誌略》


民國油印本。

14. 連鑛修、姚文燁等纂:嘉靖《建平縣誌》9卷


嘉靖十年(1531)刻本,1963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本。


15. 茅成鳳修、劉震等纂:康熙《建平縣誌》24卷


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


16. 衛廷璞纂修:雍正《建平縣誌》22卷首1卷


雍正九年(1731)刻本。


17. 貢震撰:乾隆《建平存稿》3卷


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刻本,光緒十六年(1890)玉和堂木活字排印本,1985年郎溪縣地方志辦公室依據光緒木活字本進行標點注釋本。


18. 朱麟修、黃紹文纂:嘉靖《廣德州志》10卷


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

19. 李得中修、李日滋、徐文淵纂:萬曆《廣德州志》10卷


僅存順治增刻本之殘本於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20. 高拱乾修、戈標等纂:康熙12年《廣德州志》26卷


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21. 高拱乾修、戈標等纂:康熙22年《廣德州志》26卷


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


22. 李相國纂修:乾隆4年《廣德直隸州志》30卷


乾隆四年(1739)刻本。


23. 胡文銓修,周廣業纂:乾隆57年《廣德直隸州志》50卷


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24. 裕文纂修:道光《增補廣德州志》16卷首1卷


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25. 胡有誠修、丁寶書等纂:光緒《廣德州志》60卷首末各1卷


光緒七年(1881)刻本。


26. 錢文選撰:民國《廣德縣誌稿》59卷首末各1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印本。


27. 佚名編:民國《廣德縣誌兵寇門稿》


稿本藏安徽省圖書館。


28. 濟威輯:民國《廣德縣誌藝文志稿》


輯稿藏安徽省圖書館。

29. 范鎬纂修:嘉靖《寧國縣誌》4卷


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



30. 楊名達等修、黃可縉等纂:順治《寧國縣誌》6卷


順治四年(1647)刻印本。


31. 陳養元修、王為壤纂:康熙《寧國縣誌》10卷


康熙五十二年(1713)刻本。


32. 梁中孚纂修:道光《寧國縣誌》12卷首末各1卷


道光五年(1825)刻本。


33. 張達五修、鄧思賢增修、周贇纂:光緒《寧國縣通志》10卷

光緒二十五年(1899)抄本,1960年合肥古籍書店據抄本石印。


34. 楊虎修,李丙麃纂:民國《寧國縣誌》14卷首1卷


民國二十五年(1936)鉛印本。


35. 丘時庸修,王廷幹纂:嘉靖31年《涇縣誌》11卷


嘉靖三十一年(1552)刻本。


36. 丘時庸修,蕭濂續修,張問政續纂:嘉靖41年《涇縣誌》12卷


嘉靖四十一年(1562)刻本藏天一閣。


37. 習全史等修,王雲龍等纂:順治《涇縣誌》12卷補遺1卷


順治十三年(1656)刻本。


38. 鄭相如纂修:乾隆18年《涇縣誌》45卷首1卷

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


39. 王廷棟修,錢人麟纂:乾隆20年《涇縣誌》10卷首1卷,志餘2卷


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40. 李德淦、周鶴立修,洪亮吉纂:嘉慶《涇縣誌》32卷首1卷


嘉慶十一年(1807)刻本,光緒十二年重刻本,民國三年(1914)石印本。


41. 阮文藻修,趙懋曜纂:道光《涇縣續志》9卷,附府縣兩志樂輸題名2卷


道光九年(1829)刻本,民國三年(1914年)涇縣翟氏影印清道光九年刻本,將嘉慶道光二志合為一冊。


42. 胡韞玉撰:光緒《涇縣鄉土記》


光緒三十四年(1908)上海《安徽白話報》社鉛印本。筆者按:胡韞玉,字仲民,又字朴安,涇縣人,光緒四年(1878年)生,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卒於上海。少年隨父就讀於家館,幾次攻舉子業不第。著述宏豐,有《樸學齋叢書》《中國訓詁學》《古書校讀法》《中華風俗志》等六十二種。


43. 陳嘉策纂修:萬曆《績溪縣誌》(12卷)


今存萬曆九年(1581)刻本


陳嘉策,字與偕,號葵心,福建晉江人。萬曆二年進士,授績溪知縣。


【簡介】 績溪縣早在成化年間即始修縣誌,時李宗仁謫官績溪,屬下汪源學隨即纂修縣誌,未成書而中輟。弘治辛酉(1501),知縣程傅(佐時),邑人戴騮,在成化縣誌稿的基礎上增修縣誌,成書於弘治壬戌(1502年,今佚)。正德辛巳(1521),知縣陳約旋即重修(今佚)。修撰情況:至萬曆間,陳嘉策命下屬教諭何棠、江先省,訓導胡以征、王楷,邑人汪秀成、汪士達、張應丁、胡華中、胡獻芹、鄭汝礪、章春、周覺先等采輯資料,嘉策執筆成書。編修之先,集儒生、鄉紳及有德望者議其事,「協餘力,集眾思,審圖籍,詢舊耆,搜創廢,核名實,酌古定例析類酌綴詞,本以舊志,互之以郡志,而又篡定二志之所未盡者。凡三易稿而始克成編。」全書為綱目體,分輿地、建置、食貨、恤政、學校、武備、祀典、職官、選舉、人物、藝文、雜誌等十二目,七十三子目。


44.【清?康熙】《績溪縣誌續編》(4卷)


【修撰者】蘇霍祚修,曹有光等纂


蘇霍祚,字業永,廣東順德人,舉人,康熙五年(1666)任績溪知縣。曹有光,字暉吉,績溪人,進士。


【版本】今存康熙七年(1668)刻本


【簡介】 該志修於萬曆志之後近八十餘年,因當時徽州府欲「修輯郡志,徵集往典,於是延集紳士遍訪耆碩,抉尋遺帖而續編之」。是志基本沿襲萬曆《績溪縣誌》之體例並增續之,所謂「自明萬曆辛巳以至於今別為四卷,附諸前志之後。其天文、地輿之不可移易者則仍其目而不附之以文。其錢穀、人物之所未備者則紀繼其年而必詳之以實。」即作為續志,主要增添了上自萬曆,下迄康熙七年(1668)八十餘年間績溪人文社會記載,尤以人物增續為大宗,保存了不少明末清初的相關資料。全書分十二目,七十七子目,約六萬字。


45.【清?乾隆】《績溪縣誌》(10卷)


【修撰者】較陳錫修,趙繼序、章瑞鍾等纂


較陳錫,字永聞,河南中牟人,舉人,乾隆十五年(1750)任知縣。趙繼序,休寧人,舉人,候選知縣。


【版本】今存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簡介】


康熙《績溪縣誌》距離該志纂修,時間達到80餘年。較氏蒞任績溪,「乃檢閱舊志,而慨文獻無征輯80餘載」,加上乾隆間,「天子敕修一統志,檄取直省府州縣誌為采輯資,績溪屬在中縣,豈容應以無征,爰是不揣簡陋,開局賡修於敬業書院。」該志的纂修,「先核前志條例,酌其沿革損益之宜,然後舉四隅十五都之結報者,因其類而附書之。又復親履鄉鎮面核可否而參訂之。」並數易其稿而成書。全書分十目,四十九子目,二十九萬餘字,史料豐富。



46.【清?嘉慶】《績溪縣誌》(12卷首1卷)


【修撰者】清愷修,席存泰等纂


清愷,字虞臣,號毓庵,滿洲鑲白旗人,監生,嘉慶十二年(1807)任知縣。席存泰,字安仲,號茹友,新陽(今江蘇崑山)人,副貢,乾隆六十年(1795)任教諭。


【版本】今存嘉慶十五年(1810)刻本


【簡介】該志編纂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增編,二是考訂。正如主修清愷所云:「踵前志而增修之事若易,因前志而重校之功倍難,蓋以前人記載流傳已久,三百餘年以後不能以不根之說,一旦紛更之,然亦有疏漏之條,舛錯之處,或待後人之校讎者若惟是,沿襲傳會,苟且從事,是亦不可已矣乎。」因此,在編修過程中,「廣搜群籍,遍歷窮鄉,言必准諸古,跡必核其實,凡舊編之所未核一一為之訂其訛,補其缺,嚴辯其異同,精區其體例。」該志藝文志中收錄胡宗憲《籌邊八議疏》,是研究明代抗倭的寶貴資料。《食貨志?田土》記載了乾隆間安慶人「攜苞蘆入境租山墾種」,而「土著效尤」,至使土地「寸草不生,旱弗能蓄,潦不得泄」,「績民之患莫甚於此」,保存了有關「棚民」和環境保護的重要資料。該志始修於嘉慶十三年,至嘉慶十四年十二月稿成,嘉慶實十五年付梓。記事止於嘉慶十四年。正文分為十二目,八十二子目,約三十萬字。


47.【民國】《新修績溪縣誌》(稿本不全)


【修撰者】馬吉笙修,胡止澄等纂


【版本】今存民國二十三年(1934)稿本(今北師大圖書館藏《序例》、《列傳》、《藝文》諸稿,省博藏原稿及所集資料。另,績溪縣檔案館部分卷帙有藏)


【簡介】 民國十七年(1928),國民黨政府通令各省纂修地方志,安徽於民國19年議修省志。在這種形勢下,徽州府縣積極修志,成書有:民國《歙縣誌》、民國《績溪縣誌》、民國《婺源縣誌》、《黟縣四志》和《祁門縣誌氏族考?藝文考》。只有休寧未成書。關於民國《績溪縣誌》的編修情況:


民國二十年(1931),由胡適牽頭,該縣人士倡議續修,因款不敷用,事遂中輟。民國二十三年(1934),始由縣府聘請胡晉接為總纂,程東屏、胡廑人等為編纂。總纂胡晉接此前擔任過民國《安徽通志稿》編委,他在主纂省志「藝文考」時,採用以綱領目並加提要的形式加以編纂,體例新穎。他在主纂《績溪縣誌》時,厘其篇目為輿地、民群、政教、食貨、文獻等,子目中諸如政治、禮俗、學術、實業(農、工、商、礦)、財政(徵收方法、徵收機關、行政費、地方財政局)等,正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反映。嗣因胡晉接、胡廑人相繼逝世,續聘胡廣詒為編纂,新志稿始告完峻,惜原稿遭兵燹散失。


附錄:《績溪縣誌館第一次報告書?胡適之先生致胡編纂函》:


堇人老叔:去國之前,接到手書,匆匆未得奉覆的機會。把信帶到路上去,也沒有功夫寫信,真對不住你了。所問二事,大略奉答如下:(一)關於縣誌體裁,我因為有些意見一時決無法實行,所以不願高談空論,今略舉兩點:(1)地圖必須用新式測量,決不可用老式地圖,應有地質地圖,與地勢高下圖。此似無法行的,但應與省志局商量,如省志局有分縣新圖,總比舊法地圖為佳。如他們有測量專員,縣誌局亦可略加補助,請他來測量。上海中央研究員地質研究所葉良輔先生曾調查安徽地質,縣誌局亦可請教他。(2)縣誌應注重邑人移徙經商的分布與歷史。縣誌不可但見「小績溪」,而不看見那更重要的「大績溪」。若無那「大績溪」,「小績溪」早已餓死,早已不成個局面。新志應列「大績溪」一門,由各都畫出路線,可看各都移殖的方向及其經營之種類。如金花、蘭溪為一路,孝豐、湖州為一路,杭州為一路,上海為一路,自績溪至長江為一路……其間各都雖不各走一路,然亦有偏重。如麵館業雖起於各村,而後來成為十五都一帶的專業。如漢口雖由吾族開闢,而後來亦不限於北鄉。然通州自是仁里程家所創,他鄉無之。橫港一帶亦以嶺南人為獨多。(3)有一事必不可不奉告的:縣誌必須帶到上海排印,千萬不可刻木版,我藏的萬曆志,康熙績志,乾隆志,當托便人帶到城裡交諸公參考。嘉慶志似可不必奉寄了。將來若有餘資,似可將此四部志與羅氏《新安志》中績溪的部分,合併付排印,托亞東辦理此事,作為新志的附錄。可惜正德志無法尋覓了。(二)先人傳狀,久想作一篇,但若作新式傳,則甚不易下手。若作短傳,當試為之。先人自作年譜記至四十一歲止,其後有日記二十萬字,尚未校好,其中甚多可貴的資料。詩只有一冊,文集尚未編定,約有十卷。先人全稿已抄有副本,未及校勘標點。連年忙碌,無力了此一心愿,甚愧甚愧。我收集的績溪人著述並不很多,便中當開單奉呈供諸公參考。匆匆敬問安好。


48.【民國】《績溪縣誌館採訪表》(4冊)


【修撰者】唐鴻鐸等


【版本】今存稿本,《安徽省館藏皖人書目》著錄


【簡介】 民國《績溪縣誌》在編修前,曾經過充分的預修過程,且採用新式調查製表為修志採擷資料,今有《績溪縣誌略例》、《績溪全圖表說》、《績溪縣誌館採訪表》、《績溪縣誌館第一次報告書》等類型的志書是當時編纂縣誌的產物。


《績溪縣誌館採訪表》為民國二十二年至民國二十三年(1923-1924)採訪所記,封面有採訪員姓名。共四冊,採訪涉及十一都上段,十都上段,六都等四個基層區域。每冊包括輿地誌表、民郡志表、文獻志表、食貨志表等。輿地誌表內容涉及鄉村、水利、寺觀壇超、勝跡、坊表、道路、橋樑等。民郡志表涉及氏族、方言、禮俗、人口變動概要等。文獻志表涉及撰述附提要、金石古物、人物附傳等。食貨志表涉及農事、商業等。末有舊志補遺一欄。保存了不少原始記錄,如食貨表記載績溪汪村「每畝平均產三百斤,」「清代(米)價每石二元,現價每石二元五角」,每年不敷米約七百餘石,皆間接求供於旌德及寧國,「備註」云:「清末以來,各項價值皆上漲,以民國十九、二十年為最高,最近兩年各項價值猛跌,故與清代相仿」。該採訪表是研究民國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狀況的寶貴資料。


49.【民國】《績溪鄉土歷史》(1冊)


【修撰者】汪稼雲編


【版本】《安徽省館藏皖人書目》著錄,今存民國十九年(1930)油印本


50.【民國】《績溪鄉土歷史教科書》(1冊)


【修撰者】汪稼雲編


【版本】油印本,藏安徽省圖書館


51.【民國】《績溪鄉土地理》(1冊)


【修撰者】胡步洲編


【版本】油印本,藏安徽省圖書館


52.【民國】《績溪鄉土地理教科書》(1冊)


【修撰者】胡步洲編


(作者系安徽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副院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宣城、涇縣、寧國三縣的古戲台(上)
《紅樓夢》妙玉原型再探析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