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成語故事】以火救火

【成語故事】以火救火

原標題:【成語故事】以火救火



01


以火救火


【拼音】yǐ huǒ jiù huǒ


【解釋】用火來救火災。比喻工作方法不對頭,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出處】《莊子·人世間》: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釋義:這樣做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稱之為錯上加錯。有了依順他的開始,以後順從他的旨意便會沒完沒了,假如你未能取信便深深進言,那麼一定會死在這位暴君面前。


【近義詞】以煎止燔 負薪救火 抱薪救火 揚湯止沸 引足救經 南轅北轍 飲鴆止渴 火上澆油 披麻救火 把薪助火


【反義詞】釜底抽薪 拔本塞源 根除禍患 雪中送炭 以水救火


【造句】以火救火只會使問題更加惡化,我們要靜下心來,重新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

02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是當時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在當時非常有名望。孔子弟子三千,還有七十二賢人。孔子經常與弟子一起討論學術問題和思想交流。


其中,有一天,弟子顏回拜見孔子,請求老師同意他出遠門。孔子問顏回:「要去哪裡?」顏回說:「打算去衛國」。衛國曾經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如今顏回想去,孔子就又問:「去衛國幹什麼呢?」顏回便細細說起自己去衛國的緣由。原來,他聽說衛國的國君年輕氣盛,辦事專斷,理政草率卻不知反省自察,隨意役使百姓,許多人因此喪命,導致死人到處都是,數不勝數,就像大澤中的草芥一樣,使百姓沒有能夠安身立命之所。而孔子曾教導他,仁人志士不能待在治理有方的國家,應該去有麻煩的國家,就好像醫生要多救病人一樣。他謹記孔子教誨,所以願意前往衛國,思考治國之策,幫助衛國走上正道。

孔子聽完顏回的回答,不以為然地冷笑一聲,訓斥了他一番。他說,「顏回啊,你恐怕一去衛國就會被殺!你要知道,推行大的道義是不宜摻加雜事的,雜亂了就會事緒繁多,事緒繁多就會心生擾亂,心生擾亂就會產生憂患,憂患多了也就自身難保,更何況拯救國家。古時候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總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你自己的道德修養方面還沒有什麼建樹,哪有閑工夫到暴君那裡去推行大道?」


孔子一口氣說了一堆道理,批評了顏回的輕重不分和不自量力後,他繼續借題發揮,說起了名聲和智慧的害處來。他說,道德敗壞往往是為了追求名聲,而展現智慧則為了爭辯是非。其實,名聲是互相傾軋的原因,智慧是互相爭鬥的工具。二者都像兇器,不宜提倡和推行於世。也許在孔子看來,顏回想去衛國獻策,是自以為是,是相悖於大道的。


接著,孔子分析了顏回去衛國後的後果。他說,一個人就算德行純厚誠實篤守,也未必能和需要溝通的對象聲氣相通,一個人就算不爭名聲,也未必能得到廣泛的理解。如果硬向暴君解說仁義和規範的道理,好比用別人的醜行來顯示自己的美德,這不是害人嗎?害人也會被人害。他告誡顏回,要是去衛國這麼做,怕是不會有好下場。為了讓顏回明白其中玄機,孔子又假設衛國國君喜好賢能,那麼他身邊肯定有不少足智多謀之人,也就用不著顏回去幫忙。再說,顏回就算到了衛國,也是不能向衛國國君進言的,否則一定會引起爭辯。而一旦爭辯,顏回就得裝作面色平和,表述便難以從容,曲眉折腰的同時,內心就會逐漸認同衛國國君的作為。結果呢,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事與願違,錯上加錯。而有了依順的開始,以後便會沒完沒了,假如沒能取信便進言,一定會死於其手。


顏回原本想發揮才智,卻被孔子奚落,他自以為的「義舉」,孔子則認為很可能會變成「以火救火」。這其中異於常人的判斷和環環相扣的論理,實際上表達的是莊子對世事人情的看法,是他闡述自己觀點的載體。

來源 | 每日成語故事

編輯 | 何大大

ZUOWENJIAOYU


你還在等什麼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那點事兒 的精彩文章:

TAG:幼兒那點事兒 |