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江蘇出土一奇特瓷器,墓主之子曾以斬蛟聞名,如今已禁止出國展覽

江蘇出土一奇特瓷器,墓主之子曾以斬蛟聞名,如今已禁止出國展覽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淵近期曾和大家介紹過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其背後的傳奇經歷和歷史故事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今天咱們咱們就來聊聊南京博物院中珍藏的西晉青瓷神獸尊。

南京博物院遠眺

1976年的一天,在江蘇省宜興縣周墓墩,考古人員在4號墓中發掘出土了一件外形非常特別的青瓷。周墓墩,是宜興周世家族的族墓,按照族譜記載,周墓墩一共有6座墓地屬於西晉時期,墓主分別是周賓、周魴、周處、周圮、周勰、周靖。對於這六個人,大家可能只對「周處」熟悉,而他的墳墓規模也是這六人中最大的。

周處斬蛟繪畫

周處,乃是吳國鄱陽太守周魴之子,從小就不喜歡讀書,不僅遊手好閒還時常為禍鄉里,久而久之,當地人就把他與南山猛虎、長橋蛟龍並列為當地「三害」。經過一番人生際遇,周處這個浪子突然醒悟,不僅去除了其餘兩害,還主動拜名滿天下的文士陸機為師,最終做到御史中丞的位置,並被追贈為平西將軍,由朝廷賜金厚葬。

西晉早期墓葬墓室內景

其父周魴雖然沒有得到朝廷厚葬,但好歹也算是東吳名臣,還留下了「斷髮賺曹休」的典故。也正是在周魴的墓中,出土了這件最為特殊的陪葬品——青瓷神獸尊。在古代,尊一般會扮演酒器和禮器的角色,並以神獸形象陪葬入世家貴族的墓中,取其鎮墓祛邪之意。在西晉時期,由於時局動蕩、禍亂不斷,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官吏富戶們也常常是禍福難料,因此社會上普遍存在著消極避世的觀念。這件神獸形狀的瓷尊葬在周魴墓中,或許也正是周處想要讓其保護父親身後安寧,不被後世打擾。

《山海經》明代刻本

這件西晉青瓷神獸尊全高27.9厘米、最大口徑13.3厘米,外形近似於梨式,其中腹部堆塑神獸,獸首高昂、雙目仰天、鼻孔朝上,口中含著寶珠,下頜的長須垂至腹部,周身伴有蓖紋、戳印紋和堆貼紋,象徵其鬃毛、羽翼和鬍鬚。青釉微微泛灰,釉質潤澤,尊的底部刻有「東州」二字。說起這件瓷尊上的神獸形象,專家發現很符合史書中關於上古神獸「窮奇」的描述。據《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窮奇乃上古四大凶獸之一,全身長有鬃毛,前腿處生有雙翼,整體看起來比較像長了翅膀的老虎。

西晉青瓷神獸尊

在製作之時,工匠一反常態,利用形削肩鼓腹的形體特徵,巧妙地將「尊」與「獸」融為一體,將頂部空口作為神獸透頂,將尊腹作為神獸腹部,用尊耳來代替神獸耳朵,幾乎達到了尊獸難辨、無法剝離的效果,看成是獨具一格的青瓷精品。因此在被收入南京博物院後,此物被當做國寶對待,併入選《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靜靜陳列在櫥窗之中接受遊人觀賞。

參考資料:

《宜興縣誌》《院藏珍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基輔明明有上百萬蘇軍,為何兩月就一敗塗地?斯大林事後無比自責
日軍被俘後吃好喝好,歸隊後卻基本會選擇自盡,其動機究竟是啥?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