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帝本可挽救明朝,只因此兩大良策沒堅持下來

崇禎帝本可挽救明朝,只因此兩大良策沒堅持下來

原標題:崇禎帝本可挽救明朝,只因此兩大良策沒堅持下來



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號崇禎(1627年-1644年),後世稱為崇禎帝。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惜其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在崇禎凄風苦雨的十七年執政生涯里,大明王朝,也曾經有過兩條絕佳的方略,任何一條實現,都足以助明朝熬過難關。卻也都無一例外,被崇禎皇帝活活「辦偏」,更將大明朝徹底推進了深淵。



一:變樣的「因糧」

因糧,就是按照交稅者貧富狀況,分頭劃分賦稅。自從崇禎登基起,在各種麻煩的來回鬧騰下,明王朝的缺糧,也是越演越烈。中原各地天災人禍,生產幾乎癱瘓。北方災區更是餓殍遍野,就連北方的邊軍部隊,也常見餓的前心貼後心。餓的站都站不住,還怎麼為國征戰?


崇禎六年,親眼目睹了明朝軍民缺糧慘狀的盧象升,卻憤然提出了新策略:因糧。


盧象升,江蘇宜興人,明末文官里出名的文武雙全人物。崇禎六年的「因糧」策略,卻更見證了他卓越的眼光——大明朝沒糧食,關鍵原因,就是糧食稅收不合理,窮困的農民交糧交到破產,腦滿腸肥的官紳們,寧可糧食爛在自家倉庫里,也絕不拿出來為國分憂。所以,必須「因糧」,按照交稅者貧富狀況,分頭劃分賦稅。


凡是交賦稅在五兩以下的農戶,並不加派任何賦稅,賦稅五兩以上,相對有錢的地主們,才按照財產的多寡,來承擔更多的加派稅糧。盧象升擔任宣大總督時,就在其治下狠推「因糧」,一度實現了糧食大豐收。喜得崇禎帝不停下詔表彰,當做先進經驗來推廣。


到了崇禎十年,猴急的崇禎帝,為了實現其快速剿滅農民軍的大計,崇禎悍然在這年加征二百八十萬兩「剿餉」,而且在楊嗣昌等痛恨「因糧」的大臣鼓噪下,崇禎更大手一揮,把「因糧」改成了「均輸」,名義上是大家平攤,其實就是叫全國各地的苦農民們扛鍋。無力負擔高額賦稅的農民們紛紛參加農民軍,這以後農民軍四處轉戰,各地饑民紛紛跟隨。

李自成麾下的百萬農民軍,農民起義席捲中原的景象,就是被崇禎這昏聵「跑偏」,一口氣奉送來的。



二:痛心的「清屯充餉」


同時期另一個「大招」,也足以確保明朝滿血續命:陝西巡撫孫傳庭的「清屯充餉」。


明末大亂的年代,陝西就是導火索,西北的大饑荒起於陝西,動亂也爆發在陝西。崇禎九年時,名將孫傳庭主動請纓擔任陝西巡撫,一頭扎進這個「火坑」的,在無錢無兵的窘境下,卻拿出了比盧象升「因糧」還要狠的鐵腕辦法:清屯充餉。

要打勝仗,必須清屯充餉——把軍隊屯田收回來,把屯田的收益,充做軍隊的餉銀。軍隊吃飽了飯,才有鐵血強兵。


但清屯充餉就是個捅馬蜂窩的事情。霸佔軍屯的,往往都是官僚豪門。查一畝土地,就要得罪一方頭頭腦腦,甚至還牽連著京城高官,誰敢動手?


但孫傳庭毅然動手了,到任後就高舉「祖制」大旗,號稱「地不容失一畝,糧不容失一粒」。以幾乎玩命的架勢,從陝西當地豪紳們手裡奪地。做事縝密的他,更在出手之前,收集了陝西所有的土地卷宗。終於在得罪滿朝文武代價後,三年里清理出四十五萬兩白銀,他麾下那支曾百戰百勝的秦兵,就靠這筆錢艱難成軍。


然後孫傳庭帶著這支滿血復活的隊伍,先擒高迎祥再打李自成,將席捲天下的李自成農民軍,一度只打得只剩十八人。鐵腕的手段,換得大明朝鐵腕重振。


在這個關鍵時刻,崇禎又退縮了:為了「清屯充餉」,孫傳庭得罪了滿朝文武,為了堅持自己正確的剿滅農民軍戰略,孫傳庭又得罪了崇禎帝。可憐這位忠勇的戰將,一度被崇禎帝關進牢獄。隨著復出後的孫傳庭,因為崇禎的瞎指揮在潼關殉國,好不容易打造的強兵也就此報廢。


其實,在明朝這兩個良策早期推行時,崇禎也表示過不遺餘力的支持,可是,這位帝王卻缺少戰略執行時,應有的耐心氣度,更缺少敢於直面困難,憤然更革的勇氣。明朝,也就在他的急躁與猶豫里,一次次錯失歷史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蒲公英有約 的精彩文章:

TAG:蒲公英有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