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那些冒籍的狀元、詩人

那些冒籍的狀元、詩人

這陣子,「河南女子哭訴堂姐冒用其學籍上師範」的新聞讓網友也跟著操了不少心。舊事再提,「冒用學籍」帶來的人生替換,著實讓人感慨。

學籍冒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代的「冒籍」,只是這冒籍冒的是戶籍,與學籍還是有所區分。而歷代朝廷對於士子的「冒籍」行為,則是明文禁止的。

就拿清朝來說,康熙曾對考生嚴加告誡,「中式進士等,其中有冒籍替代等項,俱赴部實首。倘隱蔽不發,朕一查出,悔之無及。」一句「朕一查出,悔之無及」,尤其讓人瑟瑟發抖。

後來,乾隆也有過批示,「此等冒籍生員,即永停鄉試」。道光時,更有「冒籍跨考之人,兩籍均不準其應試」的說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於冒籍的那些事兒。

1

張謇 資料圖片 圖據網路

一百多年前,天才少年張謇(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還沒有迎來狀元榮膺的時候,15歲的他(1868年)先迎來了人生選擇的第一個十字路口。這個路口對面,掛著巨大的兩個字:科考。此時,書生意氣的他,或許躊躇滿志,就想一個健步衝過路口,去擁抱這個屬於他的時代。

可是,一個大寫的尷尬,橫在了這個年輕人的面前——他沒有參考資格。

按照規定,考生上三代內沒有取得秀才以上「功名」的,稱為「冷籍」,不准許參加考試,而年輕的張謇就屬於「冷籍」。

不甘心。張謇的父親著急了,欲哭不得,儂娃可是個好苗,這都啥制度啊。

也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張謇經驗老道的老師宋璞齋就找到了解決辦法,即「冒籍」應試。操作起來也簡單:先認祖,再改名。張謇認了如皋張駒一族為祖,次年改名張育才,以如皋人張駒之子的身份參加了考試。

此法解了一時緩眉之急,卻留下了後患。

張謇剛在科舉道路上有了點起色,如皋張駒便以此威脅,前來勒索高酬。還以為是個君子,誰知道遇到個無賴,張謇這才發現,勒索一日有便時時有,「家無寧歲」,這是掉進了坑裡啊。

顯然,張駒並沒有如意。他反而告了張謇,並與當地官員串通,將張謇拘押了起來。張謇也不愧是年輕人,身強體健的,便趁機冒著大風密雨,踩著二三尺深污泥,連夜跑出了如皋城。

風雨交加,夜深人冷,頗有點像肖申克那晚逃出監獄時的情景。

「……行數步,輒一蹲,足陷泥淖及踝,釘鞋屢墮,搘杖起之而行。是時忿火中燒,更不知有何畏怖,亦輒作挾利刃砍仇人頭之想……」這段不堪的「冒籍」往事,多少年後再想起,仍然怒從中來。20多年後,張謇將這事兒寫進了書里,起名叫《歸籍記》。

這事兒沒完。幾年後,19歲的張謇又回到如皋,源於這起官司。天才少年此刻感受到的人情冷暖,世事艱難或許無比深刻。在路上,張謇情動於中,寫下《占籍被訟將之如皋》一詩,可見這事兒對這個年輕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有多大。後來,經師友相助,官方批核,21歲的張謇,再歸原籍。42歲時,得中狀元。

誰人也想不到,狀元郎也都被迫干過冒籍這種投機作弊的行為。而且,這一段往事,還是那麼的糟糕與不堪。

2

白居易畫像 資料圖片 圖據網路

張謇是後來人,在更早幾百年的唐代,冒籍這套附屬於科舉的應對之法,也早被人想出來了。

王維或許是有案可考的千古冒籍第一人。據傳,籍貫本是蒲州人士的王維,爹娘讓他小時候參加過音樂培訓班,故彈得一手好琵琶,頗受皇帝女兒的青睞,幾經周折,他便參加了京兆府的解試,蟾宮折桂。

據資料顯示,隋代和唐初,士子離開本籍貫,到其他州縣參加府試,以取得解送資格,再到京師參加全國性考試,這種現象在當時有寄應、冒寄或冒籍等不同叫法。王維並沒有參加本貫蒲州的解試,卻能跑到京兆府應試,這應是典型的冒籍取解行為。

王維是實力型選手,缺的只是這個機會而已。從山西跑去京兆府考試,19歲參加省考,就一舉考中進士。這種神童,別人可學不來。

白居易緊隨其後,這個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戶籍陝西的毛頭小伙,據傳是跑到安徽宣城冒籍參加考試,才中了個進士第四名。原因則是在家鄉洛陽取解無望,才不得不投靠在宣州做官的叔父。

相比之下,白居易比王維要苦一點了。但總歸來說,這兩位確實要幸運很多,人生得意之餘,在文學上也引一時風騷。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在律法嚴苛的古代,冒籍仍是不被認可的,對此,各時期政府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冒籍行為。

在有案可考的冒籍故事裡,更多的則是鬧出笑話,和遭到有司的處罰。

廬州(今合肥)考生王濟為了在開封府參加考試,竟稱在那裡有18畝田地的哥哥王修己為爹,留下千古笑柄。

南宋章仲衡是處州考生,當年處州錄取指標只有區區4人,而京城臨安(今杭州)的指標卻是100人。為了能在臨安參加「高考」,章仲衡讓父親把自己過繼給臨安的一個親戚,找個爹就找個「冒籍」的理由,結果考中進士後被同學告發,朝廷查清後予以了取消。這個倒霉蛋撞到槍口上了,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說,還白叫人家幾天爹。

清代康熙十二年,癸丑科會元、狀元韓菼系長州人士,「冒籍」嘉定參加「高考」,被查知後,毫無疑問,所取功名被革除。

3

浙江金華,現為天平天國侍王府紀念館的場所,在清朝科舉時代,曾是考生科考的試士院 圖據東方IC

挖空心思冒籍考試,實不可取。

除了文前講到的,清朝各任統治者在這事上的嚴厲態度,在歷朝歷代,官府為了防止考生冒籍,也採取了不少措施。

例如針對冒籍行為的日益泛濫,唐朝時期的官府就試圖建立舉子交納家狀和舉子三人相保制度,來限制冒籍行為。唐代州縣和館學解送的舉子,貢院和戶部都要對其戶籍、解狀進行審核。

而清朝曾規定,你只要在當地置有房產,並願意與當地人一樣「一體當差」,就可以遷移戶口,參加當地科舉。後來在《大清會典事例》卷三七中又規定,只有考生本人「入籍二十年以上,方准應試」。

可見防止冒籍的政策也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改完善的。但制度再嚴,一千多年來,仍有不少人為一己私利,鋌而走險,頂風作案。

此文參考及引用資料:

《科舉冒籍資料論析》貴州民族學院文學院 王力 2010年9月

趙鵬《狀元張謇》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書評》1980年10月

《白居易「冒籍」考中進士其實他也是「高考移民」》 三秦都市報 2016-12-06


《唐朝已出現「高考移民」:王維曾博公主歡心成功「冒籍取解」》人民網 2011-06-09

綜合丨 汪垠濤

編輯丨平靜

對於此事,你怎麼看?

本文為紅星新聞(微信號:cdsbnc)原創

如果您發現本新聞有虛假不實等問題

歡迎向我們後台留言舉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星新聞 的精彩文章:

南美解放者杯決賽 催淚彈與石塊齊飛
「流浪漢」到派出所捐錢助學 派出所:他有家人不希望被打擾

TAG:紅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