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人的武士道從哪兒來?醒醒吧俺の幕府都亡了

日本人的武士道從哪兒來?醒醒吧俺の幕府都亡了

原標題:日本人的武士道從哪兒來?醒醒吧俺の幕府都亡了


日本的第一個武士政權是怎麼興起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武士這一特色群體在日本的崛起和發展。


其實在武士出現之前,日本有史書可考的軍人就出現了這些軍人最早出現在日本的古墳時代,那時有專門以武力為大王服務的氏族集團,比如大伴氏、物部氏等。你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些氏族就是伴隨在大王身邊,手裡拿兵器的傢伙


七世紀中期大化改新之後,日本模仿唐朝府兵制的軍團制度,一開始成人男性均要服兵役,後來改成了志願兵制,讓這些人負責國府的警備和地區的治安。


而這些軍人,就是最早的武士群體。


土地改革和擁兵一方的產物


說到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武士,在歷史上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與大化改新之后土地制度的變化相關。大化改新時期日本模仿唐朝的均田制實施班田制,班田制按照人口平分土地,但因為人口增加后土地緊缺,實施不久就趨於崩潰了。


為鼓勵開荒,朝廷頒布「墾田永世私財法」,即根據身份地位,開墾一定數額的土地可永久私有。這些土地作為私有財產慢慢變成莊園,所有者成為領主。為保護自己的財產,這些領主或武裝庄民,或僱傭武人,逐漸就出現了舞刀揮棒的軍人。



日本遣唐使來唐學習


另一方面,貴族們拚命嫁女兒給天皇,於是皇子皇孫成群。為了維持這些皇子皇孫的生計,他們被賜姓降為臣籍(直到今天,天皇是日本唯一一家沒有姓氏的家族,平民女性嫁入宮中也失去姓氏),發放到地方做官,任期屆滿也不回京城。


皇子皇孫們開墾或圈佔土地,除自己演練武藝外,更是養兵自重,遂成為一方諸侯。這些軍人或兵就是最早的武士。


隨著武士人數的增多,他們逐漸按照血緣、地緣、主從關係,結成了大大小小的武士團,最開始是些小的軍事組織機構。

在這個機構里,族長為武士團首腦,兒子、家人是武士,下人、隨從是侍侯武士的農民。舉例來說,通常一個騎馬的武士有三個步行的僕人,一個拿武器,一個拿鋪蓋卷,一個拿飯盒,看來比那個只有一個僕人的西班牙騎士唐吉可德好得多。



源氏集團


後來武士團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把各個莊園的武士聯合起來,逐漸形成地域性的武士集團,由中央貴族出身的地方大領主作為首領,例如平氏集團源氏集團


但不管是平氏,還是源氏,其實都是天皇的後代,是不同的天皇賜姓給他的子孫後放到地方為官,成為武士團的首領。


建立武士政權的漫長曆程


在形成武士集團後,幾次地方武士的叛亂使中央貴族和各級官府認識到了這些人的厲害,於是他們就把這些武士作為自己的侍衛和國府兵,天皇也是如此。


特別是到了11世紀末,天皇為打擊藤原家族,實現自己親政,便退位作為上皇,另闢院廳處理政務。


天皇這一系列操作的力量基礎不在於別處,正是來源於所設的北面武士和武者所等機構,也就是歷史上的院政政治


在攝關政治之後,院政政治在武士的支持下雖然持續了百年,但實際上卻是引狼入室,養虎遺患。

在源、平兩大武士集團捲入皇室的爭鬥後,最初平氏家族獲勝,幾乎將源氏家族成員全部殺掉,只是將幾個男孩流放地方,其中13歲的源賴朝被流放伊豆半島,長大成人後聯合地方武士集團起兵反對平氏政權。經過苦戰,最後徹底打敗平氏。



源賴朝


1192年,天皇任命源賴朝為征夷大將軍,正式成立武家政權——幕府,因設在鎌倉,因而稱為鎌倉幕府


征夷大將軍的來源是在奈良時代天皇朝廷為擴大統治疆域,派軍隊征討本州島北部的少數民族,通常率領一軍為征夷將軍,率領三軍是征夷大將軍,最初是臨時任命,戰事結束後收回。但武家政權成立之後,征夷大將軍便成為統治日本的最高權力者。


那麼,鎌倉幕府是怎樣統治整個日本的呢?


設在鎌倉的幕府中央機構,有統率「御家人」的「侍所」、處理行政事務和財政事務的「公文所」、相當於司法機構的「問注所」等,其長官均由源賴朝的親信擔任。而他們對地方的統治則是派遣自己的親信,也就是「御家人」,到各地擔任各國的「守護」和莊園的「地頭」。


守護平時的職責是監督區域內的御家人定期到京都或鎌倉擔任警衛、逮捕謀反者和殺人犯,行使警察權,而戰時的職責是率領任職國的御家人為將軍作戰。地頭的職責是督促土地耕種者向領主或國衙繳納租稅,同時也負有鎮壓庄民反抗以及追捕強盜、維持治安的任務。



鎌倉幕府時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鎌倉幕府的統治基礎是「御家人制度」


御家人是什麼呢?御家人是在源平戰爭中同源賴朝結成主從關係的武士,即其家臣。本來這些武士是各地的在鄉領主,源賴朝為得到他們的長期效忠,明確承認並保護他們原有的土地所有權,另外根據戰功授予新的領地,為此,御家人要無條件地服從主君源賴朝,並在戰爭中為其出生入死。


武士道,武士的行為準則


從「御家人制度」中我們可以看到主君和武士的關係是——主君賜予並保障武士的地位與財富,武士向主君付出忠與死的主從關係


因為這種主君與武士的關係,也就產生了武士道,即武士的道德規範、行動準則。但其實武士道並不像我們想像的有一套固定的準則,武士道在不同時代也各有特色,也就是說武士們的道德行為準則也隨著時代的不同發生著變化。



在鎌倉時代,幕府制定了稱為《御成敗式目》的武家法規,其中規定了武士應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比如要求各級武士嚴守自己的職責,向公背私,不得越權妄為等。


而到了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舊主、新主更替頻繁,武士們從自身利益出發,強調「為自我獻身」,而不再是「為主君盡忠」。


雖然「武士道」一詞在江戶時代正式出現在典籍之中,但和平年代傳統武士被迫轉型為行政官吏,要求具備治民才幹,原始武士道改造成新的「士道」。在這時,文武兼修、重義輕利成為武士的道德規範,主張以死效忠的《葉隱》列入禁書,只能在民間秘密流傳。


19世紀的日本武士


等到明治時代初期,由於武士階層解體,無人再提及武士道。但到了近代,武士道再次興起了。


甲午戰爭時期,因為日軍實施旅順大屠殺,日本被西方媒體宣傳為野蠻民族。作為辯護,新渡戶稻造在1899年用英文寫作、出版了《武士道》一書,向西方世界展示日本民族的「優秀特質」,表示他們也具有與西方基督教傳統類似的優秀的道德體系,這一體系就是「武士道」,其內涵是「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


到了大規模對外侵略戰爭時期,日本軍部大肆鼓吹之前被禁的《葉隱》,主張的武士道,鼓勵士兵甚至平民為天皇獻身,形成法西斯武士道精神



有個說法是櫻花體現了武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在乎盛開,而追求在戰鬥中像櫻花一樣的凋謝,說他們具有獻身精神,強大的耐力,遵循仁義服從集體。


但藉助武士發展的過程,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對武士道精神的描述,是在武士階層消失之後、後來人再構建的過程,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再次構建,武士道精神文化才不斷地流傳了下去······



如何看待武士道中凜然赴死的獻身精神?


參與本次話題互動,我知會從所有回答中選出5個留言最走心的朋友,每人送一套價值199元的《世界歷史大師課》課程。快來留言參與吧!

獲獎名單將會在下周二隆重公布,不要忘記來看榜哦。


本文作者:



● 獎品簡介 ●



北大、北師、復旦、南大、南開等八大頂尖高校的10位國內最權威的歷史學教授,共同製作了《世界歷史大師課》,選取了正在或者曾經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進程的十個國家: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埃及、土耳其、印度、以色列。


你不用去校園,也可以聽到北大、復旦、南大等高校搶也搶不到的熱門歷史大課了!


課程已在喜馬拉雅上線,目前全五星好評!


《世界歷史大師課》


一口氣讀懂全球霸業興衰

300期音頻助你掌握歷史發展核心邏輯


喜馬拉雅123狂歡節期間


原價199元,掃碼領五折券


僅限12月1日至12月3日半價購買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知TV 的精彩文章:

TAG:視知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