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五代時期瓷器圈足特點

五代時期瓷器圈足特點

五代時期瓷器多以單色瓷為主,五代時期瓷器其實是陶瓷,正由陶器向瓷器過渡的事情。由於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隋唐大一統的瓦解,讓五代時期成為上接隋唐,下啟北宋,使得北方陶瓷和南方陶器進入交融的歷史階段。五代時期也是一個多事之秋,但在制瓷業上也是歷史中少有的高峰期,為宋代成為瓷器的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以長江為分界線,長江以南以越窯,長沙窯為主要窯場,長江以北以定窯,耀州窯為主要窯場,可見五代時期以青瓷作為主流品種。

由於五代處於唐,宋之間,歷時不過六十年,因而辨別五代瓷器就變得相應困難些,若以底足為出發點,還是有規律可尋的。五代時期瓷器修飾工藝是刀法犀利,線條硬朗,器形流暢圓順。

越窯是五代時期最著名的瓷窯,其出產的青瓷是該時期瓷器的代表性產品,其中精品的秘色瓷更是被當作「供奉之用」的貴器,使越窯具有了「官窯」的性質。之所以叫「秘色瓷」,常見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指其釉色。史料記載秘色瓷的釉色是「千峰翠」色,即「峰翠」色或翠色,但從目前所能見到的秘色瓷來看,其胎質多呈灰白色,釉質如脂似玉,清澈碧綠,造型典雅、凝重,表現出製造者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創造才能。另一種解釋是指其性質。曾有宋人對秘色瓷如此注釋:「吳越秘色瓷,越州燒制,為供奉之物,故云秘色。」也就是說吳越國的青瓷是專供朝廷使用的,百姓不得沾邊,所以叫「秘色瓷」。

五代時期瓷器圈足特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從越窯的瓷器看,五代時期的瓷器在裝飾方面集中了以前的各種方法又有所發展,其裝飾題材有矯健的各式蟠龍,翱翔天空的鶴、鳳,花叢中比翼雙飛的鸚鵡以及錢塘江洶湧的潮水等等多種。其次飾以人物的也很多,輪廓勾勒都很準確,線條流暢生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五代瓷器似乎尤好喜用蓮花瓣為裝飾,有十多種不同形式與不同刻法的蓮紋飾樣。

同一時期的耀州窯位於現陝西省銅川境內,亦在瓷器燒制上取得了矚目的成績。耀州窯出產的青瓷不但器型豐富多樣,而且胎體較薄、造型秀雅、工藝精細。它們或以青釉素裹,或配以刻花、剔花、印花和鏤空等裝飾,十分美觀。有些瓷器的精細程度甚至在借鑒的基礎上又超越了南方的越窯青瓷,尤其是該窯所採用的細小支釘裝燒工藝和薄層釉開片的釉料配製及燒成技法,對後來宋汝窯片紋青瓷的燒制極具影響。

雖然從性質上看,五代時期的耀州窯屬於民間窯業,但其「官」字款青釉殘器的出土,卻證明了其實質上是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口之一。這不但撥正了所謂「東窯」青釉剔花器的斷代錯誤,還意味著以耀州窯為代表且不斷創新的北方青瓷,在我國陶瓷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對後世宋瓷的輝煌具有無比深遠的影響。

一,五代時期瓷器圈足直徑寬大且外撇。不同於唐代時期的玉璧底和假圈足,為了增加瓷器擺放時的穩定性,延續了唐代仿金銀器的造型,五代時期把圈足設計為寬而外撇,側面觀察呈梯形,也是制瓷工藝水平的又一次提高。耀州窯和長沙窯所產器物足壁較厚,定窯所產器物足壁則相反。

二,五代時期瓷器挖足呈弧形。大件器物,如罐子、壺、執壺挖足形成的圈足內壁與器底略呈弧線,形成一個倒扣的鍋底,底足有挖足後形成的乳突。

三,五代時期瓷器足削規整。圈足與擺放時的接觸面稱為足底,足底平切,修飾規整,圈足外壁與足底相接的棱用刀斜削。器形變得不像唐時的雍容端莊,而是向小巧精緻,典雅俊秀髮面發展。

五代時期瓷器圈足特點

四,淺圈足外高內地。淺挖的圈足內外壁大致相同,但細細觀察外壁略高於內壁,有點像魚脊背。

五代瓷器胎質多數細膩光滑。但耀州窯胎質中顆粒雜質多,粘砂現象普遍。流釉現象在五代時期瓷器中也很常見。

五代時期瓷器圈足特點

耀州窯青釉葵瓣口碗,五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